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型是否決定性格?
血型是否決定性格?
星座血型和性格的關系永遠都是都市白領們最熱衷的話題。有人對此嗤之以鼻,有人卻樂此不疲。對很多白領們來說,哪對情侶血型不合可能會吵架,誰和誰星座很配可以撮合在一起等等八卦,是每天茶余飯後必不可少的佐料。
根據一本在日本非常暢銷的書中的描述[1]:O型人熱愛生活,重視力量;A型人重視外界反映,是完美主義者;B型人我行我素,興趣廣泛;AB型人一心二用,自由奔放。如果真的用書上寫的不同血型對應不同性格的關系拿來和身邊的同事對照,有的人可能會驚呼“太準了”,也有的人會抱怨“一點也不準”。到底準還是不準,也許科學家能幫助你回答這個問題。
盡管血型和星座往往出現在報刊、雜誌的同一版面,不過相比之下,血型性格論看起來更科學一些,即使是將星座運程之類的文章視為偽科學的人,也可能認同血型對性格存在影響,而血型與醫學領域的密切關系可能加深了這種印象。血型是對血液分類的方法[2],分類的依據是看紅細胞表面是否存在某些可以遺傳的物質。通俗地說,血型就是根據紅細胞表面的物質對不同人的血液分類的方法,而紅細胞表面的這種標記物質對每個人來說通常是由基因決定,與生俱來,終生不變。自1900年奧地利科學家Karl 在他位於維也納的實驗室裏首次發現ABO血型以來,科學家們至今已發現了包括Rh血型、Lewis血型等在內的多達數百種血型系統(即不同的血液分類方法)。這些血型系統中,最廣為人知的自然是ABO血型系統。通常人們談論的與性格有關的就是這個ABO血型系統。
最早提出ABO血型與性格關系的,是日本人古川竹二[3]。他在1927年提出了“人因血型不同,而具有各自不同的氣質;同一血型,具有共同的氣質”的假說。時值兩次世界大戰之間,距1895年甲午戰爭失利,滿清以一紙《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給日本已逾三十余年。古川提出的假說實為日本在臺灣的殖民統治服務。依據古川的理論[4],臺灣人群中O型血的比例高達41.2%,遠高於日本人群,而O型血的人"膽大、好勝、喜歡指揮別人、自信、意誌堅強、積極進取",因而O型血的人更具攻擊性。相比之下,生活於日本東北部的少數民族阿依努族人中O型血的比例只有23.8%,而阿依努族比臺灣人更為溫和且順從。古川以此來解釋為什麼臺灣人要持續不斷的反抗日本人的統治。據此他還向當局建議促進臺灣人之間的近親婚姻以減少臺灣人中O型血的比例。
從古川的提議就可以看出他的理論是多麼的荒謬。這些光怪陸離的研究在法西斯統治下的國家裏並不鮮見[5],納粹德國的科學家曾對不同人種的血型做過調查,發現不同人種的血型分布存在差異,並據此得出“日耳曼人種的血液更加高貴”的荒誕結論。妄圖用血型來證明種族優越性的瘋狂實驗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終告一段落,血型與性格的關系開始以一個純粹的科學課題進入科學家的視線。
然而,要搞清楚血型和性格的關系並非那麼容易。不同的血型可以通過抽血化驗輕易區分,不同的性格又要如何區分呢?
性格是指人的一貫的和穩定的心理特征、思維和行為方式。要用科學的方式量化這些頗為主觀的特征並不容易,科學家們最常用的方法是各種調查問卷,通過問卷的結果來分析受試者的性格。這些問卷由專業的心理學或精神病學專家制作,並經過反復校準、修訂之後,可以比較客觀地反映受試者的人格特征。常用的問卷有明尼蘇達多項人格測驗(MMPI)、艾森克人格測驗(EPQ)、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問卷(16PF)、矢田部一吉爾福德(Y-G)性格測驗等等。這些測試的結果通常將人的性格分為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受試者在某一角度上所得到的高分或低分的評價,分別代表完全相反的性格特征。例如16PF測驗將人的性格分為16個角度(即所謂“維度”),在其中一個“N:世故性”維度上得分低者較為坦白、直率、天真,而得分高者則十分精明、能幹、非常世故;而在“H:敢為性”維度上得分低的人畏怯退縮,缺乏自信,獲高分者則冒險敢為,少有顧忌。通過對受試者在這些“維度”上的表現逐一的分析,研究者大致可以勾勒出他們性格的全貌。
