簡述易經的天文基礎
簡述易經的天文基礎
《易經》是一部古老而深邃的經典,是華夏文明的源頭,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長期以來人們對易經存在著許多誤解和偏見,使其科學的一面不能發揚光大,更不能名正言順的為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服務。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逐漸認識了易經的科學性和實用性,但對其本源的研究特別是從天文學背景的角度運用辨證統一的觀點研究的很不夠。今不揣冒昧把個人研究心得寫出來,不完備之處敬請斧正。
易經是一個復雜而完備的集哲學原理、核心理論、符號系統和運算法則為一體的能反映天地人運動規律的大體系。
易經的哲學原理是天地人合一的哲學論斷,其核心理論是陰陽五行學說,它有兩大符號系統:八卦符號系統和幹支符號系統,其運算法則是陰陽五行間的相互作用。
在易經的子系統中,以研究人的身體為重點的中醫理論和研究人的社會活動為重點的易經預測理論是最有名的兩大系統。把人的經絡、臟腑和中藥等內容納入陰陽五行系統即為中醫。把父系氏族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特點(六親系統)納入陰陽五行體系即為各個預測系統,象風水、八字、奇門、相學、六壬等內容。
《易經·系辭》有言:“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可見,《易經》是觀察世界、認識世界的學問,是古人通過仰觀天象、俯察地理而對天、地、人的哲學總結。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古典哲學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哲學論斷。如果把中國傳統文化比作一座恢弘的宮殿,易經是這座宮殿的靈魂,而陰陽五行學說則是中國古文化宮殿的基石和支柱。現代哲學把唯物主義分成三個階段即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機械唯物主義和現代辯證唯物主義。而陰陽五行學說被劃歸為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範疇,被定義為對世界淺顯、直觀和模糊的認知,這是有失偏頗的!
現代科學特別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量子力學和對宇宙黑洞的觀察和了解,從根本上顛覆了以牛頓三定律為基礎框架的傳統物理學原理。同時也是對天地人合一的哲學原理和陰陽五行學說正確性和科學性的詮釋和驗證。
陰陽五行學說不是無知、迷信,也不是古人的憑空想象,它有其深刻的天文學背景,是古人通過觀天察地而得出的科學論斷。
一 、觀日月知陰陽
周易系辭曰:“易者象也,象者像也,象莫大乎日月”。古人類觀察日月的運行特點,是最重要的觀天活動。
對地球人而言,太陽的升降和月亮的出沒,是最常見的天文現象。太陽升起萬物復蘇,溫度上升,使整個地球具有了升發和溫暖向上的特征,也就是易經所說的陽的特點;而日落月升,則使火的影響逐漸減弱,溫度降低,大地便具有了收斂和濕而向下的特征,也就是易經所說的陰的特點。
1 、觀日影繪太極圖
(周公測日影)
卦字的“圭”旁代表古人在測量天地時築的一土臺,即觀象臺。卦字當中的一豎代表土臺上放置的一個八尺高的標桿,用以測量日影的長短變化和天體間的距離。“卦”字右邊的一點代表測量日影占蔔的人。放標桿的地方稱為太極點(詳情可參閱《周髀算經》)。
以一個太陽年為周期,就北半球而言,冬至時日影最長,夏至時日影最短。以冬至時為標桿日影的長度為直徑,以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個點連線建立一個平面直角坐標系如圖。
圓周上任一點P(X、Y)在X軸上的投影即為該日標桿日影的長度,夏至日日影最短,冬至日日影最長,秋分、春分日影長度相等,但變化方向相反。
過P點作X軸垂線與S線所組成的圖形的面積代表日影長度的變化特點。太陽圍繞地球運行一周(地心說)的圓周運動和日影的長度圍繞春分點和秋分點在冬至點和夏至點之間的間諧運動復合以後即為太極圖。可以這樣認為,易經基礎之一的太極圖是地球上日影變化的數學模型在平面上的投影。
2 、觀月亮的圓缺規律—月相知八卦、太極圖
月相是最能反映陰陽變化規律的天文現象。
在易經體系中,陽性的事物用符號 — 表示,陰性事物用 - - 表示。
陰歷十五,滿月,亮度最大,陽氣盛極,陰氣衰極,古人用八卦符號表示為為乾;初一,新月,亮度最小,陰氣盛極,陽氣衰極,計為為坤;上弦月和下弦月則記為坎和離;月相和先天八卦形成了完整的對應。把月亮的圓缺規律(月相)復合起來即為太極圖。
太極圖是陰陽升降規律最形象的表達方式。而太極圖正是古人類測量日影變化規律和月亮圓缺特點後抽象而成的陰陽升降特點在平面上的數學表達方式。高等數學上有一條有名的帶子叫牟比烏斯
(即取一條狹長的帶子,旋轉180°後相連),這條立體帶子的正投影即是太極圖。
二 、觀五星知河洛、五行
