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讀國學《易傭》(系辭傳第三四章)

2024-10-02民俗文化78

淺讀國學《易傭》(卷十一系辭傳第三四章)

第三章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

吉兇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無咎者,善補過也。

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辨吉兇者,存乎辭。

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

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①

讀謙、履之詞者,如行夷途,如逢春陽,如對堯、舜、周、孔,故曰易②;讀遁、剝之詞者,如履霜雪,如對桀、纣、盜跖,故曰險③。不險其詞,則使天下懈怠④而無震懾之心;不易其詞,則使天下危格⑤而無自全之策。險易自當兩存而不廢。

【注釋】①《系辭》原文。“辭辨吉兇”,故“辭有險易”。晉· 韓康伯注:“之泰則其辭易,之否則其辭險。”唐·陸德明釋文引京房曰:“險,惡也;易,善也。”

②謙、履之詞,指謙、履的卦辭和爻辭。謙卦是地中有山,象征謙虛,是六十四卦中唯一一個每個爻都是吉的卦,也從中看到謙卑是最有益的為人處世之道。天澤履是地山謙的錯卦,象征行動、實踐,“幹上兌下”,和悅應和剛健之象,兌為澤止,幹為行健,進退有禮。履,亦同“禮”。《系辭下傳》有雲:“履,德之基也;謙,德之柄也。”就卦體而言,地山謙卦上互卦為震、下互卦為坎,坎下震上為雷水解,猶謙中化解困難;天澤履卦上互卦為巽、下互卦為離,離下巽上為風火家人,猶履中家人和,有謙謙君子彬彬有禮之意。

夷途,猶平坦的道路。春陽,即陽春。出自漢·焦贛《易林·井之巽》:“春陽生草,夏長條枝。”春天的陽光。見漢·荀悅《申鑒·雜言上》:“喜如春陽,怒如秋霜。” 

堯,唐堯;舜,虞舜。古史傳說中的兩位聖明君主,遠古部落聯盟的首領。周,指周公;孔,指孔子。周公與孔子被合稱為“周孔”,唐代以前,“周孔之道”是儒家教育的别稱。

易,指吉,或善之類。

③遁、剝之詞,指遁、剝的卦辭和爻辭。遁卦的卦象是天下有山,天高山遠,卦意為小人得勢、君子退隐。剝卦的卦象是山附于地,風雨剝蝕,卦意為小人勢長,在剝蝕君子的力量。

如履霜雪,指如同腳踩霜地或雪地。猶履霜,指踩踏霜地。出自坤卦初六“履霜,堅冰至”。《詩·魏風·葛屦》有曰:“糾糾葛屦,可以履霜。”

桀,夏桀;纣,商纣。相傳都是暴君,桀纣後泛指暴君。盜跖,又名柳下跖,在先秦古籍中被稱為盜跖和桀跖。傳說是春秋時期率領盜匪數千人的大盜,當時魯國賢臣柳下惠(柳下季)之弟,為魯孝公的兒子公子展的後裔,因以展為氏。

險,指兇,或惡之類。

④懈怠,松懈懶散;怠慢不敬。《吳子·論将》有曰:“停久不移,将士懈怠,其軍不備,可潛而襲。”

⑤危格,猶危險無窮。亦指危險之極無處不到。格,推究,有“窮究”之意。出自《禮記·大學》:“緻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格物,就是推究事物原理或道理,以糾正人的行為。

第四章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

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①

“易與天地準②”,于聖人用易處見得。用易者,聖人一身無一非易,猶《易》為體,而聖人為之用也③。

《易》言“文”④,如“仰以觀于天文”“成天地之文”“物相雜故曰文”“觀鳥獸之文”⑤“坤為文”;而言“質”,惟一曰“原始要終以為質”⑥。

凡人視“幽明”為二途⑦,以幽自幽、明自明。聖人卻于天文地理中看出互根互換⑧之妙,故曰“知其故”⑨。又從《易》中推原⑩人物之始,何自而始,就從始處反轉?看人物之終。何為而終,則知始之生者,氣化?之凝,陰變陽也;終之死者,氣化之盡,陽變陰也。但窮得終始,則自“知死生之說”,不須将死生更做一個道理求。