雖然人格測驗對受試者的性格評估準確而可靠,但是科學家們通過人格測驗研究血型和性格的關系,經常能得到不同的結論。1964年,等人[6]為意大利羅馬、佛羅倫薩、巴勒莫以及美國波士頓等四個城市共計581個11到18歲的意大利裔青少年進行16PF高中生測驗,據此分析在這些人群中血型與性格的關系。結果發現不同血型的青少年在16PF測驗的各個維度上表現基本相同,但是在I:敏感性維度上,A型血的青少年能得到更高的分數。即A型血的青少年比B型、O型或AB型的青少年更加敏感,感情用事,更加富有同情心。此後的另一些依據16PF的研究[7]表明A型比B型和O型更自我放任,而且A型比O型焦慮度要高。而B型的情緒較不穩定,憂慮感更強,並且更容易緊張,即B型血的人更加情緒化。
另一些基於艾森克人格測試(EPQ)的研究則得出了前後不一致的結果。根據EPQ的設計者之一,H. J. 艾森克本人的研究[8],在性格內向的人當中AB型的比例更高,同時A型的情緒比B型更加穩定。而此後比較了17個國家殺人和自殺的比率以及不同國家人的性格差別與血型的關系[9],發現血型與性格內向或外向並沒有顯著的聯系,同時也指出焦慮傾向高和自殺者比率高的國家同時具有O型的比率低、AB型的比率高的傾向。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有關血型與性格的研究更多的采用了基於五因素模型(大五,Big Five)的人格測試。大五[10]將以往的人格測試的基本結構歸納為“經驗開放性( to )”、“盡責性()”、“外向性()”、“親和性()”、“情緒不穩定性()”五個人格特質,這五個特質基本上可以涵蓋人格特點的所有方面。一些基於大五的研究表明[11,12],血型與人的性格沒有相關性。Mary 等人還通過對180對男女的研究(12),檢驗了O型更加外向和樂觀、A型較合群、AB型自覺性較高等觀點,還特別驗證了過去基於16PF和EPQ的研究所得出B型較為情緒化,情緒不穩定的觀點,發現這些觀點全都是站不住腳的,並認為不同血型的人格特質沒有顯著區別。
這些基於調查問卷的性格研究都面臨著類似的問題。所有的人格問卷都是根據相應的心理學理論發展而來。而近半個世紀以來,心理學的理論不斷發展、變化,即使是16PF、EPQ等已經使用了多年,相當成熟的問卷也經常會受到新的理論的衝擊,不斷面臨各種質疑[2]。此外,問卷的準確性往往受到受試者的情緒、智力、警戒性或文化程度的影響,同一種問卷翻譯成不同的文字,也可能因為文化的差異造成受試者理解上的偏差。盡管在研究性格的時候,問卷的準確性和可靠性都很高,但是僅憑單一的調查問卷,仍然只能獲得較片面的信息[13]。這也可能是這些基於問卷的血型與性格關系的研究往往得出不同結論的原因。
另一種研究方式是通過分析不同血型罹患精神-心理疾病的幾率來推測血型與性格的關系。雖然某些性格特質[14]確實和一些精神障礙的發病有密切的聯系,但通過研究精神疾患與血型關系來推測性格與血型的關系的方法過於間接,好像隔靴搔癢,不得要領。好在精神疾患的診斷標準較為明確,不同人的研究結果總不至於有太大的差別。在這一方面,相比ABO血型,其他少用的血型倒更有可能與性格存在關聯。等人在研究同卵雙胞胎[15]的精神分裂癥發病率時發現Rh血型和Gm血型可能和精神分裂癥的發病有關。而針對ABO血型的一項研究[16]則表明O型較其他血型更容易罹患更年期抑郁癥。雖然這些研究結果不能直接說明血型和性格存在聯系,不過它們提示了血型對人的人格特征可能確實存在影響。
盡管科學家們對血型和性格的關系各持不同的觀點,但是有一點共識:性格的形成,受到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包括先天因素,家庭成長環境,工作以及個人際遇等都會對性格造成影響。即便是基因完全相同的同卵雙胞胎的大五[17]測試結果,在五個不同的人格特質方面,也只有約50%的相似性。據此推測,遺傳因素對性格的影響只有五成左右,另一半影響可能取決於後天因素。單單是遺傳的因素也非常的復雜,血型基因只是人類數萬個基因中的一個而已,即使血型對性格存在什麼相關性,關聯的程度最多也不會超過五成。
盡管ABO血型發現至今已逾110年,血型仍然在人們面前保持著神秘性。科學家已經證實ABO血型和多種疾病存在關聯[18],但是對血型和性格的關系仍不很清楚。一些研究認為二者毫無關系,另一些則認為血型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人的性格和行為方式。不同研究者的結論常常互相矛盾,但是沒有任何證據支持古川竹二所提出的“同一血型,具有共同的氣質”的主張。因此,把血型作為日常八卦的談資或許不錯,要是當真就不必了。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每個人都具有獨一無二的性格,何必非要套用到某種模板上去呢?來源:科學松鼠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