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學是什麼 玄學簡介玄學的發展歷史玄學特點是什麼
玄學是什麼意思?玄學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玄學有什麼特點?這篇文章談論形而上學。
形而上學導論
玄學,這裏的“玄”字,來源於老子的一句話,“玄妙是一切妙物之門”。玄學,原是道家哲學中的一個術語,是指魏晉時期以老子為研究核心的一種哲學思潮。
玄學又稱新道家,是對老子、莊子、周易的一種學習和解釋,起源於魏晉時期。玄學是我國魏晉至宋中期崇尚老莊的一種思潮。也可以說是道教的一種新的表現方式,所以也叫新道教。其思潮從漢末延續到宋中末。
也講宣。“泰軒他在嗎?玄陀說:“玄妙者皆有之,不見形者也。王弼的《老子的手指》說:“玄也是深者。“形而上學是研究深層次和遙遠問題的理論。魏晉時期,人們關註老子、莊子和周易,稱之為“三玄”,而老子和莊子則被稱為“玄宗”。魏晉玄學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言和、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玄學的“玄機”來源於老子的思想,《老子·第一章》說:“玄機是一切妙物之門”。玄是宇宙萬物的一般規律“道”,體現了萬物在無限奧秘中的變化功能。玄學學者還以老莊思想註釋《論語》、《周易》,改造了已經失去養心功能的漢代經學,確立了“以無為本”的哲學本體論。儒家的“禮法”、“名教”、“人道”等思想在玄學中也有論述,但其主要目的是道家的,即強調“無為”“自然”“無為”。
形而上學的演變
從東漢末年到晉朝,是一個200多年的亂世。隨著東漢大一統王朝的解體,統治思想界近400年的儒家思想開始失去魅力。學人普遍厭倦了儒家經典的繁瑣學風、怪誕淺薄的神性以及三綱五常的陳詞濫調,於是轉向尋找新的“安身立命之地”,沈迷於形而上的哲學論爭。這種爭論就像是後人的沙龍,雅士聚在一起談論玄道。當時,他們稱之為“暢所欲言”或“譚旋”。
東晉以後玄學越來越盛行。王弼《周易註》是南朝學者所撰。南朝宋齊官學四書都包含玄學,梁、陳兩朝談論“三玄”的風氣盛行。所以東晉南朝應該是玄學盛行的時期。唐朝時,人們常說儒釋道兼修。現在看來,唐朝的官方學術和民間學術應該是不一樣的。官方學術包括儒家經典和道教。儒家經典是對五經、論語和孝道的研究。其中《周易》由王弼註,《論語》用的,是玄學易學的延續。到了唐代,道教和道術推崇老子、列子、文子、莊子四書,都被稱為經,可以說是老莊在玄學上的發展或放大。從宋中期開始,宋明理學取代了玄學。
據清代學者趙翼《二十二史三十記》記載,議論始於齊威王曹芳之初,創始人為言和、王弼。他們都是當時的名門名士,並盡可能地成為一代風氣。《晉書》中所謂的“始音”,也是指整個魏晉時期的神秘氣氛。
東晉時期,佛教興盛。玄學和佛教相互影響。佛教學者談玄學,玄學學者談佛教,成為一時的風尚。論其合流,是當時學術發展的大勢所趨。但是,用佛教說佛教的終究是佛,用佛教說玄學的終究是玄學。因此,玄學和佛教都不能說是完全不同的。而且,有些玄學家從一開始就繼承了玄學的潮流,沒有與佛教融合,也沒有輔助佛教討論玄學。
形而上學的特征
以三玄為主要研究對象,以老莊詮釋《易經》。
聚焦辯證的“存在”。以言和、王弼為代表的玄學貴族學派把“無”作為世界的基礎和世界統一的基礎;本體論的倡導者裴頠和楊全認為,存在是自生的,自生的東西有自己的身體。
