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學和心學有什麼區別與聯系?

2024-10-03民俗文化72

心學,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開其端,南宋陸九淵則大啟其門徑,而與朱熹的理學分庭抗禮。至明朝,由王陽明首度提出“心學”兩字,至此心學開始有清晰而獨立的學術脈絡。心學最不同于其他儒學者,在于其強調生命活潑的靈明體驗,因此民國時期陳複開始提出“心靈儒學”做出注解。儒家的學脈自清末已經全然中斷,西學東漸的過程裡,中國的聖人學問開始“哲學化”,而有新儒家的誕生。不過回歸成聖的本來面目,這才是儒家能對溷亂的世局與世人能張開的貢獻。因此,陳複重新提倡心學,并書寫《盤古心經》,繼承陽明學的道統,再開“盤古心學”,創辦書院講學,教育弟子,并組織“新人道協會”,從事外王事業的奮勉,這使得心學開始有新的動能,這種心學包容儒釋道傳統三教思想,兼融新世紀思潮與印度瑪家哲學,創造出極其特殊而新穎的儒學面目,目前正在台灣發展中。

王陽明心學

無善無惡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良知是心之本體,無善無惡就是沒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發之中,是無善無惡的,也是我們追求的境界,它是“未發之中”,不可以善惡分,故無善無惡;當人們産生意念活動的時候,把這種意念加在事物上,這種意念就有了好惡,善惡的差别,他可以說是“已發”,事物就有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惡;良知雖然無善無惡,但卻自在地知善知惡,這是知的本體;一切學問,修養歸結到一點,就是要為善去惡,即以良知為标準,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動。

無善無惡就是沒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發之中,是無善無惡的,也是我們追求的境界。

但是有時候人的判斷會出現錯誤,也就是意之動出現了錯誤,即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惡,把惡當作善,把善當作惡,那麼他的良知也會出現錯誤,從而格物也會誤入歧途,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因為此時的心已經被私心和物欲遮蔽了,不是天理,這時就要反諸求己。

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無善無惡的狀态。

回到無善無惡的狀态了,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正确的格物。

什麼是有理,隻要格物緻知來達到一顆沒有私心物欲的心,心中的理其實也就是世間萬物的理。

天理不是靠空談的,是靠格物緻知。靠實踐,靠自省 ,即“知行合一”。

心中有天理,無私心,就好比世間有規矩,有規律,有規矩就能丈量世間萬物的方與圓。無論有多少方和圓,無論這些方和圓的大小,都能靠格物緻知揭破其規律,不然這些規律就是不正确的。 天理就在人的心中。

好多人認為心學是空談,實在是被歪曲的太厲害了,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好比孝順父母,心中有這個意念還不能算作孝,必須在實際行動中有所體現,并且在孝順父母的過程中,奉養得宜,讓父母舒适滿意,這就是實踐。表面上看這個實踐好像是在對客觀的父母進行作用,其實是對自己的本心進行作用,萬物皆在本心。這個孝順父母的天理并不是在父母身上得到的,父母也沒有教我們要我們孝順他,這是純粹發乎沒有私心物欲的良知。而且父母死後,我們的孝順之心也不因此消失。

講究名正言順是中國的特色,思想家們都想争儒家正統的地位。朱熹為了宣揚他的思想,減少反對他的阻力,首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篡改《大學》,按自己的意願進行解釋。其實他的思想跟儒家的思想有很大的背離了。

同樣聰明的王陽明的心學完全是靠批判朱子之學發展起來的,但是在剛開始他至少在表面上他也不敢和朱熹的思想分道揚镳,因為當時的程朱理學是主流,科舉考試考的就是這些東西,為了減少阻力,他寫了幾本書,《大學古本》,說心學才是儒家的嫡傳。《朱子晚年定論》,說朱熹晚年已經逐漸象心學靠攏了,又把儒家按照自己的心學理論進行解釋。舉一個例子,當時的另一位大思想家羅欽順就對此進行了質疑,王陽明很委屈,表明了心迹說道

