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贛州非遺展示|傳統民俗:會昌賴公廟會
會昌賴公廟會為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會昌縣翠竹祠賴公(俗稱“顯應公”)廟會(俗稱“菩薩出街”)是一項流傳延續500余年的民俗活動。
賴公(顯應公)在會昌民間流傳甚廣,始於明代成化年間。據舊誌記載:“金保舍人,名壘,邑庠生。賴神祠之建始於壘。”明正德年間,因南贛巡撫王陽明在會昌翠竹祠(即賴神祠)祈雨應驗,從此名聲大振。清鹹豐年間,賴神又被擁戴為成功抵禦太平天國軍隊入侵會昌的神明。同治年間,會昌士民奏請稟報朝廷給賴神賜封。同治三年(1863年)十二月,穆宗皇帝禦批:以神靈助順,加江西會昌縣賴公祠封號,曰:“顯應”。從此,賴公又稱“顯應公”,成為贛閩粵邊際地區享有盛譽的地方神袛。
明清以來,會昌城鄉每年農歷七月初六定為慶祝賴公誕辰,舉辦盛大的廟會活動,時間四天(農歷七月初五至初八)。廟會以祭祀娛神為主題,活動內容主要有:祭神祈福、遊神、娛神活動、品嘗客家小吃等。
會昌縣翠竹祠賴公廟會歷史悠久,流傳地域廣泛,參加活動的人數眾多,滿足了人們的宗教需求。在歷代統治階級和地方官員、士紳的推動下,通過廟會活動來整合和凝聚不同的社會群體,以形成和諧的社會秩序,為當代社會管理提供了歷史參考,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廟會娛神活動表演上刀山、下火海、過火鏈、燒花架、起馬腳等,民俗活動如祈福、謝福、打醮、祭祀祈願、開五行、遊神(菩薩出街)等都具有很高的民俗傳承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翠竹祠的主要作品,如菩薩、遊神轎子、靈刀、道教法器、經書等,都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
歷史淵源
賴公(顯應公)在會昌民間流傳甚廣,始於明代成化年間。據舊誌記載:“金保舍人,名壘,邑庠生。賴神祠之建始於壘。”明正德年間,因南贛巡撫王陽明在會昌翠竹祠(即賴神祠)祈雨應驗,從此名聲大振。
清鹹豐年間,賴神又被擁戴為成功抵禦太平天國軍隊入侵會昌的神明。同治年間,會昌士民奏請稟報朝廷給賴神賜封,同治三年(1863年)十二月,穆宗皇帝禦批:以神靈助順,加江西會昌縣賴公祠封號,曰:“顯應”。從此,賴公又稱“顯應公”,成為贛閩粵邊際地區享有盛譽的地方神袛。
國外的狂歡節,放在我們中國,最本土最地道的就是廟會。因為喜慶吉祥,人人參與,廟會也成了不同地區的標誌性節日。而越是偏遠的地方,越是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廟會。
賴公廟會
賴公廟會是江西省會昌縣歷史最悠久、影響最大、參與人數最多且傳承500多年長盛不衰的民俗文化活動。
2013年8月,賴公廟會被正式列為《江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會昌賴公廟會
賴公廟會時間:
賴公廟會從每年農歷七月初五開始、初八結束,歷時4天,尤其以七月初六賴公生日為盛,舉辦地點為會昌縣文武壩鎮晨光村翠竹祠。
賴公廟會內容:
廟會以祭祀、娛神、祈福為主題,主要活動內容有祈福、謝福、打醮、祭祀祈願、開五行、上“刀山”、下“火海”、誦讀祭文、品客家小吃等。賴公廟會期間,信眾自帶香燭、鞭炮、果品、香油、鴨子、酒、紙等前往賴公廟會祭祀祈願。
誦讀祭文
賴公廟會又稱“菩薩出街“
到了賴公廟會的正日子(農歷七月初六),老百姓擺出的架勢,真是比過年還隆重。一大早,大街小巷張燈結彩、披紅掛綠,家家戶戶早備好供品,點好蠟燭香火,就等著廟會遊神隊伍一來就放鞭炮。
朝拜
農歷七月初六上午8時左右,在祭拜儀式和節目表演後,“菩薩出街”熱鬧開始。
鞭炮一響,鑼鼓一敲,一系列虔誠的道家祭祀儀式一過,演員們扮演王陽明和八仙模擬古代故事,縣裏的劇團上臺表演地方歌舞民俗,壯觀的舞龍舞獅隊從臺下一直舞到臺上。熱熱鬧鬧一個多小時後,廟會的重頭戲——“菩薩出街”就開始啦!
民俗表演
舞龍隊
巨大的菩薩被擡上敞篷花車,遊街正式啟動。
菩薩花車
那場面,真是人山人海,彩旗招展,鑼鼓喧天一點兒也不誇張。鳴鑼開道、錫角號吹奏、賴公菩薩花車、花船、馬燈、腰鼓隊、舞龍等各個方陣,民俗表演旗幡搖動,浩浩蕩蕩綿延數百米,熱鬧非凡。
出發
道家
腰鼓隊
民俗
出街
來自四面八方的市民紛紛湧上街頭,並一同跟著“菩薩出街”,手持手機相機紛紛拍照留念。全縣人們幾乎都會參加,場面極為宏大,鄉味十分濃厚,既古老質樸,又喜慶熱鬧。
熱鬧的場面
菩薩出街
賴公廟會傳承500余年,長盛不衰
500多年前的明朝成化年間(1465~1488)年間,有個名叫金壘的人經常在會昌縣貢江邊網魚,有一天,他剛剛撒下網就好像有大魚撞網,拉起來一看,竟然是一段木頭,就把它扔到下遊去了。一會兒,再撒網,拉起來還是這段木頭,如是者三。金壘覺得很奇怪,就把這段木頭帶回家。
當晚,金壘夢見一位體形魁梧身著錦袍的神人對他說:“我姓賴,楚人也,晉時棲隱祈山,宗老子之道,得飛升變幻之術。爾等可將那截木頭依吾之相貌雕成神像祀奉,可保一方風調雨順、百姓安康”。金壘根據夢中所囑,將浮木中間一段雕成賴公神像。知縣梁潛聞之此事,倡議全縣士農工商慷慨解囊,擇址縣城貢江邊的晨光村興建祠廟祀奉賴公。
祠廟於明朝成化癸卯(1482)農歷七月初六竣工,梁潛親自題寫匾額“賴公祠”,並指定祠廟落成這天為賴公紀念日,祠廟菩薩可出街遊行。後因祠廟周邊翠竹郁郁蔥蔥,遂改名 “翠竹祠”。
賴公又稱“顯應公”,在會昌民間流傳甚廣,成為贛閩粵邊際地區享有盛譽的地方神袛。
廟會對身居鬧市的市民來說是一種獨特的文化記憶,它給市民提供了體驗傳統文化和尋找心理慰藉的載體。廟會活動也對豐富和促進本土文化與經濟建設起到了一定作用。
會昌賴公廟會以當下極為罕見的隆重儀式、濃濃的鄉土氣息和震撼的壯觀場面,把會昌人們圖喜慶、盼吉利、祈求生活更美好的心情演繹得淋漓盡致!也讓許多遊客重拾小時候的單純快樂,與無邪的小朋友一起,跟著人流,湧入歡樂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