他哲學的基本內容是探索世界本體。鬼屋派把“無”作為“有”的存在基礎,提出了“以無為基礎”的本體論思想;郭象則主張獨立說,認為“存在”是單獨存在的,不需要“無”作為自身的本體。
形而上學的發展史
形而上學的發展經歷了不同的階段。東晉史學家袁弘認為,夏侯玄、言和、王弼,最初都是名士。竹林七賢,嵇康、單濤、向秀、劉玲、阮鹹、王戎等都是著名的竹林名人;裴頠、王衍、艾雨、王成、阮秀、韋傑、謝鯤是中朝著名人物,他們將玄學分為三個階段。當代學者基本認可這種畫法,但認為西晉玄學的代表人物應該是裴頠和郭襄,並提出東晉也有自己的階段。
正始時代
以王弼、言和為代表的正始玄學,是玄學發展的第一個階段,從漢末的人才論發展到玄學本體論的範圍。王弼對中國哲學影響最大。正始名人形成於魏明帝太和時期,被稱為“四從八道”。
主要人物有言和、夏侯玄、諸葛誕、荀燦、裴輝等。曹芳登基第二年,年號改為正始,“四從霸”分子相繼上臺,史稱“正始名士”,影響了後輩的思想。後來一些青年思想家,如王弼、鐘會等,對早期官宦名士的思想成果進行了總結和升華,奠定了早期玄學的理論基礎。
言和、王弼描寫老莊,用道家思想解釋《周易》。當時人們關註的是《老子》、《莊子》和《周易》,它們被稱為“三玄”,是魏晉時期最受歡迎的玄學著作。
《周易》、《老子》和《論語·解惑》都是以道釋儒,試圖將儒道統一起來,調和自然與名教的矛盾。玄學家王繼承了東漢清朝的風氣,提出哲學難題,反復論證,稱之為“暢所欲言”,這是玄學發展的一種獨特方式。
竹林
以嵇康、阮籍為代表的竹林玄學是其發展的第二階段。在哲學上,畢、阮、向修利用王弼體系的內在矛盾,發展了王弼的“尊本利”、“尊本揚末”思想,使正始時期的玄學在兩個方面得到發展。
嵇康、阮籍作為著名的竹林學者,在司馬遷時期應該是活躍的。嵇康、阮崇尚自然,認為“自然”是宇宙的原初狀態,一種有規律的和諧統一,沒有任何衝突。人類社會是自然的一部分,應該是一個沒有利益衝突的和諧整體。他們認為著名的宗教破壞了這種和諧的狀態,所以他們主張“宗教越著名,越自然”,“不是唐舞,而是瘦孔伷”。
不滿司馬氏集團以名教掩飾政治腐敗,否認自然與名教一致。與嵇、阮相反,向秀認為自然與名教並不矛盾,以“說愛”和“得自然”來解釋“自然”,提出“活著就有愛,說愛就自然”的命題。承認“不生不死”的生物學基礎是萬物生物轉化的基礎,但引入“自我生成”和“自我轉化”的概念,成為玄學從王弼的崇高缺席到裴頠、郭象崇拜發展的中間環節。
太康十年後,晉惠帝即位。元康元年,賈南鳳皇後上臺,之後出現了九年和平時代,即元康時代。元康時期,隨著西晉開國元勛自然生命的終結,西晉初期的禮法學派不復存在,禮法學派的子弟開始了玄學化的進程,與玄學家族的後裔融合,登上了西晉元康時期的歷史舞臺。元康名人分為兩代,一是中年溫和派,以王衍、樂光、裴楷為代表;一是“元康方大派”,以王成、阮湛、魯愚、謝鯤等“八大”為代表。
形而上學的歷史影響
魏晉時期,中國哲學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魏晉玄學是一種高度思辨的哲學,更註重對抽象理論的探討,而抽象理論需要通過一系列哲學概念以及這些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來表達。因此,魏晉玄學極大地發展了中國哲學的概念以及對這些概念之間關系的討論。雖然以前的思想中使用了許多概念,但魏晉玄學賦予了它們新的含義。此外,魏晉玄學在命題、理論和方法上也有很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