孟子辟楊、墨,至于「無父無君」。二子亦當時之賢者,使與孟子并世而生,未必不以之為賢。墨子「兼愛」,行仁而過耳;楊子「為我」,行義而過耳。此其為說,亦豈滅理亂常之甚,而足以眩天下哉?而其流之弊,孟子至比于禽獸夷狄,所謂「以學術殺天下後世」也。今世學術之弊,其謂之學仁而過者乎?謂之學義而過者乎?抑謂之學不仁不義而過者乎?吾不知其于洪水勐獸何如也!孟子雲:「予豈好辨哉?予不得已也!」楊墨之道塞天下,孟子之時,天下之尊信楊墨,當不下于今日之崇尚朱說,而孟子獨以一人呶呶于其間,噫,可哀矣!韓氏雲:「佛老之害,甚于楊墨。」韓愈之賢不及孟子,孟子不能救之于未壞之先,而韓愈乃欲全之于已壞之後,其亦不量其力,且見其身之危,莫之救以死也矣。嗚呼!若某者,其尤不量其力,果見其身之危,莫之救以死也矣。夫衆方嘻嘻之中,而獨出涕嗟,若舉世恬然以趨,而獨疾首蹙額以為憂,此其非病狂喪心,殆必誠有大苦者隐于其中,而非天下之至仁,其孰能察之?其為《朱子晚年定論》,蓋亦不得已而然。中間年歲早晚誠有所未考,雖不必盡出于晚年,固多出于晚年者矣。然大意在委曲調停,以明此學為重。平生于朱子之說,如神明蓍龜,一旦與之背馳,心誠有所未忍,故不得已而為此。「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蓋不忍牴牾朱子者,其本心也,不得已而與之牴牾者,道固如是,不直則道不見也。執事所謂決與朱子異者,仆敢自欺其心哉?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學,天下之公學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天下之公也,公言之而已矣。故言之而是,雖異于己,乃益于己也。言之而非,雖同于己,适損于己也。益于己者,己必喜之;損于己者,己必惡之。然則某今日之論,雖或于朱子異,未必非其所喜也。君子之過,如日月之食,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小人之過也必文。某雖不肖,固不敢以小人之心事朱子也。

在這裡,王陽明已經以孟子自居了,而把朱子看作了墨子楊子一類的人物,徹底劃清了界限,在形式上都分道揚镳了

王陽明的心學是在陸九淵宋明理學中心學基礎上進一步發揮而成就的。所以,我認為要理清王陽明心學不得不提及陸九淵和朱熹對“理”、“氣”、“心”幾個關鍵點的不同理解。

“理”的分歧。朱陸都認為理是世界萬物的終極本原。但是陸九淵借助的是儒學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以為“心即理”,萬事萬物皆由心而生發。“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自雜談》,其與朱熹所說的理為天地、人物存在之本是先于宇宙而存在的明顯不同。結果,朱熹主張由道問學,強調格物緻知,即窮物理,強調學習知識的重要性,以為人的道德水準必将随着知識的增長而增進。陸九淵說“明心”,要尊德性,強調為學的目的并不僅僅在于增進知識,而是為了實現道德的至高境界,因此,儒家經典的學習與研究、對外界事物的認知與把握,都不可能直接有助于實現增進道德境界的目的,因為人的本心就是道德的根源,因此隻要擴大、完善人的良心結構就能實現增進道德的目的。(從當前德育範式來看,學習知識的多寡并不決定道德水準,禹三過家門而不入一心為公的公仆并沒有高深的知識,但是,知識的深淺有助于增長道德水準,不過,這是由于學習者不把學作為緻知目的而作為完善德性的追求之果。朱熹本人教育思想的核心是道德教育,而這種定為方式決定了難以達到道德的較高境界。)

“氣”的分歧。陸九淵的概念中,“氣質”隻是一個生理、心理意義上的問題,指的是人的一種心理或生理狀态。他認為,人的這種生理心理品性和人的社會行為之間雖有聯系,但并不是必然的、唯一的關系,即人的氣質并不能決定人的善惡賢愚,并不能決定人的做後歸宿,學能變化氣質。朱熹之氣是和理相對的概念,既指宇宙萬物生成的基礎,構成萬物的物質材料(一草一木),又指形成人物(善惡賢愚)之别的内在因素。

