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夏至:入梅到入伏,與十天幹相關的那些事
擊上面四柱八字命理“品茗”關註本 !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說過入梅,便已到夏至,要說說“三伏”,說與之有著緊密關聯的十天幹了。
先說一下現代的我們確定二十四節氣的方法吧。
每年,太陽運行至黃經90°時為交節點,大概是每年6月21日 或是22日的時候,進入夏至節氣。
今年,2019年,就是在6月21日與22日的分界點上,23:54:09進入夏至。
這是現代天文學意義上的劃分。
在現代科學方法進入中國之前,人們是以北鬥的鬥柄指向確定節氣的。鬥柄從正東偏北(艮位)開始,經南、西、北轉一圈,為一周期,謂之一“歲”。
北鬥指向乙,太陽黃經為90°,為夏至。
這是大致定性的方法。肯定不可能像今天這樣能將節氣到來的時間精確到分、秒的。
夏至日,太陽光幾乎直射北回歸線上空,北半球正午太陽最高。
這一天是北半球白晝最長、黑夜最短。從這一天起,進入炎熱季節,天地萬物在此時生長最旺盛。
各位有沒有註意到,“北鬥指向乙”?
乙,是天幹。
天幹總共有十個: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歸癸。
另外還有地支,十二個:子醜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
民間,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用得多的是地支,我們的生日屬相,都是地支來確定的。
就連算命先生的掐指一算,也是用拇指在另四個手指上掐十二地支。
偏偏在古代中國人的歷法中,有幾個是由天幹來確定的。
先是古代人確定入梅,采用的是 《神樞經》的說法,“芒種後逢丙日入梅。”就是在芒種之後的第一個“丙”日,即認定為入梅。
這是用天幹來確認的。
夏至過後,進入三伏天,也是由天幹來確認的。
夏至過後的第三個庚日為頭伏。
今年的夏至,6月21日,農歷己醜日。22日是庚日, 庚寅日,第一個庚日,第二個庚日是在7月2號,庚子日。第三個庚日是在7月12號庚戌日,入伏。
唐代的徐堅編寫的《初學記》卷四伏日第八中說,“金畏火,故至庚日必伏。”
2019年數伏時間表如下:
初伏:7月12日至7月21日
中伏:7月22日至8月10日
末伏:8月11日至8月20日
今年的中伏共有20天,是因為8月1日,是夏至後的第五個庚日,庚午日,8月8日立秋,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
這三伏天,全都是由這十個天幹來確定的呢。
別忘記點個贊啊!只是,如今的“贊”已經更名為“在看”了。
相關文章:
黃梅季 蒔梅天 “四黴天”
【品茗閑話】提前十天說“三伏”
傳統文化|又是一年“三伏天”
長按下圖中的二維碼,或是在微信搜一搜中輸入“品茗”關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