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巖簽詩”靈驗之謎
胡公殿前的左側有一塊小小功德碑,是廣慈寺特為慷慨捐資的旅日華僑潘巖法而立的。潘先生原籍溫州,少時家貧,度日維艱。去方巖進香時求得一簽,詩雲:“何愁非意欲相幹,須向春風為轉顏。自在中秋天上月,只宜山上更加山。”和尚告訴他,“山上加山”是“出”,要想擺脫目前困境只有遠走高飛——向著春風吹來的東方。潘巖法按照簽詩的指點,在該年中秋東渡日本“造人之門,求人之利”,果然發財致富,成為知名的實業家,並被選為日本東京華僑總會常務理事、浙江同鄉會會長。
類似的事例還很多很多。方巖簽詩的靈驗有口皆碑,個個稱奇。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從本質上看,方巖簽詩同其他寺廟的簽詩一樣,都不反映天意,跟一個人的窮達禍福無關。但“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方巖簽詩所以顯得特別靈驗,信奉者遍及社會各個階層,不可能沒有一點緣由。個中奧秘,恐怕首先得從胡公大帝身上尋找。
胡公大帝,姓胡,名則,字子正,北宋初期永康人。二十七歲登進士,在長達四十五年的宦海生涯中堅持寬刑薄賦,興革便民,所到之處政績斐然。尤其是晚年為民請命奏免衢婺兩州身丁錢的壯舉,更為他的清官形象添上了光輝一筆。既然胡公“其生也利有以惠之”,在篤信靈魂不滅的群眾心目中,必然是“其歿也功有以庇之”。他們對胡公和胡公大帝的崇信已臻極至。這種具有相當普遍性的心理經過長期歷史的積澱,幾乎成了一種感染力很強的集體無意識。凡是上方巖求簽詩的人,無不受到這種狂熱的信仰氛圍的感染並在靈魂深處產生共鳴。有道是“誠則靈”,在這種內外交融的獨特氛圍中,從胡公那裏求得的簽詩,當然字字珠璣,句句玉律,是不容置疑的神聖判詞了。那些應驗的固不待說,便是那些沒有應驗的,在這種心態的支配下也會挖空心思找出種種理由為其“辯解”,得出結論仍然是“赫靈”!(“赫”系永康方言,“很”的意思)。
造成方巖簽詩特別靈驗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方巖有一批職業解簽人。他們大多是胡公的子民,地方上的長者。他們雖系農民出身,但差不多都有一段走南闖北的經歷。豐富的閱歷,較高的文化素養,尤其是爛熟於心的有關方巖的各種傳聞、掌故,使他們成為十分稱職又十分盡職的胡公大帝的布道者、方巖簽詩的講解員。他們身前擺張方桌,整天坐在求簽者必經之路的兩側,仔細觀察進進出出的每一個人。因此只要持簽者在他們桌旁停下,不用開口,就能對求解者的出身、職業、處境作出八九不離十的判斷。簽是死的,人是活的;詩句雖無法改變,口舌卻沒有骨頭。他們的本事不在於能信手寫出每張簽詩的典故和“上上”“下下”之類的兆應,而是表現在察言觀色,因人施解。他們的寒暄不只是為了招徠顧客,更是要借以驗證直覺的判斷。解簽前的拉家常是他們全面了解顧客的重要方式。他們旁敲側擊,誘套哄逼,把對方的五臟六腑摸得一清二楚。這樣再去解簽,憑著他們那張說不爛的鐵嘴和如簧的巧舌,當然是一解一個準,句句落心肚了。即使求到下下簽,他們也能解得你如沐春風,心花怒放。經過職業解簽人這麼一番有的放矢的再創造,方巖簽詩能不特別靈嗎?
古渡吟風
■朱青恒平步青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