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海戎氏----一個人少貢獻不小的族群
春秋時(公元前770年—前476年),河南臨汝縣一帶有個小國,叫戎國。後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姓,是戎國公族的後代。當時有戎律漢、戎賜明,戎廉等著名人物。至秦朝(公元前221年—前206年),戎賜明思念戎國為楚所滅,為復仇,他幫助劉邦打天下,擊敗楚霸王項羽。劉邦建朝後,論功行賞,封為柳丘侯,成為漢朝的開國功臣。唐代(618年-907年),戎姓有一支移住湖北江陵郡(現在荊州一帶),依據唐朝詩人戎昱詩集註和靖海戎氏三代祖祠的門聯:“江陵衍派家聲遠,靖海創垂世澤長”。以及惠城十一世祖陵基上豎立的石碑“江陵郡”為證。元朝時(1279年—1368年),有一部分人移住南京(應天府上元縣)。元末順帝17年(1349年),戎才貴由南京充伍到惠來靖海,抗擊倭寇,保衛海防。這是戎姓入潮創業的起點。
明洪武15年(1382年),長子戎四瑤繼役,奉命出海追擊倭賊犧牲。次子戎佛仔於洪武23年繼役,調贛州衛。27年建置靖海所,戎佛仔調回靖海所供職,原額旗軍1121名。28年並槍有功升小旗,永樂6年(1402年)有功升總旗。永樂22年,其子戎海繼役,有功,實授總旗官,世襲武略將軍。因是世襲,四世戎剛毅繼職。嘉靖8年(1529年),五世戎茂襲職,深入粵海與賊周盛激戰陣亡。15年,六世戎朝衣繼職,調長沙擒斬倭賊首二級,得賞銀三兩。28年,戎朝敘繼職,追捕山賊黃啟薦陣亡,得撫恤銀三兩。萬歷7年(1579年),七世戎文權繼職,任滿,戎繼襲職,調廣西梧州身故。及後,先後襲職的有戎端、戎文植、戎啟敬、戎鳳。崇禎2年(1629年)以後,戎正、戎衛宸、戎繼葉襲職,直至清朝十五世戎錦堂為止。
戎才貴及其直系裔孫,歷代相繼為世襲武將,每當倭、賊侵犯,帶領士兵殺敵,家屬、房親隨軍出戰。在戰鬥中,許多人為國捐軀,斷了後代,致使戎族在惠城的人口不多。這是戎氏歷代祖先的光榮,也是他們後代的光榮。
戎姓發源:
(1)商紂王之兄宋微子之後有戎氏。
(2)源自姜姓。五帝時有允姓,其分支戎氏居於瓜州(今甘肅敦煌)。春秋時秦人貪其土地,被迫離附於晉國,晉惠公給封地,謂之姜戎。其後裔在晉國任車右大夫,始以國為氏。
(3)春秋時,魯國西南有個小國叫戎國,故城在今山東曹縣東南,其後有戎氏。郡望江陵郡(今湖北江陵)、扶風郡(漢置,今陜西長安縣西)。潮汕戎氏來自江蘇省江寧府(今南京),始祖戎才貴,調任靖海抗擊倭寇,是入潮開基祖。其長子戎四瑤於明洪武15年(1382年)繼承父之軍職,在抗倭海戰中英勇犧牲。次子戎佛子於明洪武23年(1390年)繼兄軍職調往江西贛州衛所(軍事防區),洪武27年(1394年)奉命調入潮陽縣靖海千戶所(軍事機構)。戎佛子在靖海千戶所任職期間,軍功顯著,於明永樂6年(1408年)升任總旗官、武略將軍。其子戎海(1431年-1507年)沿襲父之軍職。戎海有二子,長子戎現、字壽峰,由靖海遷創惠來都葵陽(後為惠來縣城);次子戎營、字剛毅,仍居靖海所(今惠來靖海)。戎壽峰第11代裔孫戎大墉,於清光緒年間(1875年-1908年)由惠來縣城移居潮陽縣黃隴都峽山(今潮南區峽山鎮)經商,成為峽山戎氏開基祖。如今已傳5代以上,子孫多在商界或民營企業經營發跡。戎姓是我國較罕見姓氏。當今分布遼寧清原、內蒙古烏海、湖北利川等地,屬漢族姓氏,全國人口不多。潮汕戎姓亦屬小姓,人口約7000多人,主要集中居住在惠來縣6000多人,分布惠城、靖海、隆江等鄉鎮;其次是金平、龍湖、濠江區約600多人;潮南區峽山約200多人;潮陽區文光街道約20人。潮汕其他地區比較少見。
〖戎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源自戎國;
望出江陵。
——佚名撰戎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戎姓的源流和郡望。(參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號》介紹)
功高漢室;
才重河源。
——佚名撰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漢人戎賜,參與平定三秦,擊敗項籍軍,官至都尉,封柳丘侯。下聯典指明代江都人戎廉,洪武初年進士,官河源訓導,有才名。
-----------------------------------------------------------------
〖戎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江陵衍派家聲遠;
靖海創垂世澤長。