張子曰?:“聖人言幽明,不言有無;言有無,諸子之陋也。”又曰?:“散入無形,适得吾體;聚為有象,不失吾常。”蘇子曰?:“精氣為魄,魄為鬼;志氣為魂,魂為神。”故《禮》曰?:“體魄則降,志氣在上。”一人而有兩知,無是道也?。“然而有魂有魄,何也?衆人之志,不出飲食男女之間,故氣勝志而為魄;聖賢清明在躬,志氣如神,故志勝氣而為魂。?”“精魄也,耳目之精為魄;氣魂也,口鼻之噓吹為魂。精氣合則魂魄合而凝結為物,離則陽已散而陰無所歸,故為變。變是魂魄相離,此雖獨說遊魂,而離魄之意自見。?”曹氏曰:“日出于卯而魂旺,日中于午而神旺,日晡于申而魂絕,日沒于亥而神絕,然則一日之間,吾之魂神與造化者俱化而不留矣。?”“精者,水也,而魄藏之(21)”,重魄為暗(22),然惟精與魄重而且暗,可以曆久(23),故“五行之運,因魄有精,因精有魂,因魂有神(24)”,是精與魄為能胎魂胎神(25)。因明因寤,複生複旺(26),是則輕而明者必假重而暗者,為之君,為之根也(27)。使神魂絕于申亥之間(28),而精魄壞而不存,則來日(29)之神魂何自生乎?

人要識與天地不相似處,都是人生大忤逆大愆尤處(30)。第合下要“震”字到手,可以補過(31),是賢人之德業;最上要“幹”字到手,可以不過(32),是聖人之德業。“易與天地準”,不過也。

知有遺照,道有遺濟,則物過乎我(33);“智周萬物而道濟天下”,則物莫有逾之者(34),故曰“不過”。“旁行不流”(35),是于員融通變中不失萬世經常之道,此特謂之善用經便是,不必又雲“用權”(36)。“範圍”“曲成”對舉(37),然範圍實際處,畢竟在曲成萬物上。“晝夜之道”,即幽明、生死、鬼神之道。常人以晝夜視晝夜,聖人則視幽明、生死、鬼神莫非晝夜也,莫非通乎晝夜之道而知也(38)。通晝夜者,無晝夜者也;無晝夜者,無方體(39)者也。若有方,則晝不能變而為夜,夜不能變而為晝;有體,則晝不可通之于夜,夜不可通之于晝。惟無方體,故無晝夜;惟無晝夜,故能通晝夜(40)。此聖人之所以齊幽明生死鬼神而一之以晝夜也。雖然通晝夜猶二(41)也,聖人又言“知生即知死,知事人即知事鬼(42)”。然則,知晝即知夜。噫!知晝盡之矣!

《系》詞言神無方矣,豈可言無神?言《易》無體矣,豈可言無《易》?老氏以無為天地之始,直将“無”字搭在上面,此老氏之學(43)。

【注釋】①《系辭》原文。

②《系辭》曰:“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大意是說,《易》之道是以天地相參照為準則,所以能囊括天地間萬事萬物的運化規律。換言之,《周易》中的卦爻及其義理,都是以天地間陰陽變化規律為最高準則的,所以易之道能把天地之道涵蓋在其中。

《周易正義》(魏·王弼和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有雲:“聖人作《易》,與天地相準,謂準拟天地,則幹健以法天,坤順以法地之類,是也。”“(疏)正義曰:‘故能彌綸天地之道’者,以易與天地相準,為此之故,聖人用《易》能彌天地之道。”

③體,指本體,是根本、内在的;用,指作用,是表象、外在的。如先天《易》為體,後天《易》為用;天道為體,天命為用。聖人身體力行,便是身為體,行為用;作《易》用《易》,亦是體用一源。

④《易》言文,指說的“文”。其“文”字義不盡相同,語義也多蘊含。蓋因“文”是《易》中的一個重要特點,故特别“說文論道”。

⑤《系辭》曰:“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其天文,指日月星辰等天體在宇宙間分布運行等現象;其地理,所涉及的範圍則包括人類生活的各種環境,也就是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而不論是天文現象,還是地理環境,都是天地之體用,陰陽之變化。天地人合一,三才之道也。所以孔子在《系辭下》又曰:“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此“文”同“紋”,指各色交錯的紋理。《禮記·樂記》稱“五色成文而不亂”,《說文解字》稱“文,錯畫也,象交叉”,均為本義。

《系辭》又曰:“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三國·吳·虞翻曰:“變而通之,觀變陰陽始立卦。幹坤相親,故成天地之文,物相雜故曰‘文’也。”意謂八卦小成,陰陽雜,幹陽變而成震、坎、艮,坤陰變而成巽、離、兌。幹坤相親就是陰陽雜,所以成天地自然之文。天地之道,陰陽而已。幹是陽物,坤是陰物,所以物相雜為文。

《尚書序》有雲:“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爻)之政,由是文籍生焉。”文,即符。上古之時,符文一體。《系辭》也有雲:“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文籍之文,與鳥獸之文,可謂天壤之别。然則,天上飛的,地上跑的,人所用的,又可謂文與道通。因為天道、地道、人道是不可分的,所以天文、地文、人文也是統一的。

