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學如何致良知?生活中碰到事情,內心會有一個“聲音”

2024-10-05民俗文化68

陽明心學是集儒、釋、道三家之大成,是500年來中國人最精妙的神奇智慧。

王陽明在小時候,別人的夢想都是科考為國效力時,他卻想成為聖人。在要即將離世之際,弟子問他有何遺言,他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他是在中國歷史上除了諸葛亮之外,唯一一個做到立德、立功、立言的人。

今日很有幸,分享自己的一些對於王陽明心學的理解和認識。如有不妥之處,請大家海涵並指正。我主要通過三個方面來介紹。

王陽明心學到底是什麽如何致良知實踐陽明心學的意義是什麽王陽明心學到底是什麽?

王陽明心學主要有三個部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心即理

人心就是天理,叫"心即理"。而關鍵在於對“心”字的理解。我們自己的心,本心,禪宗是說的“"即心即佛,到儒家那裏,到陸象山、王陽明那裏,特別是王陽明,本心就是良知。

心學_開心學國學題庫_金竈沐 心學智慧

理也就是天理,天理,吾性自足。就在我們心裏的,不需要去外面求。就像陸象山悟了之後說了一句話。說“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又說了一句,“宇宙內事",就是說。每個人自己的分內事。簡要地說就是“心即理”——人的本心就是天理。

那麽本心到底是什麽呢?而本心就是孔子所說的“仁”。那麽本心也就是仁心。

那仁心是什麽呢,按王陽明所說,仁心即是惻隱之心。即,見孺子入井,你會怎麽樣?你一定驚恐,而後同情,惻隱就是同情。最後你肯定情不自禁地要去救他。當我們看到鳥獸在發抖,鳥獸的哀鳴,比如說它身體病了,肉體痛苦了,它會叫喚。我們聽到了烏獸的哀鳴,我們也會起不忍之心,這也是仁心。當我們看到草木被無情地踐踏,我們的“仁心"也感通到草木身上,於是我們又與草木為一體了。瓦石無端地被毀壞,我們也會生顧惜之心,這時候我們仁心。而對於我們行事準則而已,就是“存天理去人欲”這樣才能做一個聖人。

致良知

“致良知”是王陽明在“心即理”以後所堅持的核心觀點。良知是每一個人心當中所具有的根本道德意識以及判斷能力,不僅如此,良知更是貫穿宇宙萬物的絕對普遍的終極實在。就如同“心即理”一樣,本心就是良知,良知就是天理,而“致良知"就是實踐中致良知,“致"就是實踐了。他提出一句話叫於事上磨煉”,在做事情中磨煉,這叫於事上磨煉”。“於事上磨煉"的是我們的心,磨練的是我們的生命情感。我們的能力總是有缺陷,經驗總是有不豐富,知識總是不完備。我們是否經過種種事情上的磨練,成為一個完人,這是不可能。全知全能,哪有可能?所以“於事上磨煉"並不是磨練我們的頭腦和辦事情的能力,磨練的是我們的心,也就是那份生命情感。所以遇到事情,我們的生命情感發生變化了,就考驗我們的心的時候。假如一件事情來了,我們十分地喜悅,大喜過望,我們應該馬上要停下來想一想,我"因何而喜""。怎麽天下有如此的好事降臨到我頭上的。假如一件事情來了,憤怒了,停一停,問一問自己,為什麽會如此憤怒的。而對於大喜或者大悲都是符合天理的事情,符合天理的應該是去掉自己的私欲去面對這些事情。經過長期的於世上磨,我們才不會遇到事情激動,緊張,興奮,而是以一種平淡的心態去面對。因為這樣只有這樣的心態才能遇事體現出我們的智慧來。其實這裏的“於世上磨”也就是“格物致知”。在王陽明晚年的時候對“致良知”有做了一次升華。也就是四句教。原文是:“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只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那麽什麽是善呢,就是我們的良知,就是我們第一直覺。只要這樣長期的這樣煉心,才能把我們的心煉成仁者的心。才能成為偉大的人,因為仁者無敵。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的命題是王陽明在龍場悟道次年提出的,“知行合一”與“心即理”“致良知”稱為陽明心學的三大命題,三者構成了陽明學的心學體系。“知”就是良知,“行”就是致良知;不可能存在抽離於良知存在之外的所謂“知”所謂“行”。如毛澤東在《實踐論》中所說: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親口吃一吃。對於想要知道梨子的滋味的這一件事情而已,良知告訴我們必須親自去嘗,因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其實對於這邊的良知,我們可以理解成我們的第一直覺,按照自己的第一直覺去做,就是知行合一。好比我們知道父母是應該我們好好孝敬的,看到摔小孩掉井裏應該去救的,而不是思來想去,把自己的私欲摻雜進去,這樣就才能做到知行合一。所以這個主題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不管是致良知還是心即理,沒有知行合一,這都只是理論,不能得以實現。

如何致良知?

