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節起源於漢唐,傳說是因用火把焚燒了害蟲,戰勝了天神
火把節是彜族人民特有的傳統佳節,每年的農歷6月24日,彜族同胞要穿上節日的盛裝,載歌載舞,舉辦聲勢浩大的選美活動和服飾、賽馬、摔交、射箭的比賽,並在夜晚點燃火把在曠野中遊行,紀念他們心中的英雄。
自漢唐起,已沿襲一千多年。火把節一般於每年農歷二十四日舉行,歷時三天。有關火把節起源的記載和傳說,其中較為普遍的兩種:
一、相傳天上的恩梯古茲(彜族神話中的天神)派嘍羅到凡間危害眾生和莊稼,人們在支格阿魯(彜族神話中的英雄)率領下毫不畏懼,在農歷6月24日這天用火把焚燒了害蟲,戰勝了天神,於是彜族人民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二、遠古的時候,天上的一個大力士和地上的一個大力士摔跤,天上的大力士被地上的大力士戰勝,狼狽地逃到天上,在天神面前拔開弄是非,於是天神不分青紅皂白,遷怒於人間,遣派大量的害蟲到地上糟踏莊稼,危害人民,人們點燃火把到田間驅除蟲害,戰勝了天神,這天正好是農歷的六月二十四日,彜族人民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火把節習俗和傳說的形成,與族源相同的彜語支各民族的原生崇拜有關,其中尤以對火的信仰有更直接的聯系,在西南彜語支各民族的火把節活動中仍保持著以火熏田除祟,逐疫去災,滅蟲保苗、催苗出穗、祈求豐年、招引光明、迎接福瑞的民俗功能,其間的民俗心理和信仰觀念就是趨吉避兇。
火把節最具特色的是這裏的“火把頭”。人們會在火把上用木棍串上火把梨、花紅一類的水果和寫有吉利話語的紙片、彩旗。這一天,村村寨寨玩火把,家家門前樹火把,人人手裏撒火把,相互祝福,幸福安康,祈福全年紅紅火火,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
每一個火把就是一個心願,看著那些色彩繽紛的火把,你就可以感受到火把節的味道。
火把節期間,白天會舉行彜族民俗禮儀展示,由民間文藝隊和專業演藝隊互相配合,進行彜族過山號、攔門酒、大三弦、左腳舞、唱彜族酒歌等彜族迎賓禮儀展示。
在晚上,各個彜村舉行祭火大典,由畢摩在六個祭火點同時舉行統一規範的火把節原生態祭火儀式,跳起彜族祭祀舞蹈,祭火儀式結束後,將進行彜族大三弦、羊皮鼓舞和畢摩巡演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