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五行學說ppt課件.ppt
1、掌握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2、熟悉陰陽與五行的基本概念3、了解陰陽學說、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古人認為,世界是物質性的,有物質就有生命,有生命就有發展和變化,這種發展和變化是因為有了一種東西在起作用才有的結果。這種東西古人稱之為“陰陽”。陰陽學說認為,物質世界是通過陰陽二氣交合感應而產生,二者對立統一的矛盾運動是宇宙間的基本規律,是推動一切事物發生、發展和變化的根本動力。“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道:道理或規律;綱紀:法度萬物:眾多的事物;父母:代表根源神明:物質世界的無窮變化陰陽規律是天地萬物運動變化的固有規律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對範疇,萌芽於商周,應用於醫學領域則是戰國秦漢時期。陰陽,是對自然界相互關聯的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抽象概括。可代表兩個對立的事物可代表同一事物內部所存在的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寒冷炎熱後來,古代思想家看到自然界一切現象都有正反兩方面。因此將陰陽漸次引申用以闡釋自然界所有對立統一的事物或現象。如氣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內外,顏色的明與暗,運動狀態的躁動和寧靜,時間的早晚等等。《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
如:天地、上下、日月、晝夜、水火、升降、動內外、雌雄等1、抽象性《靈樞.陰陽系日月》所說:“陰陽者,有名而無形”。向上的、運動的、無形的溫熱的、向外的、明亮的亢進的、興奮的、強壯的、功能性向下的、靜止的、有形的寒涼的、向內的、晦暗的減退的、抑制的、虛弱的物質性的背日為陰2、普遍性指凡屬於相關的事物或現象,都可用陰陽對其各自的屬性加以概括分析。一切事物內部無不存在著相互關聯、相互對立的陰陽兩方面。&天---陽---天氣清輕向上地---陰---地氣重濁凝滯物質運動變化---陽---化氣---物質蒸騰氣化的運動狀態---陰---成形---凝聚成形的運動狀態3、相關性指陰陽所分析的事物和現象,必須是相互關聯的一對事物,或是一個事物內部的兩個方面。不相關的事物和現象不宜分陰陽。4、相對性(1)陰陽屬性的確定是以對方的存在為前提,是相對而言的。事物的陰陽屬性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不是一成不變的。筆的屬性桌上的粉筆相對桌為陽地上的粉筆相對桌為陰再如60的水,同10的水相比,較溫熱而屬陽;但當60的水與100的水相比,則較寒涼而當屬於陰後半夜前半夜自然界日陽(太陽)月陰(太陰)南—陽(山南、陽坡)北—陰(山北、陰坡)液體(陰)(3)在一定條件下,陰陽之間可以相互轉化,即陰可以轉化為陽,陽可以轉化為陰。