如上面所說,致良知,就是按照聽從我們的第一感覺,或者說聽從我們內心的感覺。因為天理就在心中,我們只要去實踐加深影響就行。而且做任何事情我們都需要意誠。意誠不是說,我們讀書,就一心在讀書上用功夫,喜歡美女就一心在女人身上用功夫。這都不是意誠,也不是致良知,王陽明認為這是逐物。在傳習錄中有一個案例,一只小狗被主人耍得團團轉,因為主人扔什麽,它去叼回來,把狗累得半死,而王陽明的意思是那條狗應該只盯著主人,即良知,而不是那些外物的東西。也可以理解良知就是我們的心,我們的眼耳鼻舌身都是外物,不應該追逐這些。到了這邊大家會很迷糊,那到底遇事怎麽做呢。好比看見美女了那到底要不要看,親人離去要不要悲傷,那如果對這些都沒有任何反應,那還有人性嗎?親人離世對王陽明看來,是要悲傷,但是悲傷完了就應該忘記,因為活著的人還需要繼續生活,而且不能太悲傷,或者悲傷過度,因為過度裏面肯定摻雜了私欲。因為每個人都是向死而生,沒有人可以逃避的。所以不管是誰的親人都會離世。而至於度怎麽把握呢,應該是不傷害自己的健康為準則,好比哭得死去活來,口吐鮮血。

有人可能會問,那要是我的第一感覺不對怎麽辦呢,這個也就是每一件事去格物致知,去實踐就行,至於榮辱不要太在乎。王陽明說:“考試落第,不為恥”,意思就是不應該因為落榜了而感到恥辱,因落榜而難過才是“恥”。

為了更好地理解,在擴展幾個案例。

金竈沐 心學智慧_開心學國學題庫_心學

1.可以把致良知理解成仁心,對於這件事的做法你是否心安。

孔子有個弟子叫宰予,有一次就問老師孔子:你主張恢復周禮,周禮當中有這麽一條,“假如我們的父母親去世的話,要服喪三年”,三年是不是太長了,能不能短一點?

孔子沒有正面回答他的問題,反問宰予:假如你父母親去世的話,你吃得好穿的好,你的心安不安。

宰予回答說“安"。

孔子就說如果你覺得心安的話,你就自己來決定服喪多少時間。

宰予得了這個答案之後就走了。

開心學國學題庫_心學_金竈沐 心學智慧

宰予剛一走,孔子就說了一句話:“予之不仁也"。在這裏,孔子拿“心安與否"來判斷。

還有一例,仁和基督教中的博愛是有區別的,比如幾個老人感染了病毒,其中有你的父親,按照基督教的說法,我們應該先治療其他的人。但是按照孔子的仁而言。我們應該先治療我們自己的父親,然後如果有余力再去治療別人的父親。因為我們在自己的父親的關愛和撫養下才長大。如果我們不去先救他的話,我們一定心不安。

2.萬一我們的直覺錯了怎麽辦

心學的實踐是保存滋養我們的心,是存養、擴充我們的心,讓我們才道德主體,也是生命情感的升華。只要憑第一直覺去實踐就可以了。至於我們的直覺是否是對的或者準確的,這就需要我們長期的去練習。好比西方的科學,比如我要制作一個東西,我先認識它分析它,然後制作它,但是我們的認識就是對的嗎。比如制作出來的塑料,我們能把它解化了嗎。再說說我們的中醫,就中醫發展歷史悠久。就其把脈而言,就是靠醫生跟著師傅長此以往的學習而來的,當遇到一個脈象的時候憑自己的第一直覺開出藥方。難道你買幾本把脈的書學習一下裏面的知識,你就能知道這是什麽病什麽癥狀。這裏不是說誰優誰劣。各有各自的優點。而我們要做的,如果要實踐心學,就按照自己的第一直覺去行就行了。哪怕第一直覺不對,但是通過實踐會得出真理的。

實踐陽明心學的意義是什麽?

