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力是怎麼形成的?
業力是佛教的術語,這個業力是有善業也是有惡業的,這都是和自己的行為有很大關系的,關乎自己的未來的命運,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的去做善事行善業。下面就一起來看看佛教中業力是什麼吧!
在佛教之中,有“業力”這一概念,因此,也有“消業”這一說法,眾生之所以有因果報應,其實都是從“業”而,因此,所謂的修行,從某種角度上說,就是在“消業”,等“業”消完了,也就是脫離苦海,覺悟成佛了。
那麼,佛教之中,“業力”是什麼?如何理解呢
其實所謂的“業力”,我個人的看法是,“我”曾經有意或無意的起心動念和行為所造成的“業”,這也是佛教之中所說的,行善有“善業”,作惡有“惡業”,而佛教之中,所說的報應,其實就是從“業力”而來,也就是說,人們之所有“善惡”的報應,其實都是因為有“業力”,換句話說,正是因為有“業力”的存在,才會有因果,才有輪回。
但我們在以前文章中,曾討論過“輪回”是不真實的,因此,也並不存在“業力”的承載,因為“你”的本身是“方生方滅”,今生的“你”只是由過去的“你”和“你所產生的業”推動到此,而“業力”就在推你的那一刻之後已經消失不存在了。
因此,“業力”的本身也是虛幻不實的,也就是說,“業務”也跟“輪回”一樣,都是因為眾生的“無明”才產生的,但這個“業力”並非是輪回之中的推動力,換句話說,所謂的“輪回”並不是說真的有一種外來的力量,去推動、去牽引,讓我們生生世世不斷輪轉,不得解脫。而是說,在“無明”、“愛”和“取”等煩惱的驅使下,我們一直執著於“我”“法”(萬事萬物),跟著跑,粘著不放,形成了“行和有”這兩種業道(就是傾向),繼而“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七苦聚集,以致生死輪轉,不得出離。
所以,在佛教之中,“業力”,更著重於說明“緣起”的道理。 佛教雖然強調“性空”,但是堅決反對虛無主義。 佛教認為一切諸法的因緣和合,都有因果規律的制約。
所謂的“ 業力”,從更大的範圍來說,可以泛指整個世界的總體的因果規律,而在佛教中主要是研究眾生的因果規律。 “業”這一概念在俗語中,也稱之為“業障”等,強調的是眾生的身、口、意三方面的行為。 力,按照物理學的解釋,是物質間的相互作用。 佛教的“業力”,可以說是指眾生身、口、意三方面行為的作用。
因此,身、口兩者的活動,可以叫做行為,再加上意(起心動念)的作用,最終促使了“業力”的產生,但是,這個“業力”之所以存在,其最終是由於眾生“無明”的原因導致。也就是說,眾生一旦不再執於諸相,那麼,也就無所謂“無明”與“業力”了。
以上文章就是對佛教中業力是什麼的相關介紹,希望可以對師兄有幫助。就是在生活中不管是學不學佛,我們都要有一個善心的,千萬不要做惡事情,這樣是比較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