四季的寒來暑往春夏秋冬春夏對立制約互根互用消長平衡相互轉化(一)陰陽對立制約陰陽對立,指陰陽雙方存在著相互排斥、相互鬥爭的關系。例如:晝與夜,寒與熱等。陰陽在屬性相互對立的基礎上,還存在相互制約和消長的關系。對立制約統一(陰陽之間相對平衡)(陰陽互抗)(陰平陽秘)結果秋涼冬寒冬寒漸生以制火熱之氣)(冬至後陽氣漸生以制陰)春夏之溫熱秋冬之寒涼對立制約含義用陰陽來說明事物或現象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及其相互制約關系理解有對立就有鬥爭,才能推動事物不斷發展;相互制約防止對方過於亢盛,才能保持事物的相對穩定性。陰陽雙方在對立鬥爭之中相互制約,使事物取得動態平衡應用意義生理上病理上陰陽的對立制約維持著人體的物質及功能的動態平衡狀態,即“陰平陰陽的對立制約關系受到破壞,不能維持相對平衡,即出現“陰陽失調”的病變陰陽互根,是指陰陽雙方具有相互依存、互為根本的關系,而不是孤立的。陰陽雙方各自都以對方作為自己存在的條件,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另一方面單獨存在。沒有陰,就沒有陽;沒有上,就沒有下;熱為陽、寒為陰。沒有熱、就無所謂寒,沒有寒、就無所謂熱。(二)陰陽的互根互用陰陽互用,是指陰陽之間具有互相資生、促進、助長的關系。
動物體生命的物質為陰(有形的)如精、血、津液生命的功能為陽(無形的)如氣陰精有賴陽氣功能的化生(血液、津液賴脾胃、心、肺等臟腑之氣化生)陽氣有賴陰精的滋養(五臟六腑的功能依賴血液、津液等的營養)《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說:“陽氣根於陰,陰氣根於陽,無陰則陽無以生,無陽則陰無以化。”功能活動互根互用,資長對方化生供給雙方各自以對方作為自己存在的條件人體生命活動是在陰陽消長的調控中,保持著相對獨立和穩定的。也就是說,陰陽並不是處於靜止和不變的狀態,而是在彼此消長的運動變化中保持著相對的平衡。這種運動方式就象潮水般漲落一樣,有規律、有次序的向著各自的對立面遞增或消減而交替進行。當陽增長時陰必定消退,當陰增長時陽必定消退,在一定範圍內總體上保持相對的穩定這種關系稱為陰陽的消長平衡。(三)陰陽的消長和平衡消長變化在一定範圍、限度、時間內不易被覺察。立夏(熱)夏至(熱極)立秋(涼)立春(暖)冬至(寒極)立冬(寒)上半夜—陰漸長,陽漸消—陰中之陰下半夜—陰漸消,陽漸長—陰中之陽春分——陰陽各半,晝夜均而寒暑平;夏至——陽之至極,陰氣之始至,日行北至;秋分——陰陽各半,晝夜均而寒暑平;冬至——陰極而陽始至,日南至,漸長至。
冬至春分:陰漸消,陽始長;春分夏至:陽漸長,陰漸消;夏至秋分:陰始長,陽漸消;秋分冬至:陽漸消,陰始長。是指陰陽對立的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轉化。在絕對的消長轉化運動中保持相對平衡的。當陰陽的消長運動進行到最大限度(極點)時,就要依靠陰陽轉化來調整,陰轉化為陽,陽轉化為陰,從而迫使對方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求得了陰陽在整體上的平衡。這種關系,稱為陰陽的轉化。(四)陰陽的相互轉化極,是陰陽平衡允許波動範圍的最大限度。臨床上又稱為“重”“甚”,含有二方面的意思:一是指事物內部轉化的可能性,二指促進轉化的外部因素。陽極轉化點(陰萌生點)陰極轉化點(陽萌生點)消長為量變,轉化為質變。黎明(陽)中午(陽極)半夜(陰極)黃昏(陰)陰陽學說的應用說明人體組織結構用於疾病診斷指導疾病防治說明人體生理變化概括人體生理功能(一)說明人體組織結構(對立統一關系)按部位:按部位:按五臟:按五臟:陽:六腑陽:六腑陰:五臟陰:五臟陽:上部、體表、背陽:上部、體表、背陰:下部、體內、胸腹陰:下部、體內、胸腹人體部位:上半身——陽,下半身——陰;體表——陽,體內——陰;背部——陽,腹部——陰;四肢外側——陽,內側——陰。
