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和《道德經》有什麼區別?
說真的以前想自學易經來著,因為我學了梅花易數,得好好看看易經,結果看了南懷瑾譯的易經之後還是一臉懵逼。。。。。不過還是講一下吧。
一、相同點:
1、都有陰陽理論。
《周易》中講“一陰一陽謂之道,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系辭講:“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人與義。《道德經》說:“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道生之,德畜之,物行之。”
2、都揭示了世界萬物的來源。
《周易》認為:“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於四時。”“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近取諸物,遠取諸身,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3、都提出萬物之間相互轉化,物極必反的哲學觀點。
《周易》中講:“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在天成像,在地成形,變化見矣。剛柔相摩,八卦相蕩。”“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龍戰於野,其血玄黃;鳴謙,上用行師征異國;君子暴變,小人革面”。“天地不交,而萬物不興。”
《道德經》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禍莫大於輕敵,故抗兵相若,衰兵勝矣。”“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4、都提倡謙讓、誠信、團結的思想。
《周易》中說:“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先迷失道,後順得常;坤載萬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鹹亨。括囊,無咎無譽。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有孚攣如,富以其鄰。無平不頗,無往不復。厥孚交如,信以發誌也。”“習坎有孚,維心亨,行有尚。君子如遁,小人否也。小人用壯,君子用罔。”“君子以恐懼修身。”“眾允之,誌上行也。有孚不終,乃亂乃萃,若號,一握為笑。有孚發若,信以發之也。君子以恐懼修身。”
《道德經》中說“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聖人為腹不為目。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曲則全,枉則直。輕則失根,燥則失君。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絕學無憂,小國寡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燥,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以其中不自大為大,故能成其大。”《道德經》五十五章:“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是說不急功近利想一下子就能成就大功業,因此反而能成就大功業。
5、都提出吉兇禍福理論。
《周易》中說:“吉兇者,得失之象也;悔吝者,猶虞之象也;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二多譽,四多懼,近也;三多兇,五多功,貴賤之等也。觀我生,君無憂。有厲利己,不犯災也。舍爾靈龜,觀我朵頤,兇。棟隆之吉,不橈乎下也。艱貞無咎,勿惕其孚,於食有福。商兌未寧,介疾有喜。”
《道德經》中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和大怨,必有余怨,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禍莫大於輕敵,故抗兵相若,衰兵勝矣。”
6、都論述領導方法和才能。
《周易》中說: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以聖人之德,居天子之位,故萬人觀而樂之。損下益上,其道上行。損益盈虛,與時偕行。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益,損上益下,民樂無疆。君子以君善則遷,有過則改,元吉無咎,下不厚事也。”
《道德經》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故能成其私。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余。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
7、都提出做事的基礎很重要,要循序漸進。
《周易》風天小畜卦卦辭說:“小畜,亨,密雲不雨,自我西郊。”此卦辭是說:雨不是突然就下起來了,而是靠長時間的聚集烏雲,烏雲聚集越多,雨下得越大。但是在烏雲還沒聚多之前雨是下不來的,雨下不來,不能恩澤四方,只能在自我的一小塊地方上空活動。這就是說無論做甚麼事,要一點一點地聚集力量,在力量沒有充足之前不要有大的行動,只能在一定的範圍內展示。要厚積薄發。
《周易》漸卦初六爻辭曰:“鴻漸於幹,小子厲,有言,無咎。”意思是進取不應急功近利,而要循序漸進,還應堅守正道,才會有利於進取發展。循序漸進就如同鴻雁一只一只地飛落在水邊。年輕人需要磨練,有點怨言也沒關系。只有這樣,才會不犯錯誤。鴻雁起落是一只接一只的,所以有“雁行有序”之語。這就是說年輕人求進取應該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上,不要心急。
《道德經》五十五章曰“為大於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一個人要想成就大的功業,要從細小之處的一點一滴做起。天下難於解決的大事必定由易於解決之事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大事必定由細小之事積澱而來。
二、不同點:
1、《周易》中多君子,《道德經》中多聖人。
《周易》中多次提到“君子”一詞,比如:“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君子道長,小人道消。君子如遁,小人否也。小人用壯,君子用罔。
君子以君善則遷,有過則改,元吉無咎,下不厚事也。
君子豹變,小人革面。君子豹變,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順以從君也。
渙有丘,匪夷所思。不及其君,臣不可過也。”
《道德經》中多次提到聖人,比如:“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故能成其私。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2、比喻不同。
《周易》中的比喻大多選擇戰場、狩獵、競爭、祭祀方面的動的物象,大多是動物龍和狐貍等。比如:“困龍的水;龍戰於野,其血玄黃,其道窮也。小狐汔濟,未出中也,濡其尾,無攸利,不續終也”是說小狐貍快要渡河了,尾巴被打濕,不利。“舍爾靈龜,觀我朵頤,兇。棟隆之吉,不橈乎下也。
牽羊悔亡,聞言不信,其行次且,位不當也;君子豹變,小人革面。君子豹變,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順以從君也。
鼎顛趾,未悖也,利出否,以從貴也。曳其輪,濡其尾,無咎。
《道德經》中的比喻大多選擇靜止平靜的物象,主要以水和嬰兒為主。比如“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知其雄,守其雌。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上善如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高亨先生解釋水至少有九個特點:1.能利萬物;2.大公無私;3.甘處卑下;4.不與人爭;5.心胸深遠;6.言而有信;7.應時而動;8.執政則善於治國;9.有辦事才能。老子常常通過天地、芻狗、風箱、山谷、水土、容器、車輪等具體物象,來表達抽象的道理。兵強則滅,木強則折,“有車之用,有器之用,有室之用。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3、動靜不同。
《周易》中特別強調“動”的思想理念。是絕對的運動,《周易》中只有運動起來萬物才能健康發展,生命在於運動。“小往大來,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誌同也,內君子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天地不交,而萬物不興。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在天成像,在地成形,變化見矣。剛柔相摩,八卦相蕩。”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
“雷以動之,風以散之,雨以潤之,日益曬之,兌以說之,坤以藏之。”
與《周易》相比,《道德經》則是強調一種“靜“的境界。講究清靜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修身、養生”
“靜勝燥,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4、基本思想有異。
《周易》基本屬於儒家思想。《道德經》屬於道家思想。重視無欲、無為、無用的巨大功用。
5、關於學習的認識有區別。
《周易》的思想是大力提倡學習的,強調後天學習的重要性。愉快學習。“習坎有孚,維心亨,行有尚。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
《道德經》則提倡“絕學無憂,小國寡民”的思想。老子認為“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絕學無憂。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