“文章”的并聯使用,語出孔子曰:“分陰分陽,叠用剛柔,故《易》六位而成章,相雜而叠用。文章之用其盡于此乎。”《周禮·考工記》有注:“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其章是指在繪畫或刺繡上赤與白相間的花紋。南朝·蕭統《古詩十九首》:“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其章是指紅白相間的絲織品。南朝·劉勰《文心凋龍》:“積句而成章,積章而成篇。”其章則是指文章或詩歌的段落或篇章。

“人文”與“文化”的并聯使用,較早見之于戰國末年儒生編輯的《易·贲卦·象傳》:“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段話裡的“文”,即從紋理之義演化而來。日月往來交錯文飾于天,謂之“天文”,亦即天道自然之規律。同樣,“人文”指人倫社會規律,即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縱橫交織的關系,如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等構成複雜網絡,具有紋理表象。所以,上觀“天文”可以察知自然時節之變化,下觀“人文”則可以教化天下百姓,也就是使天下之人均能遵從文明禮儀,行為止其所當止。

⑥天為文成象,地為文成理。理,物質本身的紋路、層次,客觀事物本身的次序。《系辭》曰:“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原始要終,是指探求事物發展的起源和結果。孔子認為《周易》這一部書告訴我們的,從開始到最後就是一個因果。任何事情都有因果,有開始就有結果。“以為質也”,質就是不虛假。質,本體,本性。

幹卦九三“終日幹幹”,意猶要格外努力;坤卦六三“含章可貞”,意猶要有文采而正固守之。坤卦《象》曰:“含章可貞,以時發也。”意指具有才華和美德需要含蓄而不外露,等待時機成熟發揮作用。

幹卦變到三爻,全卦成否卦。天地否的下卦已成為坤,坤為文,文即章,故言“章”。下卦為内卦,文采在内卦,故言“含章”。六三陰爻處陽位,陰之中包含陽在内,有半動半靜的特點。文而成章,本是外露之物,卻含晦章美,即是說坤格人内含陽剛美質,含蓄處世,這樣做“可貞”。

又坤卦六五《象》曰:“黃裳元吉,文在中也。”黃,地之色也。天玄而地黃。後世俗語“臉朝黃土背朝天”,黃土之地即是坤之質、理、文。文,文彩也,應有之本也。大地呈現應有的色彩,無不體現着吉利。故坤《文言》曰:“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于四支,發于事業,美之至也。”大意是說君子美德内藏于心,暢達于四肢,事業上也就能發揮到極緻。地色黃,黃中色,五中位,故曰“黃中”。理,文也,坤為文,故曰“理”。“黃中通理”者,言由中發外,有文理可見也。

⑦幽明,指有形和無形的事物。出自 《系辭》:“知幽明之故。”東晉·韓康伯 注:“幽明者,有形無形之象。”幽明猶明暗,故多義。指晝夜;陰陽。見《禮記·祭義》:“祭日于壇,祭月于坎,以别幽明,以制上下。”東漢·鄭玄注:“幽明者,謂日照晝,月照夜。”指善惡;賢愚。見《書·舜典》:“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指生與死;陰間與人間。見唐·元稹《江陵三夢》詩:“平生每相夢,不省兩相知,況乃幽陰隔,夢魂徒爾為。”

⑧互根,陰陽互根,又稱“陰陽相成”,是指相互對立的陰陽雙方,又相互依存、相互化生、相互為用、相互吸引地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

互換,相互交換。即陰陽互化,猶剝極必複,否極泰來。

⑨知其故,知幽明之故。知,知道,明了;故,緣故,原因。

⑩推原,從源頭或本原上進行推究。出自《漢書·淮陽憲王劉欽傳》:“推原厥本,不祥自博 。”

反轉,猶反過來,指轉向相反的方向。

氣化,陰陽之氣的變化。亦喻世事的變遷。出自南朝·宋·顔延之《重釋何衡陽書》:“豈獲上附伊顔,猶共賴氣化。”哲學術語指陰陽之氣化生萬物。見宋·張載《正蒙·太和》:“由太虛,有天之名;由氣化,有道之名。”意謂“道”是物質變化的過程。

張子,即張載,鳳翔郿縣(今陝西眉縣)橫渠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學創始人之一,世稱橫渠先生,尊稱張子,封先賢,奉祀孔廟。張載與周敦頤、邵雍、程頤、程颢合稱“北宋五子”,有《正蒙》《橫渠易說》等着述留世。

