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氏起源
姓氏源流
起源於漢代,是一個以山為氏的姓。在今天的山東省青島市東面的海面上,有一個有名的風景勝地——嶗山。嶗山在古代的時候稱為勞山。居住在嶗山的人一直自為體系,很少去與外界的人交往。相傳在秦始皇時期,方士徐福帶領著5000童男童女出海訪仙,就是從嶗山上的船。居住在嶗山的人一直到西漢時才開始與外界的人交往,也就是從這時開始,他們成為了漢王朝的百姓。漢王朝在這個時候賜他們為勞姓。世代相傳。
遷徙分布
(缺)勞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勞氏家族的得姓,與一個地名——嶗山有關,嶗山又名牢山,嶗山古時稱勞山。是山東的一座名山,位於膠州灣東岸,也就是即墨縣的東南,是著名的風景勝地。相傳秦始皇時方士徐福(徐市)率領3000童男童女出海訪仙,求長生不老丹,就是從這裏出海的。勞氏,依據《元和姓纂》上記載,正是因為其先祖居住在此地,以地為氏而得姓。這個發源於山東勞山的家族,一向以渤海為繁衍中心,目前全國各地的勞姓人家的老家便在這裏。望族居武陽郡(今河北省大名縣東)。
歷史名人
勞 泉:清代諸生,字平甫,仁和人。他和勞革兩人專攻歷史書,在當時很有名氣,人稱“二勞”。
勞 夷:唐代賢士。
勞 因:宋代良臣。
勞 鉞:字廷器,明代進士,江西德化人。歷任江浦、臨江、山陽三縣,政績很好,深得百姓的擁護。後來遷任湖州太守。
勞 權:浙江仁和(杭州)人,字平甫(1818-1861),又字衡子,號巽卿等。精於校讎之學,所校有《元和姓纂》、《大唐郊祀錄》、《北堂書鈔》等,引證博而精,世稱善本。勞權校《樂府詩集》亦是如此。
勞彥遠:三國時期著名的宦官。
勞崇光:清朝人,舉為進士而當官。他見識獨到,也愛獨來獨往,辦事有魄力。他也因為寫得一手好文章而出名。
勞乃宣:字季瑄(1843-1921),號玉初。原籍浙江桐鄉,生於河北廣平(今河北省永年)。1871年中進士,1879年至1900年先後在河北臨榆、南皮、完縣、吳橋等地任知縣。1901年10月年至1902年任浙江求是大學堂總理,1902年至1903年6月任浙江大學堂總理。施教以經義為主,中外政治諸藝為輔。1908年升為四品京堂,任憲政編查館參議。1911年11月任京師大學堂總監督,後又兼任學部副大臣。平生尊古重道,博通經史、禮制、刑法、歷算、教育,尤重數學研究,對語言統一有一定貢獻。
此外,勞姓名人還有東漢的瑯琊名士勞丙,晉朝原三公郎勞霸,後蜀官拜尚書的勞彥勞樟,清代的雲貴勞湮,明代的副都禦史勞甚、嘉靖中羅田知縣勞樟,清代的雲貴總督勞崇光、文學家孝輿……等,都是勞姓的重要人物。
郡望堂號
武陽郡:隋代將魏州改為武陽郡,治所在貴鄉(今河北省大名東北),唐代又改為魏州。相當今河北省大名、磁縣、涉縣、武安、臨漳、肥鄉、魏縣、丘縣、成安、廣平、館陶、河南滑縣、浚縣、內黃及山東省冠縣一帶等縣地。
松陽縣:東漢建安四年(199年)分章安縣地置松陽縣。隋開皇九年(589年)析松陽東鄉地置括蒼縣。唐武德四年(621年)改置松州。八年廢州復縣;同年,省遂昌縣入松陽縣。景元二年(711年)遂昌從松陽析出。乾元二年(759年)析南鄉地置龍泉縣,至此,縣域基本穩定。唐貞元間,縣治由古市遷今址。五代後梁開平四年(910年)易名長松縣;後晉天福四年(939年)改稱白龍縣。宋鹹平二年(999年)復名松陽縣。
渤海郡:西漢置。在今天河北省、遼寧省的渤海海灣沿岸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