臟腑:五臟——陰,六腑——陽;經絡:經——陰,絡——陽氣血:血——陰,氣——陽(二)概括人體生理功能(依存、消長關系)物質物質功能功能產產生生供供養養氣氣產產生生供供養養(三三))說明人體的病理變化說明人體的病理變化((消長太過的關系消長太過的關系))陰陽失調陰陽失調陰虛(陰消太多);熱證(虛熱證)陰虛(陰消太多);熱證(虛熱證)陽虛(陽消太多):寒證(虛寒證)陽虛(陽消太多):寒證(虛寒證)陰損及陽陰損及陽 1、陰陽偏盛——實證 ——陽邪亢盛,表現出熱的病變。表現:機體功能亢進,高熱、煩躁汗出、口渴、面赤、脈數 “陽盛則熱”是指因陽邪所致的疾病性質而言;“陽盛則陰病”指陽盛必然損傷人體的正氣(陰液)而言。 2)陰盛則寒——陰邪侵犯機體或陰寒內盛 表現:面色蒼白,形寒肢冷,泄瀉,舌淡苔白,脈沈等。 陰盛則陽病——陰盛必然會出現陽氣損傷,制約陽氣的溫 煦功能,出現寒象。表現:肢冷、蜷縮、脈遲或脈微細欲絕 “陰盛則寒”是指陰邪所致疾病的性質而言;“陰盛則陽病”是指陰盛必然損傷人體的正氣(陽氣)而言。 1)陽偏衰——陽虛則寒——陽虛:陽氣虛損。陽虛不能制約陰,則陰相對的偏盛而出現寒象。 表現:面色蒼白、畏寒肢冷、神疲踡臥、自汗、脈微等。
2)陰偏衰——陰虛則熱——陰虛是指人體的陰液不足。 陰虛不能制約陽,則陽相對的偏亢而出現熱象。 表現: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口舌幹燥、脈細數等。 3、陰陽互損 1)陰損及陽——陰虛至一定程度時,因陰虛不能化生陽氣, 而同時出現陽虛的現象。 2)陽損及陰——陽虛至一定程度時,因陽虛不能化生陰液, 而同時出現虛的現象。 二者最終導致——陰陽俱損 4、陰陽轉化 陰陽失調的病理現象,還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向各自 的相反的方向轉化。 陽證轉為陰證 如:急性溫熱病---熱毒極重----大量損傷元氣----突然體溫下降、 面色蒼白、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等----陽氣暴脫的危象 陰證轉為陽證 若:搶救及時---四肢轉溫---色脈轉和---陽氣得以恢復---好轉 先別陰陽。”證候陰陽屬性歸類 屬性 色澤 語聲 呼吸 動靜 脈象 晦暗低微 無力 無力蜷縮 靜默 鮮明高亢 洪亮 氣粗 有力 躁動 不安 (五)指導疾病的防治調整陰陽,保持或恢復陰陽的相對平衡,達到陰平陽秘 狀態,是防治疾病、指導用藥的基本原則。 1、指導預防與養生 原則——陰陽調和 順應自然界陰消陽長規律 來調節機體之陰陽變化,保持 人與自然的協調統一,可以延年卻病。
例如: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2、確定治療的原則 原則——調整陰陽、恢復陰陽的協調平衡。 1)陰陽偏盛的治療原則 3、歸納藥物的性能中藥的性能——四氣(寒、熱、溫、涼、) 升降浮沈陰陽的劃分: 四氣:溫熱——陽;寒涼——陰 五味:辛甘(發散)——陽;酸苦鹹(湧泄)——陰 升降浮沈:升浮(升陽發表、祛風散寒、湧吐)——陽;降 沈(瀉下、利尿、消導積滯、收斂)——陰 陰陽基本概念 是對自然界相互關聯 的事物或現象對立 雙方屬性的抽象概括 陰陽 特征 抽象性 相關性 相對性 普遍性 陰陽學說基本內容 對立制約 消長平衡 相互轉化 互根互用 相反、相合 基本條件 相互依存、資長 根本 交替漲落 基本形式 陰陽學說中醫學的應用 說明人體 組織結構 用於疾病 診斷 指導疾病 防治 說明人體 生理變化 概括人體 生理功能 五行學說認為,世界是以木、火、土、金、水五 種物質構成的,是以這五種物質的特性及運動變化規 律來闡釋世界萬事萬物發生、發展、變化及相互關系 的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亦屬於古代哲學的範疇。 相生相克 五行:行是運動、變化的意思。五行最初稱“五材”,指木、 《左傳》說:“天生五材,民並用之,廢一不可”;《尚書》:“水火者,百姓之所飲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興作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類物質的運動變化。