張載在《易說·系辭上》雲:“聖人仰觀俯察,但雲知幽明之故,不雲知有無之故。大《易》不言有無;言有無,諸子之陋也。”意謂《周易》不言“有無”,而是通過幹坤陰陽動靜等來闡述易理。後世諸子言“有無”,就是簡陋了。按張載的說法,所謂“不言有無”,就是“氣能一有無,無則自然生,氣之生即是道,是《易》。”也就是将“有無”都統一于“氣”的實在,沒有“氣”之外的空無。所謂“氣能一有無”,就是以“一”來表述“氣”兼聚散兩态,能夠統攝有形無形的事物。所謂“氣”,就是“一物兩體,氣也”“一物兩體,其太極之謂欤”“太虛之氣,陰陽一物也”。陰陽一物的“太虛之氣”,指的就是一物兩體的“太極”;“太極”給“太虛”化,也就是給氣化了。這就是張載的“太虛即氣”思想,認為太虛之氣是永恒的。

語出張載《正蒙·太和篇》。篇中有雲:“太虛無形,氣之本體。其聚其散,變化之客形爾”“氣之為物,散入無形,适得吾體,聚為有象,不失吾常。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而為萬物,萬物不能不散而為太虛。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也。”這是張載對天地自然的看法,世界以氣為核心,天地萬物皆由氣而生。他認為氣聚為物,氣散為“太虛”,即氣;而“太虛者,天之實也”,所以把“氣”替換成物質,“太虛”替換成宇宙。

蘇子,指蘇轼,号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着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等傳世。

《系辭》曰:“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東坡易傳》則曰:“物,鬼也;變,神也。鬼常與體魄俱,故謂之物;神無适而不可,故謂之變。精氣為魄,魄為鬼;志氣為魂,魂為神。故《禮》曰‘體魄則降,知氣在上’。”

南宋·朱熹論《系辭上傳》語:“或曰‘陰陽之始交,天一生水。物生始化曰魄。既生魄,煖者為魂。(先有魂而後有魄)故魂常為主為幹。’(沉僴錄)”“《易》言‘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此卻知鬼神之情狀。‘魂氣升于天,體魄歸于地’,是神氣上升,鬼魄下降。不特人也,凡物之枯敗,其香氣騰騰上,其物則腐于下,推此可見”“精氣為物,是合精與氣而成物。精魂而氣魄也。變則是魂魄相離。獨說‘遊魂’而不言魄魂, 離魄之意自可見矣。‘精氣為物’,精,陰也;氣,陽也。‘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仁,陽;智,陰也。(萬人傑錄)”“‘陽魂為神,陰魄為鬼’‘鬼,陰之靈;神,陽之靈’,此以二氣言也。然二氣之分,實一氣之運。故凡氣之來而方伸者為神,氣之往而既屈者為鬼。陽主伸,陰主屈,此以一氣言也。故以二氣言,則陰為鬼,陽為神。以一氣言,則方伸之氣,亦有伸有屈。其方伸者,神之神;其既屈者,神之鬼。既屈之氣,亦有屈有伸。其既屈者,鬼之鬼;其來格者,鬼之神。天地人物皆然,不離此氣之往來屈伸合而已,此所謂‘可錯綜言’者也。(橫渠說‘精氣自無而有,遊魂自有而無’,其說亦分曉。吳必大錄)”《朱子語類》亦有載。

《禮記·禮運》曰:“及其死也,升屋而号,告曰‘臯某複!’然後飯腥而苴孰,故天望而地藏也。體魄則降,知氣在上。”唐·孔穎達疏:“天望,謂始死望天而招魂;地藏,謂葬地以藏屍也。”古人認為人死後魂氣上升而魄着于體,故稱屍體為體魄。“體魄則降,知氣在上”,是覆釋所以“天望地藏”之意。蘇轼有雲:“知者,生為志氣,死為魂神,而升于天。此六華者,生為體為精,死為魄為鬼而降于地。其知是道者,魂魄合,形氣一。”

?兩知,指《系辭》所謂“知死生之說”和“知鬼神之情狀”。

知死生之說,生與死是人生的大事,生是人之始,死是人之終。生與死的變化,與天地陰陽、晝夜的變化,是自然流行而不停息的,這是天地萬物的流行之理、大化之道,任何事物都有始有終。人認識了這個道理,就是“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知鬼神之情狀,其情其狀非虛無的鬼與神,而是古代指天地間一種精氣的聚散變化。東晉·韓康伯注:“盡聚散之理,則能知變化之道。”唐·孔穎達疏:“物既以聚而生,以散而死,皆是鬼神所為,但極聚散之理,則知鬼神之情狀也。”後世哲學家多以陰陽之變、氣之往來屈伸解釋“鬼神”。如漢·王充《論衡·論死》:“鬼神,陰陽之名也。陰氣逆物而歸,故謂之鬼;陽氣導物而生,故謂之神。”《朱子語類》卷三:“鬼神隻是氣,屈伸往來者氣也。”