“心”的分歧。朱熹認為心是分為“人心”與“道心”的,道心是天理的體現,是“原于性命之王”,是義理之心,是人心的主宰;人心是氣質的表現,故而必須接受道心的主宰和統領,此即“心統性情”。陸九淵認為人心道心隻是從不同方面描述心的性質狀态,如果将二者對立起來,則分明是“裂天人為二”,心是人的本質所在,是倫理本能。(朱熹覺得形而上心為道心形而下則為人心,本質還是天理決定氣的問題;陸九淵似乎認定心就是理理就是心。)

相關文章

《易經》中富有哲理的8句箴言,點透處世之道,讀懂受益匪淺!

《易經》中富有哲理的8句箴言,點透處世之道,越早知道越好! 《周易》這部特殊的經典,在我國曆史上地位非常高。儒家認為它是第一經典,所謂的五經之首;道家認為它是第一經典,所謂三玄之冠。 自古以來,無數人受到周易的啟發改變命運,孔子、老子同生于春秋末期,都有共同的愛好——尊崇《易經》。 現代新儒家馮友...

魏晉時期的玄學和先秦的道家思想有區別嗎

玄學, 中國魏晉時期出現的一種崇尚老莊的思潮,一般特指魏晉玄學。“玄”這一概念,最早見於《老子》:“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王弼《老子指略》說:“玄,謂之深者也”,玄學即是研究幽深玄遠問題的學說。 玄學是對《老子》、《莊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說。產生於魏晉。是魏晉時期的主要哲學思潮,是道家和儒家...

《周易》中的八卦符號各自象征著什麼?

《周易》中的八卦符號各自象征著什麼?

讀《周易》而不懂八卦,猶如登門拜訪而不知從何處入室。懵懵懂懂,讀不上兩頁就會抛棄。說《易》者又喜好高深,不肯輕将妙訣予人。故朱熹着《易學啟蒙》,通俗而不失深刻的介紹了八卦系統。我們今天就延續朱熹的精神,将八卦的理論說得具有邏輯性又不失簡略,隻要讀者讀完這二千餘字後,能夠記住八卦的符号及含義,那本文的...

中華文化筆記26,由經學到玄學(之二)

魏晉南北朝是繼戰國之後的第二次思想解放時期,這個時期又產生了許多新的思想流派:繼承東漢經學的讖緯經學、古文經學,老莊道家與儒家的雜合體玄學,道教的五鬥米道、天師道、上清派、茅山派,佛家的天臺宗、三論宗、禪宗等。不過總體而言,除了佛家是新引進的迸發出生命力外,其他幾家因為缺少文化積澱而還是沒有走出先秦...

陸九淵心學與朱熹理學的爭辯

朱陸之爭 陸九淵心學是在與朱熹理學的爭辯中形成自身特色的。而朱陸之爭顯示了陸九淵思想與朱熹理學的同異和分歧,也昭示了陸九淵心學立學的理論基點。為了說明問題,這裏還要從人們熟知的鵝湖之會談起。 (一)鵝湖之會 朱陸之爭起於鵝湖之會,因鵝湖之會而使兩家分歧公開化。然而鵝湖之會上爭論的焦點為所謂“...

六爻變卦(你究竟是如何變卦的,我們有個說法!)

六爻變卦(你究竟是如何變卦的,我們有個說法!) 樸易堂易學易經入門之卦變 古人仰觀俯察,都具有一定的參照物,在以日月五星的視運動來确定其運行軌迹,并通過地面的立象而形成的圓周來揭示其規律。 以地觀天,天象運行軌迹立于地平面,在地平面上作出固定點作為觀測天文與地理變化的對應點,從而揭示天地...

道家思想的精髓是什麼?

道家思想的精髓是什麼?