天的第二個層次的意義是對太陽系最重要的五顆行星--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運行規律的觀察。通過研究五星的出沒特點,完成了從質和量兩個方面對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界定。
彜族十月太陽歷一年十個月,每年從冬至日開始,每月36天,全年360天,餘5-6天(冬至、夏至)為過年日。它以太陽運行定冬夏,觀鬥柄指向定寒暑。現今對十月歷的發掘研究,可將中國文明史上溯萬年。
按照彜族的十月歷所定義的月份,則正月、六月在北半球觀察天空,則水星出沒在天空的北方。二月、七月火星則出現在天空的南方。三月、八月木星則出現在天空的東方。四月、九月金星出現在天空的西方。而五月、十月土星則出現在天空的中央。
把以上觀察概括抽象為一簡單的圖形即為--河圖,河圖可理解為人類的坐地觀天圖。
河圖的基本內容為:坎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1、3、5、7、9月在位置上為上方,用白點表示,代表陽。2、4、6、8、10月在位置上為下方,用黑點表示,代表陰。
古人居天觀地 — 洛書
洛書即坎一、坤二、震三、巽四、申五、乾六、兌七、艮八、離九
南
4 9 2
如右圖 東 3 5 7 西
8 1 6
北
人在太陽系之外觀察地球,以十月歷為參照系,太陽系的五大行星在地球上的投影即為洛書。此即人們常說的九宮八卦圖。
假如一月份水星入中宮為上方,洛書則變為下圖。該圖表示的是一月份五星的相對位置在地球上的投影:
南
9 5 7
東 8 1 3 西
4 6 2
北
三 、觀二十八星宿知四象、幹支
《黃帝內經》中有關於古人觀察二十八星宿間的描述。
“星宿”簡單的說,就是星球運行的旅館。二十八星宿是以中天為圓心,把周天三百六十度分成四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七組星團,每組星團都有若幹個恒星組成。有天文基礎的都知道,恒星和恒星之間,相隔著幾萬甚至幾百萬光年的距離。東方七個星團它排列的形狀就像一條龍。東方為木為青色,故說東方為蒼龍。那麼西方的七個星團組成的形狀像一隻虎,西方為金為白色,故曰白虎。南方七個星宿的圖案像一隻大鳥,南方為火故曰朱雀。北方的七個星團組成的圖案象一隻烏龜,因北方為水為黑色故曰玄武。古代觀察周天的二十八星宿,然後形象的把它形容為四個動物即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也即易學裏常說的四象或四獸。如下圖:
《黃帝內經·素問》五運行大論篇第六十七中有關於二十八星宿間的相互作用與十天幹的對應關系:“臣覽《太始天元冊》文,丹天之氣,經於牛女戊分;黅天之氣,經於心尾已分;蒼天之氣,經於危室柳鬼;素天之氣,經於亢氐昴畢;玄天之氣,經於張翼婁胃。所謂戊己分者,奎璧角軫,則天地之門戶也。”
所謂丹天之氣是指紅色的氣團充盈於二十八星宿的牛宿和女宿之間的空間,也就是天幹中的戊癸相合而為紅色的火;同理,黃色的土氣充盈於心宿和尾宿之間—甲己合為土;綠色的蒼天之氣充盈於危室柳鬼四個星宿之間;代表金的白色的素天之氣,充盈於亢氐昴畢四星宿之間;代表水的黑色的玄天之氣,充盈於張翼婁胃四星宿之間。戊和己的位置處於奎璧角軫四星宿之間,戊己則是天地的門戶。
四、測日月星辰的幹支紀時
1 、幹支和幹支紀時
古人用十天幹和十二地支兩兩相配,組成六十對幹支即常說的六十花甲子。例如2010年用庚寅表示。同理月日時也用一對幹支來表示。用幹支來表示年月日時的紀時系統即為幹支紀時系統。
2 、二十四節氣與月
月所代表的十二地支是地球圍繞太陽運動的真實記錄。
二十四節氣代表一個太陽年(約365天)中地球圍繞太陽運動時的位置特點。古人以北鬥七星為參照物,把鬥柄所指方向和十二地支相配,從而確定十二地支的方位和特點(正所謂鬥柄指寅,天下皆春)。每個月由兩個節氣組成。
每年從立春開始,一月(正月)包含立春和雨水兩個節氣。以此類推,二月由驚蟄和春分組成。
3 、地球自轉與時支
地球圍繞太陽運轉,平均24小時轉一周。古人把兩小時計為一個時辰,即晚上11時為一天的開始記為子時,依次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時辰。
通過對易經的天文基礎的探討我們可以看出,它是以天地人合一的哲學思想為指導、以陰陽五行為其核心理論、以八卦體系和幹支體系為語言的,涵蓋宇宙萬物的以人為本的科學嚴密體系。易經並不神秘,與封建迷信更是風馬牛不相及。易經之所以被披上神秘玄學的外衣,是因為她曾經的“王權專用”身份。
最初,易經是被統治者壟斷的神聖典籍,由王朝的史官掌管和使用,隻為統治者服務,連諸侯國的君主都無緣一見。直到公元前707年(東周時期,周桓王13年),陳厲公的小兒子陳完出生,由於周王室衰微、王權沒落,出現了“周史有以周易見陳侯者”(見《左傳·莊公22年》),易經才得以流傳於天下。而易經的使用又往往伴隨著莊嚴隆重的占筮儀式,更使其顯得神妙莫測了!
摘自 https://wenku.baidu.com/view/da136d1452d380eb62946d7a.html
棗莊市易經研究學會
八字命理學奇門遁甲六爻| zzszyyjxh
聯系方式|15949933456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