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取名赟字組詞大全?寶寶取名赟字組詞大全集?
又是一年9月開學季,每逢這時開心步入校園的是祖國的花朵,犯愁的卻是拿著花名冊準備點名的老師。
比如微博上熱轉的這張一年級小朋友名單吧,就讓一臉懵逼的網友紛紛化身《夏洛特煩惱》裏的老大爺——
“程什麼?吳什麼?田什麼辰?”
豁出去了的老師:“六小齡童,田或辰,王行,程毛,李呆,劉貸,趙腫,高郵,吳車……”
@阿糞青
也有人產生疑惑:家長究竟是花了多少功夫,才從字典的犄角旮旯翻出如此生僻、筆畫如此之多的名字的?但可以確定的是,他們一定沒有經歷過罰抄寫自己名字100遍的懲罰。
相比之下,李一諾和張二鳴可真是我等文盲友好型的名字了,合理推測會擔任班長和副班長,並承包班級裏所有的老師問題。
更難以理解的是,若寓意確實不錯的頔(美好)、赟(文武全才並有錢)、翀(高飛),出現在名字裏還算合理;
但是名字裏的竁……家長真的知道“竁”是什麼意思嗎?
百年前的名字有多美?
如今00後和10後孩子們的名字越來越奇葩、生僻字越來越多,也不是頭一回被吐槽了。可每次看到類似的段子,網友在又一次受到衝擊的同時,都會默契地開始懷念:
老祖宗們的名字明明那麼有意境,為什麼如今反而越來越“奇怪”了?
說起來,漢字不愧是世界上最優美的文字,充滿底蘊的名字可是一天一夜都說不完。
就比如金庸先生就被稱為“最會給角色起名的作家”,不管是《倚天屠龍記》裏的武當七俠:宋遠橋、俞蓮舟、俞岱巖、張松溪、張翠山、殷梨亭、莫聲谷;
還是取自《靈樞》與《素問》兩本醫術的程靈素、寄托著父母虐戀情愫的楊不悔和穆念慈,都被傳誦至今。
“我叫楊不悔,我娘說,這件事她永遠不會後悔。”
寧財神在《武林外傳》裏的起名功力同樣不俗。
呂輕侯來源於李白的詩“一醉累月輕王侯”,暗示秀才屢次科舉而不中,只好自恃清高;白展堂=白玉堂《三俠五義》+展昭《三俠五義》,將一盜一俠名字結合,襯托老白的亦俠亦盜、盜亦有道。
現實中,林徽因的名字有著《詩經》裏“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的美好寓意;
女科學家屠呦呦的名字,同樣來自《詩經》“呦呦鹿鳴,食野之蒿”一句,讀起來朗朗上口,還巧合地預示了她日後青蒿素的成就。
這些被稱頌的名字的共同特征是:雖然不是刻意追求字的生僻,但都有各自的典故出處。又好聽又不晦澀又切合性格,就讓人一下子記住了。
娛樂圈裏取自古詩詞的名字也不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的白敬亭;從林逋《山園小梅》“疏影橫斜水清淺”取出的江疏影;
出自《滕王閣序》“雄州霧列,俊采星馳,臺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的周星馳,都是經常被稱贊的名字。
而就算不是大富大貴、或書香世家的普通人,在註重倫理綱常、門第規矩的舊時代,也少有“奇葩”的名字產生。
一個最典型的例子是,在社交網絡上各種“你聽過最好聽的名字是什麼”的問題裏,被提名最多的都是出生於三四十年代的爺爺奶奶輩。
他們的名字大多不外乎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端,或是寄予山水、抒情梅竹的古韻,對人生順遂與清高品格的美好寓意躍然紙上。
名字裏的歷史大事記
但正如那句玩笑話:每個叫做“遠山”的爺爺,都有個叫“建國”的兒子。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 名字的文化屬性在一夜之間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響應國家號召的鮮明時代性。
那兩年,數以百萬記的“建國”、“建軍”、“國富”、“國強”、“新民”……呱呱墜地;
之後的抗美援朝時期,念及唇亡齒寒,誌願軍前往鄰國朝鮮作戰,後方百姓也開始以“李抗美”、“王援朝”、“陳保家”、“劉衛國”等主謂賓結構的名字來支持。
《閑人馬大姐》裏的“馬大姐夫”,王援朝。
大躍進期間,中國出生了無數個“躍進”、“超英”、“超美”、“衛星”;而1968年出生的傳媒大亨默多克的前妻鄧文迪,原名就是“鄧文革”。
那時,父母給子女悉數取上相關時勢型詞語也更顯氣勢。70年代,經常看到一家兄弟姐妹的名字序列是“衛東”,“衛紅”、“向東”。
同理,還有被重男輕女影響的“招娣、盼娣、念娣”。直到80年代計劃生育被定為基本國策之後,家裏只有一個獨生女則很多叫“亞男”、“勝男”、“若男”,期望她們“比男孩更加優秀”。
因為是家裏超生的孩子,鄧超的名字才由此得來。
中國人喜愛將國家大事記錄在姓名中,這不只宣告著孩子出世年代的光輝,更承載著父母對於孩子借國運而興昌的期許。
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第一次申辦奧運會。1992年一個名為“楊旎奧”的小女孩出生了,但因為名字太過拗口,後來改名為了如今的小花楊紫。
而到了2008年,“升奧”、“奧運”、“奧林”等奧運寶寶風靡一時,“貝”、“晶”、“歡”、“迎”、“妮”等福娃昵稱亦走進街頭巷尾。
就算沒有太明顯的歷史紀念意義,中國人起名也會潛移默化地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
改革開放之後,洋化的“ABB式”名字盛行一時,如“婷婷”、“丹丹”、“露露”等;
同時,以及仿照英文名字發音起名開始在城市流行,出現了“查理”、“羅斯”、“安妮”、“瑪麗”一批帶著洋味兒的名字。
再比如,曾有專家分析發現,生活在不同地區的人有著不同的偏好。
北京人起名喜歡用“榮”,四川喜歡用“青”、“瓊”、“成”;上海喜歡用“寶”、“妹”,福建喜歡用“誌”、“美”、“水”,粵港地區的女生很多都叫“嘉欣”……都十分有地方特色。
香港三位同名女明星:李嘉欣、鐘嘉欣與龔嘉欣。
誰沒有一個叫“張偉”的同學?
