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俑僅僅是一部分,偉大的秦始皇陵還有這些人類歷史傑作
40多年前,兵馬俑博物館還是一片田地,臨潼縣西楊村的農民在秦始皇陵東側1.5公裏處打井時,偶然挖掘出了秦俑的陶片。從此,這裏便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個埋藏了兩千多年的地下軍陣被挖掘出來,兵馬俑的奇跡之門被打開,建成了今日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盡管現在的科技十分先進,但是40多年過去了,這裏仍有許多的未解之謎困惑著人們。
要知道,舉世聞名的兵馬俑坑只是秦始皇為自己修建的眾多陪葬坑中的一處。你知道他老人家修了多少陪葬坑嗎?已經發現的就超過180座!此外還有數百座陪葬墓和數百萬平方米的陵寢建築基址!
只可惜,秦陵絕大多數陪葬坑並不對外開放,還在修復過程中的出土文物普通觀眾根本無法見到!這些文物要麼只在臨時展覽中露面,要麼根本就沒離開過實驗室和庫房。所以,筆者特別奉上資料圖片,幫大家彌補遺憾!
石鎧甲坑
從1998年7月下旬至1999年1月,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始皇陵考古隊在1997年勘探的基礎上,對始皇陵外城東南部的一處大型陪葬坑進行了復探和小規模的科學試掘,對該陪葬坑的範圍、平面形制、建築遺跡、建築布局和文化內涵等有了初步認識,取得豐碩的成果。該陪葬坑編號為“K9801”。
秦始皇陵兵馬俑
本書詳盡地闡述了秦始皇陵和“世界第八大奇跡”兵馬俑的規模與布局特點,介紹了秦始皇陵園布局,地宮設計,飤官遺址,防洪堤遺址,一、二、三號陪葬坑的兵種、坑道及建築結構與排列方式,秦俑坑中陶俑的發髻、服飾、頭盔、鎧甲,我國考古史上保存*完整的青銅車馬的制作方式及彩繪,劍、矛、戈、戟、弩等青銅兵器及籠箙、箭鏃的功能與用途。秦俑藝術形象之感染力,不僅在於它既有細部的精雕細刻,又有宏觀場面和總體效果上的雄渾博大,堪稱一座無比輝煌的藝術殿堂。
王其袆地域文化
這裏出土的“甲胄”用品均為真人用品大小,不過與銅制、鐵制的此類用品不同,它們均是用青石所制,扁銅絲來進行串聯。其中最讓筆者驚嘆的是一副頭盔,其每個石片均有不同的弧度以保證最好的貼合度。同時,對戰士的保護措施相當嚴密,整副頭盔僅僅可露出眼睛和鼻子而已。
在這個龐大的坑內,估計有上千件石質鎧甲、頭盔,還有二號坑曾經出土過的馬韁索、青銅車馬器構件、青銅錛、箭頭及其他軍用裝備文物。所以,這個陪葬坑應確切地稱它為秦始皇陵的“軍備庫”。
銅禽坑
銅禽坑發現於2000年8月,距離秦始皇陵的中心點有1.5公裏,是目前已知最遠的一處陪葬墓群。
考古工作者在七號坑共清理出土青銅禽46件,其中銅鶴6件,天鵝20件,其它為鴻雁等禽類。這些青銅禽類,有的水中覓食,有的伏臥小憩,有的曲頸汲水,栩栩如生。由於盜擾及坑體焚毀坍塌,這些水禽均有不同程度的破損,出土時青銅水禽不同程度地保存著白色彩繪,可見當時青銅水禽制作完成時,表面也施有彩繪。
除此之外,還有15件姿態詭異的陶俑,這些陶俑是這個坑內最神秘的地方。
這些陶俑共分為兩種姿勢,一為跪姿,一為坐姿。他們均頭戴軟帽,身著短袍,下穿長褲。跪姿俑雙滕跪地,上身挺直,右手向前彎舉,手心似有持物痕跡,左手下垂。坐姿俑雙腿前平伸,席地而坐,體前俯,兩臂平壓在雙腿之上,左手半握,拳心向上,右手半握,拳心向下。
然而,這些動作的寓意至今沒有一個確定的說法。
百戲俑坑
百戲俑坑發現於1999年,其地理位置距離石鎧甲坑僅有35米的距離。
1999年5月至6月,考古隊對該陪葬坑進行了試掘。通過試掘,對該陪葬坑的性質、內涵及建築結構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陪葬坑呈東西向長方形,坑體東西長40米,西端寬16米,東端寬12.3米,坑東西兩端各有一斜坡道,坑內有兩道土隔墻三個過洞,坑總面積約800平方米。
同樣以陶俑為主,百戲俑卻和兵馬俑有著非常大的差別。
已經出土的百戲俑幾乎全部都是光著上身,下身只穿個短裙。戰國末期非常流行說唱和雜技表演,統稱為“百戲”。可以看出,這些百戲俑就是為秦始皇表演節目的藝人。百戲俑坑中除了有百戲俑之外,也出土了不少用於表演的道具,像秦鼎等等。
繼續列舉下去,可能再說上三天三夜都說不完。目前,百戲俑坑已經部分開放了,大家若是有時間可以到現場去看看,來領略一下咱們古人非凡的智慧和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