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風月圖鑒:30張女子眾生相,是你想象中的民國嗎
思忖半天,不知該如何落筆,回溯風月之源,憶及李白的一首詩句:會稽風月好,卻繞剡溪回。雲山海上出,人物鏡中來。最後一句“人物鏡中來”,啟示了筆者。
那些民國期間的老照片,有著不同地方、不同族群、不同年紀的女子們留下的影像,百年間,時光匆匆,她們大多已經逝去,但片中鮮活的一面,卻永遠的凝固著,將這些舊影,對比來觀,如在鏡中,她們又重新登場,仿佛未曾離去,呈現給我們的,是一個真實的民國。
一、兩個家庭
1918年的北京,時逢春夏之際,在北海公園,一個乞丐家庭的合影,右2的母親衣衫不整,抱著一個幼兒,在她右邊可能是長子,打著赤膊,左邊的孩子們大多光腳,穿著破衣,甚至一個男孩褲子都沒有,乞討所得就是他們生存的來源。
1925年4月之前,在北方的一處寬敞庭院內,富態的老爺坐在椅子上,少爺蹲在地上看花,兩人的長辮子清晰可見,兩個婦人是老爺的妻妾,靠壁上一個大大的福字,甚為醒目。
圖評:剛剛從晚清的暗夜中醒來的華夏,迎來了共和的曙光,但這個泱泱大國,如同一艘大船,早就千瘡百孔,停滯在岸邊,貧富分化很明顯的呈現出來。
二、兩個少女
1925年3月,河北承德的街頭,一個小姑娘,模樣清秀,裹著小腳,手捧著自家制作的枕頭售賣。
1916年,北京的一家照相館,12歲林徽因的留影,一身新潮的衣裝,她的父親是北洋政府高官,家世顯赫。
圖評:她們倆人年齡相差了幾歲,容貌卻有些相似,都有著中國傳統女子之美。不過一個是三寸金蓮,一個是天足皮鞋。家世的不同,命運也會迥異。但那美好的少女年華,都在兩人的照片中永恒。
三、兩個老婦人
1918年的北京,為慶祝一戰勝利,紫禁城內舉行感恩節總統大閱兵,觀禮的老婦人,穿著華麗,正坐在香爐旁歇息。
1917年的四川茂縣,一位老奶奶靠在柴堆上休息。
圖評:兩個老人年齡相仿,一個養尊處優在京城,一個操勞家務在山區,相同的是她們的小腳,兩人都在抽煙,一個是短短的煙嘴,一個是長長的煙管。
四、三寸金蓮的對比
1917年的浙江杭州附近的一處集鎮,一個小女孩的奶奶正在給她裹著腳,奶奶滿是笑容,孩子雖然是無動於衷的神情,但她皺著眉頭,可見滋味並不好受。
1932年的山西大同,一個婦人洗完腳之後,正在用幹凈的纏布重新包裹著她的小腳。
圖評:兩張相隔15年的照片,恰好是一個女孩、一個婦人的纏足畫面,這陋習源自北宋後期,長達千余年,一直摧殘著一代代的女子,行走中的婀娜,成了一種病態之美,讓她們從心理和身體上成為男人們的附庸。
五、學習與工作
1926年的浙江寧波,女子師範學校內的課堂,風華正茂的學生們正在上著英文課。
1937年的大連,幾位年輕的姑娘,在羊毛加工廠的機器旁,全神貫註的進行紡毛加工。
圖評:民國時期的女孩,從幾千年來的封建桎梏中走了出來,開明的家庭開始讓女子去讀書,女人惟有通過知識,才能擁有爭取自己地位的最強武器;其他普通的家庭,也讓女子去工作,通過勞動來貼補家用,養活自己。
六、良家女性與風塵女子
1930年的安徽蕪湖,走在街頭上的幾位江南女子,面容姣好,氣質脫俗。
1932年的遼寧丹東,這是妓院的聚居一條街,一群風塵女子在門廊下合影,大多沒有笑容,生活對於她們就是茍且。
圖評:一個是在城市間自由的徜徉,一個是在牢籠般的地方賣身,照片中她們的神情亦有天地之別,歡快與陰郁,在照片中瞬間定格了她們的命運。
七、兩個母親
1936年的遼寧本溪,一戶人家裏,母親正給孩子餵乳,搖籃設計的很獨特,一個鐵皮筐,幾根繩子穿過,從屋頂上吊下來,放置在大炕旁。
1947年的上海,出生了一對臀部相連的連體嬰兒,唯利是圖的商人利用人們的獵奇心理,付錢給他們家在外巡展,展覽途中母親正給孩子們餵奶。
圖評:不同的境遇,母愛都在乳汁中流淌,不管她們和孩子會遭遇什麼,是平淡的人生,還是磨難後痛苦,是健康長大,還是無法養活,這瞬間的大愛永遠不會消失。
八、兩場婚禮
1947年的上海,24歲的記者陳香梅,嫁給了支援中國抗日的飛虎隊陳納德將軍,這是她們婚禮留下的照片,陳香梅脈脈含情的看著她的丈夫,因陳納德比其父大三歲,從而一直被家人反對,兩人的婚姻經歷了許多曲折,才終成美眷。