政策影響了一代人起名的風格,甚至影響了中國人名字的字數。
計劃生育開始推行,起名時不用考慮上下承接的獨生子女逐漸變多,大部分“圖省事”的中國父母選擇化繁為簡地給孩子取單名。
挑的也都是寓意直接的字,男性多叫做“勇、傑、明、磊、強”,女生都要“芳、娜、敏、靜”。
於是,全中國有了30萬人叫“張偉”,還有25萬個“李娜”和20萬個“張傑”。
@澎湃新聞
而中國前100個重名率最高的名字,在全國覆蓋的人口整體甚至超過了10%。
老師們為了點名不重復,也只能按照年齡身高等差別,用“大張偉”、“中張偉”和“小張偉”來區分班上的同學。
一個永遠的定律是, 不管時代怎麼變化,孩子的名字往往都是父母美好意願的投射。
因此隨著經濟發展,文化水平越來越高的父母們在起名時,逐漸拋開了對物質和健康的執念,開始漸漸重視起了名字裏的精神意義。
比如90年代,全中國迷上了《還珠格格》的媽媽,不知道起出了多少個“紫薇”。“梓涵”、“欣怡”、“子軒”等同樣瓊瑤風的名字,也開始風靡一時。
港臺偶像劇和武俠小說裏文藝範兒十足的名字,讓那個年代的年輕讀者印象深刻,並難免在十幾年後將印記復制到孩子身上。
95後最“熱”的30個名字@人民日報
再到後來,95後名字裏“軒”、“涵”、“逸”、“馨”的瓊瑤風,又繼續被00後的父母言情化。
2017年大IP熱劇《三生三世十裏桃花》中,男主的名字為“墨淵”和“夜華”,墨與華隨之在新一年男寶寶命名中占據一席之地。
結果就是,小清新的名字雖然聽上去要比“國強”、“愛民”等洋氣很多,可架不住用的人太多,同樣導致了無數分不清的情況。
張涵予老師:???
用網友調侃的話說,這些名字就像批量生產的網紅臉,乍一看都很漂亮,可看多了就難免臉盲。
真到了2065年的中國,街道辦事處大媽、買菜大媽和廣場舞大媽的名字,怕不是要分別叫“梓萱”、“芷睿”和“思妤”了。
90後已經念不出00後的名字了
於是為了最大程度的避免重名尷尬,不少家長開始考慮給孩子起四個字的名字。
據統計,2014年到2017年,擁有“新復姓”的新生兒比例已經現了翻倍,男寶寶數量達到了2.51%,女寶寶為1.73%。
像“趙韓櫻子”、“楊魏玲花”、“秦牛正威”等,由父母雙方的姓再加上兩個字構成的名字越來越多。
除了獨特性,孩子的名字從只沿用父親的姓氏、到代表父母愛情結合的轉變,同時也不失為一種男女平等的體現。
而當父母起名的心態從嚴肅莊重,變得更輕松有趣。很多不拘一格、標新立異,甚至極具互聯網風格的四字名字也應運而生。
但看多了“王者榮耀”、“史詩王爵”和“端木女王”等,奇葩程度堪比跟網遊隨機搖出來的名字。也有人對父母的起名方法產生了疑惑:
“吸引眼球的獨特性是達到了,可孩子以後上學被人起外號調侃、甚至排擠的概率也不小吧。”
網友們甚至開始自發懷念起了那個名字樸實無華的年代,在一堆重復度極高的瑪麗蘇名字裏,連“狗剩”都顯得無比清流了。
誰曾想,現在的10後小朋友“逃”過了言情小說,名字又迎來了無窮無盡的生僻字。
雖然之前的各種新聞,早就提示過家長此舉的風險性,比如社保卡上無法顯示全名、網購車票受限等等——
但還是沒擋住一茬又一茬外人根本看不懂、也容易給孩子自己添麻煩的名字出現,被吐槽“這確定不是二維碼成精了嗎?”
結果就是,如今想要一口念出00後的名字,不把新華字典倒背如流怕是不行的了。
最後,看了這麼多歷史與吐槽——
你聽過最好聽、或最過目難忘的名字,又分別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