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星
《爾雅·釋天》:
壽星,角亢也。(郭璞註: 數起角亢,列宿之長,故曰壽。)
《史記·天官書》:
(西宮) 狼比地有大星,曰南極老人。老人見,治安; 不見,兵起。(《正義》: 老人一星,在弧南,一曰南極,為人主占壽命延長之應。見,國長命,故謂之壽昌,天下安寧; 不見,人主憂也。)
《史記·封禪書》:
(秦時)於杜、毫有三社主之祠、壽星祠。(索隱: 壽星,蓋南極老人星也,見則天下理安,故祠之以祈福壽。)
《漢書·天文誌》:
南極老人,常以秋分時候之南郊。
《續漢書禮儀誌》:
仲秋之月,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哺之糜粥。八十、九十,禮有加賜。王杖長九尺,端以鳩鳥為飾。鳩者,不噎之鳥也,欲老人不噎。是月也,祀老人星於國都南郊老人廟。
《真靈位業圖》:
太極左位: 南極老人丹陵上真。
南極本命延壽星君 (北京民間版畫)
《集說詮真》:
《冊府元龜》載: 開元二十四年,詔曰: 德莫大於生成,福莫先於壽考。茍有所 主,得無祀之? 壽星,角亢也。既為列宿之長,復有壽星之名。秦時已有壽星祠,亦雲舊矣。宜令所司特置壽星壇,宜祭老人星。
《通典·禮》四:
周制,秋分日享壽星於南郊 (壽星,南極老人星)。
大唐開元二十四年七月,敕宜令所司特置壽星壇,宜祭老人星及角亢七宿。
《事物紀原》卷二:
《通典》 曰: 周立壽星祠,在下杜毫,時奉焉。《宋朝會要》 曰: 景德三年七月,王欽若言: 《禮記·月令》,八月命有司秋分享壽星於南郊。唐開元二十四年七月,敕所司置壽星壇,祭老人星及角亢七宿。今百神鹹秩而獨略壽星,望俾崇祀。禮院言:壽星,南極老人星也。《爾雅》 雲:壽星,角亢也。註雲: 數起角亢,列宿之長,故雲。唐開元中上封事者言: 《月令》,八月日月會於壽星,居列宿之長。請八月社日配壽星於太社壇享之。當時遂敕特置壽星壇也。
《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 卷一七引《見聞錄》:
嘉祐八年冬十一月,京師有道人遊蔔於市,貌體古怪,飲酒無算,都人士異之,好事者潛圖其狀。後近侍達帝引見,賜酒一石,飲及七鬥,次日司天臺奏: 壽星臨帝座。忽失道人所在。仁宗嘉嘆久之。
《桯史》 卷四:
德壽在北內,頗屬意玩好,孝宗極先意承誌之道,時網羅人間,以共怡顏。會將舉慶典,市有北賈攜通犀帶一,因左珰以進於內。帶十三銙,銙皆不正透,有一壽星扶杖立。上得之喜。旁有珰見之,從賈求金不得,則擿之曰: “凡壽星之扶杖者,杖過於人之首,且詰曲有奇相。今杖直而短,僅至身之半,不祥物也。” 亟宣視之,如言,遂卻之。余按 《會要》,開寶九年二月十九日召皇弟晉王及吳越國王錢俶,其子惟濬射苑中,俶進禦衣金器壽星通犀帶以謝。帶之著於前世者,僅此一見耳。
壽星 (木雕)
《書影》卷七:
[宋] 真宗二年,有異人,長僅三尺,而身與首幾相半,豐髯秀耳,丐食輦下。叩其所自來,則言曰:“吾將益聖人壽。” 一日聞於上,召見內殿,訊其能,則曰性嗜酒。命之飲,一舉一石。俄逸其人。翌日,太史奏壽星之躔,密聯帝座。後令訪求,不可得,敕圖其形,即今壽星像也。見 《濯纓亭記》。按真宗在位二十五年,壽止五十有五,才下壽耳,不知所益有幾。
《通俗編》:
世俗畫壽星像,頭每甚長。據《南史·夷貊傳》,毗騫王身長丈二,頭長三尺,自古不死,號長頸王。畫家意或因乎此。然則所畫乃毗騫王,非壽星矣。
《集說詮真》:
壽星之祠,始見於秦代。漢唐以降,仍沿其謬,至明洪武三年始罷其祀,誠以其祀為妄耳。至星之或現或隱,乃諸星躔次之常律,非彼所能自主。見則壽昌,而兆千齡,此乃術士之妄談,以欺不諳天文者也。
今俗敬壽星者,莫不供一白發老翁像,稱之曰老壽星,焚香燃燭,頂禮叩拜,求賜延壽。雖禱之無靈,終不自悟,良可慨也。
[案] 壽星,古有二義,一指天空的某一區域,即十二次之一,其範圍相當於二十八宿中東方角、亢二宿。(見 《爾雅》) 一指屬於西宮的南極老人星。(見 《史記》) 前一義僅用於天文學,不過因其位於列宿之首,故名壽。至於秦以後及秦漢時代立祠奉祀的壽星,實際上是指南極老人星。其初所掌為國運之壽命長短,所以有 “見則天下理安” 之說。以後被視作主人間壽夭之神,所以東漢把祭祀老人星與敬老活動結合起來。以後歷代皇朝皆列入國家祀典,至明初始罷。但唐、宋時已莫曉其原義,所以認為壽星兼指角、亢與南極老人星,遂將二者合在一起奉祀。近代所奉壽星之形象,皆為白發老翁,拄一彎彎曲曲的長拐杖,高腦門,頭特長。白發老翁自是因其為壽星而想象出來的。至於長拐杖,據 《後漢書》,東漢於禮老人星時,舉行敬老活動,對七十以上老人賜以九尺長的鳩頭王杖,想來即此俗之濫觴。據 《桯史》,南宋以前塑壽星像已必配以 “詰曲有奇” 的長拐杖了。至於高額長頭,《通俗編》 之假設亦可備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