——佚名撰戎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廣東省惠來縣靖海鎮戎氏宗祠門聯。元朝時(1279-1368年),江陵郡(現在省北省荊州一帶)戎氏有一部分人移住南京(應天府上元縣)。元末順帝17年(1349年),戎才貴由南京充伍到惠來縣靖海,抗擊倭寇,保衛海防。這是戎姓入潮創業的起點。明洪武15年(1382年),長子戎四瑤繼役,奉命出海追擊倭賊犧牲。次子戎佛仔於洪武23年繼役,調贛州衛。27年建置靖海所,戎佛仔調回靖海所供職,原額旗軍1121名。28年並槍有功升小旗,永樂6年(1402年)有功升總旗。永樂22年,其子戎海繼役,有功,實授總旗官,世襲武略將軍。因是世襲,四世戎剛毅繼職。嘉靖8年(1529年),五世戎茂襲職,深入粵海與賊周盛激戰陣亡。15年,六世戎朝衣繼職,調長沙擒斬倭賊首二級,得賞銀三兩。28年,戎朝敘繼職,追捕山賊黃啟薦陣亡,得撫恤銀三兩。萬歷7年(1579年),七世戎文權繼職,任滿,戎繼襲職,調廣西梧州身故。及後,先後襲職的有戎端、戎文植、戎啟敬、戎鳳。崇禎2年(1629年)以後,戎正、戎衛宸、戎繼葉襲職,直至清朝十五世戎錦堂為止。戎才貴及其直系裔孫,歷代相繼為世襲武將,每當倭、賊侵犯,帶領士兵殺敵,家屬、房親隨軍出戰。在戰鬥中,許多人為國捐軀,斷了後代,致使戎族在惠城的人口不多。這是戎氏歷代祖先的光榮,也是他們後代的光榮。
千裏政聲人共喜;
三軍令肅馬前嘶。
——唐·戎昱撰戎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詩人戎昱《上李堂侍》詩句聯。
夢隨行伍朝天去;
身寄窮荒報國難。
——唐·戎昱撰戎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詩人戎昱《謫官辰州冬至日懷》詩句聯。
-----------------------------------------------------------------
〖戎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執法不阿,推官望重;
勸率上戶,知府恩深。
——佚名撰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宣德間黃州府推官戎詢,字君實,鄞人。執法不阿,持身潔介,郡中翕然頌為神明。下聯典指宋代平江知府戎益,信德人。值歲饑,勸率上戶,得米一萬七千有奇,民賴以全。
誌在賑饑,募平江義粟;
詩成出塞,拒京兆名媛。
——佚名撰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宋信德人戎益,紹興年間任平江知府,正值歲荒,勸富紳輸余粟賑饑民,得一萬七千余石,百姓們得以保全。下聯典指唐代荊南人戎昱,至德年間進士,任荊南節度使衛伯玉的從事,曾作《元戎出塞》詩,京兆尹李鸞愛其才,欲招為婿,命其改戎姓,遭昱堅拒。後官辰州刺史、楚州刺史。
文冠唐朝,名仰荊南進士;
功高漢代,爵邦柳邱通侯。
——佚名撰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詩人戎昱,荊南人。衛伯玉鎮荊南,辟為從事,曾任虔州刺史。至德間登文學進士。下聯典指漢代名官戎賜事典。
堂號
"柳丘堂":秦末時,戎賜借連敖的引薦跟隨了漢高祖劉邦。因破三秦有功,升了都尉。消滅項羽之後,他被封為柳丘侯。
歷史名人
戎昱:唐朝荊南人,至德年間以文學登進士,衛伯玉辟為從事。當時,京兆寅李鸞欲將女許配給他為妻,但要他改姓李。古時視改姓如亡命,所以他堅決拒絕這樣做。德宗初年歷任辰、楚二州刺史。
戎益:宋朝信德人,紹興年間任平江知府。歲值災荒饑謹,他勸率上戶,得米17000余斤,民賴以全活
戎憲:明朝句容人。他年幼喪母,事父甚孝。父卒,叔無子,他迎養叔叔如同侍奉父親一樣。人們問他為何如此孝敬,他說:"叔與父同氣,不孝敬叔,如同不孝敬我父也。"
參考資料:
姓 氏 來 源
姓氏: 戎 祖籍: 江陵
祖宗: 宋微子 郡望: 江陵郡 江陵堂
分類: 其他
歷史名人
古籍對戎氏家族在我國早期歷史上的活動情形都有記載,如漢高祖劉邦開創天下時的功臣戎賜,定三秦、破項籍,都有他的功勞。劉邦統一天下後,升任其為都尉,又封柳丘侯。唐代有詩人戎昱,宋代有平江知府戎益,明朝有持身潔介、為官執法剛正不阿的戎洵。"
姓氏來源
戎氏的始祖是周朝的宋微子。根據《潛夫論》以及《姓氏考略》等有關古籍記載,戎氏,是宋微子的後代。宋微子生於殷商末代周朝初年,最初居住繁衍於湖北的江陵。宋微子是殷商末代君主紂王的長兄,為人端凝恭正,德行高尚,跟他的弟弟紂王是雲泥之別。周武王滅紂奪得天下後,為了天下歸心,供奉商湯之祀,最先把紂王的兒子武庚封為宋公,但是武庚心懷異心,在周成王年間起兵叛亂,被鎮壓誅滅。同時,周天子為了表示對商湯的敬意,平叛後又把武庚的伯父微子封為宋公,成為周天子的諸侯國,商湯子孫在宋國繁衍相襲數百年。這是正宗戎姓的一支。戎姓的另一支,根據《尚友錄》記載,他們是春秋時期少數民族戎夷的後代。一些姓氏學者認為,春秋時期,魯國的西南部有個戎國,所在地是今天的山東曹縣西北部,,是少數民族戎人建立的國家。戎族人後來與中原華夏族融合,受中原文化的影響,按照當時的俗例,就以國名為姓,稱為戎氏。還有的學者認為戎姓是出自周朝,但是和頭一種說法不一樣。他們認為,戎姓是來源於周朝任戎右官的人,他們的後世子孫以官職樂稱中的“戎”作為姓氏。也就是說,戎姓的來源有三支,兩支出自周朝,一支出自春秋時期的少數民族。望族居江陵郡(今湖北江陵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