木--伸展、易動 土--長養、變化金--清肅、收斂 水--寒潤、下行 木曰曲直 彎曲;直—伸直;樹木的枝條具有生長、向 上、向外舒展的特征。 引申為:生長、升發、 舒暢、條達 火具有溫熱、上升的特性。引申為:炎 “稼穡”是指土有播種和收貨農作物的特征。 引申為:生化、承載、 “從革”,是“變革”的意思。金,質地堅硬,可做兵器用 以殺戮。 引申為:清潔、沈降 收斂、肅殺 5、水的特性—— “潤下”指水具有滋潤和下行的特 引申為:滋潤、下行、寒涼 五行歸類 推演絡繹法自然界各種事物和現象 人體臟腑組織生理、 病理現象 1、取象類比法 ——是將能反映事物或現象本質的特征與五行 的抽象屬性進行比較,凡與五行中的某一行抽象屬 性相似的,就歸屬於五行中的某一行。例:方位配 五行,旭日東升,與木之升發特性相類,故東方歸 屬於木。 五方與五行中原土地肥沃,孕育萬物, 與土的生化、承載特性相似 五色五音 五味 五方五季 五官形體 五聲變動 2、推演法——根據已知的某些事物或現象的屬性,再推 演與之相關的其它事物,以得知這些事物的五行屬 已知肝屬於木(大前提),而肝合膽,主筋,其華在爪開竅於目(小前提),故膽、筋、爪、目 皆屬於木。
五行學說---天人相應為指導思想---五行 為中心---空間結構的五方、時間結構的五季、 人體結構的五臟為基本框架---人體的生命現 象與自然界的事物和現象聯系起來---人體內 外環境的五行結構系統----說明人體以及人與 自然環境的統一體。 非靜止地、孤立地將事物歸屬於五行; 是以相生、相克的關系闡釋正常生理狀態, 以相乘、相侮來闡釋事物之間的異常現象,在人 體表現為病理狀態。 相生生,即資生、助長、促進 之意。五行相生,是指木、火、 土、金、水之間存在著有序的 遞相資生、助長和促進的關系。 相生次序是:木火土 五行相生,實際上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對其子行 的資生、促進和助長。 五行相生含義: 木生火:火要依靠柴薪來維持燃燒或鉆木而生火 火生土:土要依靠太陽來普照或木被焚燒後就變成灰燼 土生金:金要依靠山巖來儲存 金生水:水要依靠鐵器來開導疏通或燒鍛金也可變為水 水生木:木要依靠雨露來灌溉 克,即制約、克制、抑制之意。五行相克,是 間存在著有序的互相克制、制約的關系。 相克次序是:木土 相克我克、克我關系——《內經》——五行相克關系 五行相克,實為五行中的某一行對其所勝行的克制和制 五行相克含義木克土:樹木可以入土 火克金:烈火可以溶金 金克木:金可以伐木水克火:水可以滅火 制,制約、克制。
化, 化生、變化。五行制化,是 指五行之間既相互資生,又 相互制約,維持事物間的平 衡協調,推動事物間有序的 五行制化的規律是:五行中某一行亢盛時, 必然隨之有制約,以防 止其亢而為害。即在相 生中有克制,在克制中 求發展。 “造化之機,不可無生,亦不可無制。無生則發育無 由,無制則亢而為害” 1、相乘 乘,即乘虛侵襲之意。 五行相乘——五行中的某一行對其所勝一行相克太 過,超過正常制約的程度,使事物之間失去了正常的協 調關系。又稱“倍克”。 相克用於說明正常(生理)情況,相 乘用於說明異常(病 理)變化。 導致五行相乘的原因 太過—所不勝過亢,對其所 勝過度克制。如“木旺乘 不及—所勝過弱,其所不勝的克制即顯得相對過強。如 太過且不及—既有所不勝過亢,又有所勝過弱,則更易 相乘。 2、五行相侮侮,即欺侮,有恃強淩弱之意。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對原來“克我”的一 行進行反向制約和克制。又稱“反克”。 五行相侮的次序是:木 相克用於說明正常(生理)情況, 相侮用於說明異常 (病理)變化。 導致五行相侮的原因 太過—所勝之行過亢,反向制 約其所不勝行。如“木旺侮金”。 不及—所不勝行過弱,受其所勝 行的反向制約。