人為萬物之靈,生有精氣,故“神”;死謂斷氣,故“鬼”。迄今俗語所謂的“人活一口氣”“人死如燈滅”,人的生與死都是一氣之化的表現。人由靈秀之氣凝聚而生,故人為貴;人死則精氣散而返回氣之本體。故《禮記·禮運篇》雲:“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鬼神之會,就是指形體與精靈的結合。孔穎達疏:“鬼謂形體,神謂精靈。《祭義》雲‘氣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必形體精靈相會,然後物生。”

無是道,猶沒有這個道理。指所謂的“兩知”,說來說去也就是一回事,并非生死也知,鬼神也知。

?語出蘇轼《東坡易傳·系辭上》:“古之達者,已知此矣。一人而有二知,無是道也。然而有魄者,有魂者,何也?衆人之志不出于飲食男女之間與凡養生之資。其資厚者其氣強,其資約者其氣微。故氣勝志而為魄。聖賢則不然,以志一氣,清明在躬,志氣如神,雖祿之以天下,窮至于匹夫,無所損益也,故志勝氣而為魂。衆人之死為鬼,而聖賢為神,非有二知也,志之所在者異也。”

飲食男女,出自《禮記·禮運篇》:“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這是孔子對于人生的看法,凡人無出兩件大事,即飲食民生問題和男女康樂問題。是謂之“衆人之志”。志,本義志向,此為志氣,同“知氣”。《禮記·禮運》曰:“體魄則降,知氣在上。”蘇轼雲:“知者,生為志氣,死為魂神”;“其知是道者,魂魄合,形氣一。”

勝,勝過,超過。氣勝志就是魄;志勝氣就是魂。魂魄,指人的精神靈氣,都是指依附形體而存在的精神。所不同的是,古代認為魂是陽氣,構成人的思維才智;魄是陰氣,構成人的感覺形體。魂魄(陰陽)協調則人體健康。人死魂(陽氣)歸于天,精神與魄(形體)脫離,形體骨肉(陰氣)則歸于地下。至于蘇轼所謂的“志勝氣而為魂”,則是精神的升華。衆所周知的“民族之魂”“軍人之魂”之類,便是也,無關生死。

清明在躬,形容人的心地光明正大,頭腦清晰明辨。出自《禮記·孔子閑居》“清明在躬,氣志如神。”意思是人的内心清淨,意念明慧,意志和氣度就會有如神明。

?宋·朱熹語。

精魄,精神魂魄。見漢·徐幹《中論·夭壽》:“夫形體者人之精魄也,德義令聞者人之榮華也。”

氣魂,氣概,魄力。見唐·殷璠《河嶽英靈集·薛據》:“據為人骨鲠有氣魄,其文亦爾。”

《系辭》曰:“精氣為物,遊魂為變。”遊魂,古代指浮遊的精氣。蘇轼解釋是,精氣合則魂魄合而凝結為物,離則陽已散而陰無所歸故為變。

?曹氏或誤,待考。語本西周·尹喜《關尹子》(又名《文始真經》)。所謂文始,是文明之始。關尹子,先秦天下十豪之一,周朝大夫、大将軍、哲學家、教育家,為道教樓觀派祖師、文始派祖師。字公度,名喜,曾為關令,與老子同時。老子《道德經》五千言,就是應關尹子所請而撰着。

西周時就已使用十二時辰制。漢代命名為雞鳴、夜半、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醜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卯,卯時,清晨五點至七點。午,午時,上午十一點至下午一點。申,申時,下午三點至五點。亥,亥時,夜晚九點至十一點。一日之間,神魂随着時間的推移而旺絕,周而複始。

(21)語出《關尹子·四符》:“精者水,魄者金,神者火,魂者木。精主水,魄主金,金生水,故精者魄藏之。神主火,魂主木,木生火,故神者魂藏之。”

明·張景嶽《類經》亦雲:“精者水也,精升則化為氣,雲因雨而出也;陽在上者為氣,氣者雲也,氣降則化為精,雨由雲而生也。”《景嶽全書·脾胃》又雲:“人之精根源于先天而充養于後天。‘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原;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養。非精血,無以充形體之基;非水谷,無以成形體之壯。’”

精主水,魄主金,而五行相生中“金生水”,故魄中藏精,是謂“魄藏之”。

(22)語本《關尹子·四符》:“魂魄半之,則在人間。升魂為貴,降魄為賤;靈魂為賢,厲魄為愚;輕魂為明,重魄為暗;揚魂為羽,鈍魄為毛;明魂為神,幽魄為鬼。”