1947年的陜西臨潼,一對新婚夫妻舉行婚禮,站在臺階上合影,新郎穿著中山裝,手拿著禮帽,新娘頭飾鮮花,身披紗巾,不知何故,兩人均無笑意,撅著嘴,新娘還有些哀怨之色。
圖評:同一年的兩場婚禮,喜氣的程度卻是迥異,也許,愛情的力量下,自由的婚姻總是令人愉悅的,陳香梅是愛上了陳納德;臨潼的小夫妻是傳統的中國婚姻,也許是媒人介紹或者父母包辦,先結婚後戀愛,才會有如此的表情。
九、乞船與放排
1917年的長江南京段附近,船上的一位婦人頂著長長的竹蒿,附著一個乞討網筐,正向行駛的客船上伸去,期待來往的好心旅客給一點吃的或者是銅板,每艘船上孩子們則眼巴巴的望著。
1929年的福州,一處河道上,一位老婦人也是拿著長長的竹蒿,不過她是在奮力的撐著竹排,通過販運竹子來賺錢養家。
圖評:兩張畫面,一個是乞討的場景,一個是自力更生的場景,在那個積貧積弱已久的年代,誰是誰非並不容易判斷,境遇不同,總會用著各自的辦法去生存。
十、水上花舫與野雞攬客
1929年的廣州,花舫是水上妓院的雅稱,停留在珠江上的花舫相互連接,形成了花舫一條街,每當有客人前來尋妓,便通過小船接送。
1931年的上海,位於四馬路附近的青蓮閣茶樓,沿著二樓的護欄,眾多女子伸頭張望,這裏是上海著名的野雞活動地,作為一個唱曲、雜耍、雜攤的匯聚處,成了三教九流之人的出沒佳所,因而成了流動妓女的招徠客人的好地方。
圖評:中國傳統有句俗語:笑貧不笑娼,在民國時期,一些家境貧寒,謀生無門的女子,稍有姿色便成了老鴇們的獵物,這兩張的照片中,坐等客人與主動尋客的方式,都見證了她們的悲慘人生。
十一、農家與店家
1925年的遼寧大連,一處鄉村農家的門口,春天的時節,桃李花開,一個農婦帶著她兩個孩子,站在門口石墻邊,此般的田園生活,在陽光下一派祥和恬淡。
1931年的浙江紹興,同樣是一個春天,這家賣著花雕酒、醬油、豆腐乳等食品的商店,門口的老板娘邊帶孩子,邊織著毛線衣。
圖評:農村與城市,農家與店家,不同的謀生手段,就是普通人的居家過日子,她們撫育著的孩子們,在往後的日子裏,慢慢成長,只不過,如今已成耄耋老人矣。
十二:讀書與麻將
1917年的江蘇南京,金陵大學的圖書館內,5位女大學生坐在桌上認真的看書,背後的書櫥大多為英文書籍,中式的窗欞下,陽光透入,古老的中國,悄無聲息,開始走向學習西方之路。
1924年的遼寧大連,兩個年青女子在麻將桌上,留下了這張影像,那個時代的人們,麻將是一種最好的消磨時間的娛樂,既能家長裏短,又能賭個輸贏。
圖評:蕓蕓眾生,來到世上,不論是亂世還是治世,每個人都承擔著不同的責任,有人負笈前行,教化國人,有人安於現狀,醉生夢死,歷史的車輪只會一直前進。
十三:算命與薩滿
1930年的蘇州,一位老婆婆正在求簽問卦,神情稍顯緊張,旁邊的兩個路人老婦,好奇的看著卦師講解。
1935年的遼寧大連,一位薩滿女巫師正在做法,東北地區的百姓,對薩滿教很信仰,如果家中人遇到疾病,會尋求巫師做法來求仙化解。
圖評:民國年代,老百姓總是希望生活如意,不論是祈求家人幸福,還是化厄解困,首先想到的是求助神靈護佑,而這,一直延續至今。
十四、兩個年輕姑娘
1925年的遼寧沈陽,一個青樓女子坐在沙發上,手扶臉龐,二郎腿的姿態,慵懶閑適之極。
1930年的杭州,一位年輕的船娘坐在船頭,眼睛斜睨,等待遊客登船遊覽。
圖評:兩個女子,長相有些神似,不同的謀生之路,安逸程度雖然相差很大,但是我們可以從圖片中看出,她們的心態仿佛都有些不甘,淺淺淡淡的都露在了臉上。
十五、農婦與潮女
1944年的江蘇南京,郊外的一處河渠,幾戶農家合作踩著水車,右邊的婦人低著頭,踏著水車,仿佛如有所思。
1945年的北京,白塔旁的岸邊,一位時髦的女性坐在樹根上,獨自一人,欣賞著風景,
圖評:差不多的年齡,相異的身份,心事也不同,陽光普照,微風吹拂,那是屬於她們的時光。
百年已過,明月依舊,盈虧不絕,清風時時,任意西東,那些民國往事,有著風月之伴,雖早早消散,卻永遠成為我們心中的風月。
我們的祖輩,生於民國,經歷的種種,隨著他(她)們的漸漸離去,亦成輕風,在我們的身上,留下絲絲的拂動,然後,無影無蹤……。
謹以此文獻給我們每個家庭生於民國年代的親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