這是好多人關心的一個問題,學習心學或者致良知,或者存天理去人欲能幹啥,是能自己賺更多的錢,還是讓自己做一個成功的人?

金竈沐 心學智慧_開心學國學題庫_心學

王陽明的心學也就是近代史的心儒學,對於能幹什麽,理學家張載說過四句話。其中有兩句是。

為天地立心:為社會建立精神價值

為生民立命:為人民確立生命的意義

其實說白了對於我們個人而言就是建立我們自己的精神家園,滋養我們的心靈。不管你有錢沒錢,你做的何種工作,只要按照心學去做,你就是一個聖人。如果你有豐富生命情感,或者有經歷過絕望,痛苦,傷心,難過這些經歷。那麽王陽明的心學就是治療這些地解藥。

對於個人而言,心學就是心靈的養分,能給予我們力量,因為心是力量之源。王陽明主張“人人可以成聖”,只要我們有這種心靈只力量,今天哪怕你是販夫走卒之輩但是只要加強自身修養,不斷學習也是可以超越出身的卑微。西鄉隆盛作為日本維新三傑之一。他是王陽明的鐵桿粉絲,就在他被迫害流放的時候也會帶著陽明的心學不斷的學習。他的一生最大可能地實現了武士道精神和人文道德的結合。

對於一個國家而言,也是如此。日本的明治維新就是王陽明心學的一次實踐。日本地小國狹、資源貧澀,而人口比例過大,日本人始終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克服地理上的先天不足,因此很是需要精神上的激勵和理論的支撐。日本人將王陽明的思想模式移植到自己國家的世界觀中,他們根據王陽明的心學不斷地鼓勵自己,不斷學習和掌握更高層次的精神理想,超越了物質上,客觀地地理條件限制,實現了國家的更大發展。

說到最後的話

因為篇幅有限和個人經歷有限,只能和大家共享這麽多。如果個人對心學非常感興趣,建議最好去讀讀《傳習錄》,都是王陽明對於弟子的信件以及言論的語錄。因為只有原著才是心學思想的真正體現。如果你有新的感悟,歡迎和我分享。共同的進步。

相关文章

五行屬木的人性格 怎麼算金木水火土命

五行屬木的人性格 怎麼算金木水火土命

每个人的性格特点都不一样,如果性格好的话,自然更招人喜欢,但是不好的性格也不一定会有不好的运势。那么如果五行属木,属木的性格会怎么样呢?他们的性格特点会对他们的命运有什么影响? 五行属木的人性格 甲木。性质而有仁心,柔顺而爱好和平,且有向上发展的上进心,心地仁慈而正直富有侧隐之心,好华美的...

王陽明心學: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無善無惡心之體——世界觀 王陽明說過這樣的話:“在心體上不能遺留一個念頭,有如眼中不能吹進一丁點灰塵。一丁點能有多少呢?它能使人滿眼天昏地暗了。這個念頭不僅是指私念,即便美好的念頭也不能有一點。例如,眼中放入一些金玉屑,眼睛就不能睜開。”我們於此可以知道,無善無惡就是本心最自然的狀態,它是心的本...

易理易學

易理易學

易学 《四库总目提要》在评南宋王宗传《童溪易传》时说:“以禅言易,起于南宋之初”。从南宋初年起,经元明清三代直至民国,世俗学界和佛教丛林先后有许多人从事于沟通易佛的工作。就宋明时期而言,做这种工作的主要是陆王心学一系的人。王宗传便是其中之一。他是陆九渊的学生,曾陪同陆九渊赴“鹅湖之会”与朱熹辩难,...

王陽明及其心學的現代啟示

■精彩閱讀 如果不是從小立下爭當聖賢的理想誌向,如果沒有獨立人格,如果缺乏勇氣和膽識,如果不能在逆境之下咬定青山百折不回,他的創新之路就可能隨時夭折,也就不可能取得後來的成功。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觀,說的既是學習,也是行動;既是對學生的要求,更是對自己的要求。他一生都身體力行踐履這一主張。...

王陽明心學心法:四句二十八字

王陽明心學心法:四句二十八字

王阳明的心学博大精深,因其内涵的深刻与普适而备受推崇。对王阳明心学的入门粉丝而言,以下这二十八个字、四句话是阳明心学的心法。悟透这四句二十八字才能致良知的知行合一。 1、无善无恶心之体 王阳明说过:“在心体上不能遗留一个念头,有如眼中不能吹进一丁点灰尘。一丁点能有多少呢?它能使人满眼天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