(23)曆久,猶經曆很久。

(24)語本《關尹子·四符》:“五行之運,因精有魂,因魂有神,因神有意,因意有魄,因魄有精,五者回環不已。”回環,指循環往複;環繞。

魄為金,精為水,金生水,是謂之“因魄有精”;魂為木,水生木,是謂之“因精有魂”;神為火,木生火,是謂之“因魂有神”。

(25)精水生魂木,魄金生神火,故謂之“能胎”。胎,本義是未生的幼體;胚胎。此處指始,猶孕育。

(26)因明因寤,猶天亮睡醒。

複生複旺,猶又生長旺盛。意謂人的精神魂魄,白天黑夜周而複始,一如“五行之運,回環不已”。

(27)輕而明者,魂也;重而暗者,魄也。明魂為陽為神,幽魄為陰為鬼。假,即借;借助。就如鬼使神差、鬼斧神工,又如陰差陽錯、陽奉陰違,有形無形,“幽明之故”。故魂魄一體,魂飛則魄散,喪魂則落魄。

為之君為之根,比喻魂魄是人的根本與主宰。《道德經》有曰:“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意思是說,厚重是輕率的根本,靜定是躁動的主宰;輕率就會失去根本,急躁就會喪失主導。

(28)使,假使;如果。

絕,斷;沒有。

申亥之間,指申時與亥時之間,即下午三點至夜晚十一點。

(29)來日,指明日;次日。出自《禮記·曲禮上》:“生與來日,死與往日。”時間長點,則指未來的日子。見晉·陸機《短歌行》:“來日苦短,去日苦長。”

(30)《系辭》曰:“與天地相似,故不違。”不相似處,就是有違之情狀,謂之“大忤逆”“大愆尤”。

忤逆,指冒犯、違抗;亦指不孝順,叛逆。故古代官府以忤逆為第一重罪。忤逆的反義詞是順随。

愆尤,指罪過。出自漢·張衡《東京賦》:“卒無補于風規,隻以昭其愆尤。”

(31)第,等次;次序。合下,即時;當下。出自宋· 黃庭堅《少年心》詞:“合下休傳音問,你有我,我無你分。”

就《易》卦而言,雷伏于地中,也從地生,是最下的卦。一陽初始,雷動萬物生,是謂之從“震”字入手。震代表雷,有威震、威懾、威嚴之義,能令人心生敬畏。《詩·大雅·常式》雲:“如雷如霆,徐方震驚。”《後漢書·任隗傳》雲:“窦憲秉權,專作威福,内外朝臣,莫不震懾。”

補過,指補救過失,彌補缺點。語出《系辭》:“無咎者,善補過也。”

(32)最上,猶最好,等級最高的。與“合下”相對,又可謂一上策一下策,一内因一外因。

就《易》卦而言,幹為天,是最高的卦。三陽開泰,幹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君子終日幹幹,是謂之“從幹字入手”“可以不過”。

(33)遺照,舊版作“遺炤”,謂遺漏未遍照。見唐·孟郊《答韓愈李觀别因獻張徐州》詩:“高情無遺照,朗抱開曉月。”

遺濟,猶遺漏未補益;沒有幫助到。

物,指人以外的東西。過乎我,猶對我太過分;或意謂對不起我。

(34)《系辭》語。知,同“智”。大意是,有知識就有智慧,有學問就會周知萬物,而“學博則德博”“德博而化”,運用博學博德經世濟民,如幹之“雲行雨施”,就是“道濟天下”。也有說,《易》道與天地之道相似,其智慧周遍萬物,而其道成就天下,所以不會有過失。

物莫有逾之,猶沒有什麼能超越“知周萬物而道濟天下”。

(35)《系辭》“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這一句,宋·朱熹《周易本義》注釋:“旁行者,行權之知也。不流者,守正之仁也。既樂天理,而又知天命,故能無憂,其知益深。”

所謂行權,指采取權宜之計。權,權宜的辦法。出自《公羊傳·桓公十一年》:“權者何?權者反于經,然後有善者也……行權有道,自貶損以行權,不害人以行權。”經,常道,常規。權“反于經”,就是違反常規,進而改善或完善之。由此有“反經行權”之詞,指違反常規,采取權宜的辦法。《史記·太史公自序》也有雲:“諸呂為從,謀弱京師,而勃反經合于權。”孟子也有“執中行權”的主張,中為“中庸”,“權”是違反常禮常規的臨機應變的方法。

(36)文安之在此卻說“不必又雲用權”。用權,即運用或使用權宜之法。其理由是“特謂之善用經便是”。善用經,便是善于運用常規或常道。而善,在于“員融通變”;這種圓通就是“知周”,故不失為“萬世經常之道”。

員融通變,可簡稱“圓通”,一如“為人方正,處事圓通”。

員融,即圓融,猶通融。元,通“圓”,周遍之義;融,融通、融和之義。圓融最初為道教所倡導,南北朝慧思大師所着的《大乘止觀》中有“自性圓融”“圓融無二”“圓融無礙” 的論述。佛教語中也有“圓融”,表示破除偏執,圓滿融通。見 《愣嚴經》卷十七:“如來觀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

通變,猶變通。指不拘常規,适時變動。語出下章《系辭》:“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孔穎達疏:“物之窮極,欲使開通,須知其變化,乃得通也。”