如“金虛木侮”。 太過且不及—既有所勝行之過亢, 又有所不勝行的過弱。 如既有木 亢(肝氣亢逆),又有金虛(肺氣 虛弱),出現“肝火犯肺”。 相乘和相侮都是不正常的相克現象。相乘與相侮的主要區別是:前者是按五行的相克次序發生過 度的克制;後者是與五行相克次序發生相反方向的克制現象。 相乘與相侮的聯系是:兩者可以同時發生。如 《素問〃五行 運行大論》說:“氣有余,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 五行相乘與相侮的關系五行學說 的應用 指導疾病 診斷 指導疾病 療治 說明五臟病 變的相互影響 解釋臟腑 生理特性 1、說明臟腑生理特性 五行學說將人體的內在臟腑分別歸屬於五行,以五 行特性來說明五臟的部分生理功能。 例:木性曲直,條順暢達,生發的特性——故肝喜 條達而惡抑郁,有疏泄功能,故肝屬木; 脾有運化水谷,輸送水谷精微,營養五臟六腑、 四肢百骸之功,為氣血生化之源,故脾屬土。 2、說明五臟之間的相互關系 (1)五臟之間的滋生關系 例:木生火,肝木濟心火,肝藏血有助於心主血脈功能正常。 (2)五臟之間的制約關系 例:心屬火,腎屬水,水克火,即腎水上濟於心,可以防止心 火亢烈,腎水能制約心火。
(3)五臟之間的制化關系 五臟之間的生克制化,說明每一臟在功能上因有他臟的資助而 不至於虛損;又能克制另外的臟器,使其不致過亢。 例:脾氣(土),其虛,則有心(火)生之;其亢,則有肝 某臟有病可以傳至他臟,他臟有病也可以傳至本臟。這種病理上臟腑間的相互影響稱之為傳變。 運用五行學說闡釋五臟病變的相互傳變,分為 相生關系的傳變和相克關系的傳變。 相生關系 ——脾氣虛(子臟)心血虛(母臟)心脾兩虛 肝火亢盛肺金無力制約肝火日久化火肝火犯肺 如:面色青、喜食酸味,脈玄,可診斷為肝病。1.四診與五行合參,確定五臟病變部位。 2.四診與五行合參,推斷病情的輕重順逆, 3、色、脈合參,結合五行生克規律來推斷疾病 的預後。 (四)指導疾病的防治1、控制疾病的傳變 五臟中某一臟有病,可能傳及其他四臟。故臨床治療時,除對所病本臟進行 治療之外,還要依據其傳變規律,調節其他臟腑,以防止其傳變。 如:肝氣太過,或郁結或上逆,木亢則乘土,病將及脾胃,此時應在疏肝 平肝的基礎上預先培其脾氣,使肝氣得平,脾氣得健,則肝病不會傳於脾。 疾病的傳變與否,主要取決於臟氣的有盛有衰。 “盛則傳,虛則受”,是五臟疾病傳變的基本規律。
(1)依據五行相生關系確定的治則和治法 虛則補其母 實則瀉其子 滋水涵木法、益火補土法、培土生金 法和金水相生法四種。 相生治法滋水涵木法 滋養腎陰以養肝陰的方法 益火補土法 培土生金法 金水相生法 補脾益氣而補益肺氣滋養肺腎陰虛的方法 根據相生關系確定的常用治療方法 (2)依據五行相克規律確定的治則和治法: 常用的有抑木扶土法、佐金平木法、瀉火補水法和培土制水法四種。 相克治法 抑木扶土法 以疏肝健脾藥治療 肝旺脾虛的一種方法。 培土制水法 佐金平木法 瀉火補水法 木的一種治療方法。瀉心火滋腎水 青色、酸味入肝,如白芍、山茱萸味酸入肝經以補 肝之精血; 赤色、苦味入心,如丹參色赤、黃連味苦入心經以 活血安神; 黃色、甘味入脾,如竈心土色黃、人參味甘入脾經 以補益脾氣; 白色、辛味入肺,如生姜味辛,石膏色白入肺經以 滋養腎陰等。五行 基本概念 質的運動變化。五行 特征 五行學說中醫學的應用 解釋生理 現象 指導疾病 的治療 指導疾病 的診斷 說明五臟 病變的相 互影響 說明臟腑 的生理特性 說明五臟之 間的相互關系 相生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