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圖洛書到底有什麼玄妙?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一個文化始終延續、不曾斷絕的泱泱大國。這很高程度上應該歸功於漢字強大的生命力和神奇的魅力。那麼,漢字從何而來?它是怎樣產生的?那石破天驚的一刻有著怎樣的傳奇呢?不僅我們在追問,我們的先人也從未停止過探索和研究。
結繩以記事、八卦以化文、河圖載錦繡、聖人造書契……千百年來,關於文字起源有種種傳說。下面,讓我們一起分析一下河圖洛書及其傳說。
河圖洛書
這是一幅信息量很大的圖畫,右側上為河圖下為洛書,左側分別是關於河圖洛書的兩個傳說。
今天的我們對河圖洛書略感陌生,但在儒學體系裏它們曾是極為重要的典故,是連皇帝都要學習的經典。宋人夏竦在《皇帝聽講尚書徹太清樓錫宴》中記述:“洛書初罷講,漢苑特開筵。”
河圖洛書到底有什麼玄妙呢?文天祥《贈蕭巽齋》詩雲:“八卦與五行,皆自河圖出。”何夢桂《次山房韻》詩也說:“天教龍馬現河圖,盡把先天授伏羲。”由此看來,八卦五行都出自河圖洛書。
其實,還不止於此,這兩幅神秘的圖案據說蘊含著宇宙星象、術數易理的微言大義,文字、玄學、算學、圖譜、典籍皆寓於其中。我們還是先來聽聽傳說故事吧。
圖的左上是“龍馬負圖”的故事。相傳伏羲教導人們各種勞動技能,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得到了極大的改善,豐衣足食,安居樂業。伏羲的豐功偉業感動了天神,降下祥瑞。一天,一只龍首馬身的神獸,淩波踏水而來,由黃河進入圖河。只見它身披龍鱗,側生雙翼,背上還有圖點。伏羲看見了,便將神獸背上的圖樣描摹下來,創造出八卦。《易·系辭上》關於此事的記載是:“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禮記·禮運》中也能找到這個傳說的影子:“山出器車,河出馬圖。”
圖的左下講述的是“靈龜負書”的傳說。這個傳說有不同的版本。一說為洛水中的靈龜“丹甲青文”授“書”倉頡。另一說為大禹治水有功,洛河出現神龜,龜背現 65 個赤文篆字,顯示治理國家的九種大法,所以有了《尚書·洪範》裏的“九疇”。
現代人當然不會把這些傳說當作科學定論。“天上掉餡餅”的事兒都不會發生,我們又怎麼能寄希望“水中出文字”呢?
撇開河圖洛書的來源不說,“八卦”不是漢字之源,即便由“河圖”而生“八卦”,“河圖”與漢字也沒有承續關系。“九疇”是文獻,文獻的產生晚於文字,因此,即使“洛書”是“九疇”的來源,也不應該是漢字的來源。
但這些傳說就毫無價值嗎?辯證地考察這些故事,會發現它們之中也暗含著一些文字產生的線索。
第一,文字(文獻)產生的時代多為“治世”,產生的動因是人類希望社會能借由文字(文獻)的幫助得到進一步發展。伏羲、黃帝(也有黃龍負書給舜帝或黃帝的傳說)、倉頡、舜、禹所處的時代,都是上古社會生產力相對發達、人民安居樂業的時代。
隨著物質生活的富足,社會生產技術的進步,統治階層對文字和由文字記載的經驗、知識已經有了剛性需求。
第二,文字(文獻)呈現的載體多為動物的身體,暗合原始漢字筆畫線條來源於自然物象的紋理。圖點出現在龍馬獸背上,篆字出現在龜殼上,由神獸和常見動物擔任人神間的媒介傳遞文字和文獻,故事中的這些設計是頗有深意的。
許慎《說文解字·敘》中寫道:“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路史》記載:倉帝“俯察龜文、鳥羽、山川、掌指而創文字形”。這跟傳說中伏羲描摹龍馬獸背上圖點的情節十分契合。從一個側面佐證了象形造字法為原始文字產生的重要來源。
第三,“河圖”“洛書”所言之“河洛”,地處中原,以洛陽為中心,正是漢字發源和成熟的區域。
傳說中龍馬獸出沒的圖河,發源於今洛陽市孟津區朝陽鎮卦溝村的一條溝壑,在北邙山中流淌 10 多公裏後匯入黃河。圖河流域遠古時代即有先民定居。
洛河,古稱雒水,流經陜西省東南部和河南省西部。在河南省境內長 300 多公裏,西周時期洛陽附近就修築有洛河水利工程。
洛河與黃河在河南鞏義附近交匯。這裏古稱“河洛”,是華夏文明發祥地,歷史上是否有“河圖”“洛書”降世於此不可考,但漢字發源於這裏卻是學界公認的。最早成熟的漢字甲骨文也誕生於這裏。
第四,文字(系統)的誕生,並非某一個人所創,但需有才幹者加工整理才能完善。而整理推行者一定是有權勢有地位之人。
在這些傳說裏,不論是伏羲、倉頡,抑或黃帝、舜、禹,都是帝王聖賢,他們不是單憑一己之力創造出河圖洛書的。除了得到上界的恩賜,天授神物外,他們都需通過自己的聰明才智,並且利用自己的權勢地位,才能組織對文字的加工整理和推行,從而使文字形成系統並產生文獻。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會驚喜地發現,在民間傳說光怪陸離的故事情節背後,有一些邏輯和細節是可以幫助我們發現歷史真相的。(摘自《漢字之光——照亮中華文明》)
【圖書簡介】
《漢字之光——照亮中華文明》是“中華文脈”叢書的一種,由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本書以河南為源點和中心,選擇典型材料和圖片,通過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以專題形式介紹漢字起源探秘、一片甲骨驚天下、漢字“全家福”、漢字的構造與使用、生活中的漢字話題、漢字傳播等內容,圖文並茂地反映漢字起源和發展演變的歷史。該書兼顧學術性與通俗性,以通俗化的方式呈現學術內容。
主編李運富是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鄭州大學學科首席教授,已出版《漢字學新論》《甲骨春秋》等著作20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