(37)對舉,猶對偶,指相對舉出。形容并列的兩個事物,互相襯托。此處指“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二句。

範圍,指四周界限,猶效法。曲成,指多方設法使有成就,猶委曲成全。晉·韓伯注:“範圍者,拟範天地而周備其理也”“曲成者,乘變以應物,不系一方者也”。唐·孔穎達疏:“範謂模範,圍謂周圍……言法則天地以施其化”“言聖人随變而應,屈曲委細,成就萬物。”

(37)莫非,沒有不是;沒有一個不是。出自《詩·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通,通曉;通達。《系辭》“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意謂通曉晝夜即陰陽道理,就是有智慧。宋·張載《呂蒙·太和篇》有雲:“日月相推而明生,寒暑相推而歲成。神易無方體。一陰一陽,陰陽不測,皆所謂通乎晝夜之道也。”

(39)前(27)言“明魂為陽為神”,後《系辭》言“陰陽不測謂之神”。神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是謂之“神無方”。易是變化,無時不變,無處不變,而變無固定本象,是謂之“易無體”。易以道明陰陽,一陰一陽之謂道。明·王陽明《傳習錄》有雲:“道無方體,不可執着,卻拘滞于文義上求道,遠矣。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則知道、知天。”道無方體,意謂道是沒有固定模式的。道即是天,易即是神。神易天道,本乎一體。

(40)通,沒有阻塞,可以穿過。出自《系辭下傳》:“往來不窮謂之通”“推而行之謂之通”。

由晝通夜,猶通宵達旦。能通晝夜,則為能夠通曉幽明之義。

(41)一之,指一樣;一緻。猶一以貫之。

猶二,好像說的有二。猶,相似,如同。

(42)語本《論語·先進》:“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意思是說,人的事情就沒有弄清楚,還談什麼鬼的事;生是怎麼回事就沒有明白,還談什麼死的事。南宋·鮑雲龍《天原發微》引載:“程子曰,《易》說鬼神,便是造化。以春而原之,其必有冬。以冬為終,而反之其必有春。死生者,其與是類也。知生之道,即知死之道。知事人之道,即知事神之道。死生人鬼,一而二,二而一也。”

标簽: 國學文化

相關文章

佛教法師在寺院裏算命解簽如法嗎?

整體解譯 欲就東兮欲就西 佛神靈變與君知 一下是東,一下又變成是西。這是神佛刻意要變化讓你知道,要讓你覺悟。 逢人說事轉癡迷 癡人說事轉昏迷 但愚癡的人對于事情往往盲然,不知此中的啟示。 登山不見神仙面 老人求得靈簽去 要是入寶山卻未得寶。 莫若歸休更勿提 不如守舊待時來...

傳統文化堪輿明經:平砂玉尺辨偽

傳統文化堪輿明經:平砂玉尺辨偽

傳統文化堪輿明經:平砂玉尺辨偽 中天易張永紅整理 蔣平階大鴻著 辨偽總論 地理多偽書,平尺者,偽之尤者也,或曰是書也,以目視之,儼然經也,子獨辨其偽何居,曰惟世皆以為經也,餘用是不能無辨,今之術家守之為金科玉律,如蕭何之定趺法,茍出乎此不得為地理之正道,術士非此不克行,主家非此不敢信,父...

聖誕節的由來是什麼

聖誕節是西洋人的節日,基督教的生日。耶穌是西方人的聖人,耶穌誕生日就叫”聖誕日”,為了紀念耶穌,“聖誕日”變成了“聖誕節”。就這麼簡單。 那麼這樣簡單的問題怎麼就成了廣泛的話題 這要從“聖誕節”什麼時候使中國人廣泛得知說起。改革開放前,隻有喝過洋墨水的和信仰基督教的才知道。那個時候問“聖誕節”是什麼...

高山族的飲食文化,豐富多彩的飲食風格

高山族的飲食文化,豐富多彩的飲食風格

哈嘍大家好,我是中華萬年歷小編,首先歡迎您的到來,又是美好的一天,本站竭誠為您提供有價值的信息。以下是正文內容,祝您瀏覽愉快: 我國自古以來就非常註重飲食,對養生食物的研究非常的深入。我國的廣東更是出名的吃貨省,隻有你想不到,沒有他們不敢吃的。我國的高山族也是非常註重養生的,他們生活中專註於喝各...

羊的文化趣談

羊的文化趣談

生肖羊為十二生肖之一,位居第八,十二地支配屬“未”,故一天十二個時辰中的“未時”--午後一點至三點,又稱“羊時”。 生肖文化作為一種古老的民俗文化事象,已是中華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身為以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和傳播為主要取向的出版人,向讀者提供一套十二生肖與中國文化叢書,歸納、總結、展示這種文化的...