道家是中國文化中的主要流派。雖然說儒家學派長期以來占據中國文化的主流,但是道家文化始終和儒家文化一起,在中國的文化史上忽隐忽現。可以說,道家文化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的性格和氣質。我們的内心深處,一定是端坐着一個孔子,他告訴我們,人生當努力有為,也一定會端坐着一個老子,他會告訴我們,做人别太累,追逐夢想追...

淺讀國學《易傭》(系辭傳第三四章)

淺讀國學《易傭》(卷十一系辭傳第三四章) 第三章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 吉兇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無咎者,善補過也。 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辨吉兇者,存乎辭。 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 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辭也者,各...

臨卦第十九(下兌澤_上坤地_ 教育

臨卦第十九(下兌澤_上坤地_ 教育

臨卦第十九(下兌澤_上坤地_ 教育臨 卦 第 十 九 (下兌澤 上坤地 , 地澤臨卦)臨,元亨,利貞; 至于八月有兇。【語譯】 臨卦象征居上視下,以尊臨卑,莅臨視察之意。其卦象陽剛日漸增長,其德逐日壯大,可以德臨人,監視于下。而其卦體,下兌悅、上坤順,其德和悅而溫順,又九二爻剛中有應,故所行必大為亨...

魏晉玄學與佛教的中國化

魏晉玄學與佛教的中國化

好文網為大家準備了關於魏晉玄學與佛教的中國化範文,好文網裏面收集了五十多篇關於好魏晉玄學與佛教的中國化好文,希望可以幫助大家。更多關於魏晉玄學與佛教的中國化內容請關註好文網 摘 要:魏晉是秦漢與隋唐之間的過渡階段,不僅是政治上各種創制產生的重要時期,也是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繼承發展、吸收創新的關鍵時...

《周易》中的第二卦是什麼?

《周易》中的第二卦是什麼?

上巽下坤什麼卦 風地觀、上巽下坤,觀:盥而不薦?有孚颙若?(盥音貫!颙颙音yóng)〖釋〗這一卦、形象與臨卦卦完全相反,彼此是“綜卦” 臨是由上往下看?觀是由9030下往上看、彼此都在監視。所以以臨與觀交互作用?“序卦傳”說:“物大然後可觀!故受之以觀!”“觀”是展示與仰觀意思、這一卦所闡釋的 是...

2.坤卦(坤為地)卦全解 坤卦詳解

2.坤卦(坤為地)卦全解 坤卦詳解

2.坤卦(坤為地) 坤卦(坤為地) 元亨,利牝馬之貞。 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 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初六,履霜,堅冰至。 六二,直方大,不習無不利。 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 六四,括囊,無咎無譽。 六五,黃裳,元吉。 上六,龍戰于野,其血玄黃。 用六,利永貞。 坤:元亨...

玄學家的玄學簡介

即“玄遠之學”,它以“祖述老莊”、綜合儒道立論,把《老子》、《莊子》、《周易》稱作“三玄”。玄學之“玄”,出自老子的思想e799bee5baa6e58685e5aeb,《老子·一章》中說:“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就是總天地萬物的一般規律“道”,它體現了萬物無窮奧妙的變化作用。玄學家們還用他們的老、...

《周易》治世思想的三重境界

《周易》治世思想的三重境界

《周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典籍,其豐富的人文思想對中華文明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既往《周易》的研究多從哲學維度入手,對其陰陽辯證的思想進行闡述,人們或將其視為蔔筮之書,而無視其精深的哲學表達,或將其視為儒家經典,而將其思想體系的闡釋局限於儒學視角。正是由於上述觀點對《周易》多有誤解,使得我...

喜歡讀"揭開帝王的秘籍"的人也喜歡

序 第一章 從有關周朝的小故事講起 一、不該存在的孩子 二、流亡 三、古公創業 四、到敵人的後方去 五、文王興周 六、忽悠商王上賄榜 七、姜太公釣魚 八、堵嘴的法術 九、成王敗寇 十、封邦建國 十一、周公攝政 十二、逆我者亡 十三、高手過招推太極 十四、借力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