少數民族服飾於服裝設計的意義

少數民族服飾於服裝設計的意義

進入 21 世紀,信息空前的發達,國際一體化不斷融合的背景下,當今服裝產業正以其特殊的語言,呈現出各國,各民族服裝融合、借鑒、推陳出新的發展趨勢。我國的服裝產業也在不斷走入國際的舞臺,具有中國特色的服飾文化在國際得到了很好的推廣與認可,近幾年流行的各國民族風的服裝及服飾品也成為時尚的風向標。具有濃...

寧遠公共文旅體雲文化遺產瑤族盤王節

寧遠公共文旅體雲文化遺產瑤族盤王節

節日歷史 起源 有關瑤族地區過盤王節的古老風俗,早在晉代幹寶的《搜神記》、唐代劉禹錫的《蠻子歌》、宋代周去非的《嶺外代答》等典籍都有載述.《嶺外代答》中說:“瑤人每歲十月,舉峒祭都貝大王於廟前,會男女之無實家者,男女各群連袂而舞,謂之踏瑤。”“踏搖”即是“跳盤王”(還盤王願)。 歡度盤王節 瑤族...

《易經》筆記——六十四卦卦序

《易經》筆記——六十四卦卦序

六十四卦之間的順序是怎樣排列的?有沒有方便記憶的口訣和方法,其產生的依據是什麼的? 首先,按我們現代數學理念,將八卦卦象兩兩組合,即形成六十四卦,如下圖一。這個圖非常直觀和方便記憶或查詢,但並不能表達出六十四卦的順序。 圖一 宋代的《分宮卦象次序圖》基於八卦卦畫數不同,奇數為陽,偶數為陰,分為陽四...

中國最古老魔法:苗族神秘鬼巫術《巫儺 》

“巫儺”是一種宗教文化,緣起於苗巫文化對中原文化的對抗,歷經數千年衍變,至商周已在中原文化中逐漸形成了一種較固定的逐疫巫俗。巫儺文化包括儺儀、儺戲、儺技、儺面具等內容。其中儺技是儺文化的一種,主要是嚇鬼驅惡。 上刀山下火海 時至今日,苗族在一定的季節裏通過一些巫儺儀式來為一個村莊或所有的家庭驅邪...

看相算命臉上長毛 臉上算命圖解

看相算命臉上長毛 臉上算命圖解

看著相算命臉上的長毛 人們常說“面相為王”。我相信很多人對算命和面相等命理學非常感興趣。今天我們要談談臉上長發的現象。雖然很多人認為這隻是一個美容問題,但據說它也是命運的重要象征。接下來,我們將從文化和社會的角度來看臉上長發的意義。 文化意義 在中國古代文化中,臉上的頭發具有深遠的意義。《文學選擇》...

走近赫哲族的文化

在今天黑龍江省北部的佳木斯市、同江市、繞河縣、撫遠縣等地方,居住著一個民族—赫哲族。他們是我國北方唯一的漁獵民族,至今還保留著祖先留下來的傳統。 赫哲族,源於野人女真【東海女真】的赫哲部落。他們就是野人女真的後代! 野人女真,因其集聚地在黑龍江以東的臨海地域,故又稱“東海女真”。野人,顧名思義...

突出地方文化特色

縣級廣播電臺求生存、謀發展,要做的工作很多,探討的內容很廣,但與中央臺、省、市級臺相比,在節目、欄目的定位上,主要應突出地方特色,不斷增強三種文化意識。 一、增強地域文化意識 突出地方文化的首要問題是增強地域文化意識。縣級廣播電臺的收聽對象主要是以縣城為中心,覆蓋本行政區域內的特定群體。因此,...

登高、賞菊、插茱萸……重陽習俗知多少

登高、賞菊、插茱萸……重陽習俗知多少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又到九九重陽。“九九”諧音為“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人們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那麼,你知道重陽節是怎麼來的?都有哪些習俗……請隨小編往下看↓↓↓ ●重陽節的由來 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茱萸節、...

易經六十四卦快速記憶法「易經六十四卦完整版」

大家好,linda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易經六十四卦快速記憶法,易經六十四卦完整版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01 首先就要從8個基本的卦象說起,這其實是學習易經的基礎,掌握了這8個卦,再去學習易經64卦,可以說是遊刃有餘。 易經有着陰陽的思維,陰是下降的,而陽是上升的,陰陽...

八卦名字怎麼念

乾(qián)、坤(kūn)、巽(xùn)、震(zhèn)、坎(kǎn)、離(lí)、艮(gèn)、兌(duì) 八卦在中國文化中與“陰陽五行”一樣用來推演世界空間時間各類事物關系的工具。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巽(xùn)代表風,震代表雷,坎代表水,離代表火,艮(gèn)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