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是“中庸”的量化和算法
孔子五十讀《易》,讀到“韋編三絕”,然後感嘆道:“可以無大過矣!”(《論語·述而17》)為何如此自信呢?大概因為他在《易》中發現了“中庸”之法——怎樣在“兩端”之間做出最佳決擇。《易》之占筮,就是為了決擇——“以斷天下之疑”(《易傳·系辭上》)。
八卦之卦由陰、陽二爻形成,陰、陽二爻組成八個單卦,八個單卦生成六十四個重卦,重卦由兩個單卦構成。卦象本身雖有吉兇,但並不完全決定吉兇。吉兇的判定主要依據卦象之中的六爻。“爻者,言乎變者也”。
如果將卦象的上卦和下卦,視為“兩端”,六爻則是其中的六個選項。六個爻位反映的是事物變化過程的不同階段,也是可供占蔔者選擇的各種策略。
因此,可以說,《易》是“中庸”最早的量化和算法。
先說“量化”。八卦各有指代,分合演變,最終將天下萬物量化為六十四卦象,又以六爻模擬各種變化和境況。陽爻成幹,陰爻成坤,指代天、地;陰陽兩爻再變而生成震、巽、艮、兌、坎、離等單卦,形成“八卦”,分別象征雷、風、山、澤、水、火;八個單卦再交錯構成六十四個“重卦”,將天下萬物量化為圖象和數字,成為可運算的“數據”。同時,陰、陽兩爻在組成卦象之時,還構建“爻位”,一卦六爻,自下而上:以初、二、三、四、九標示。六十四卦共生成有384爻象,對應著事物發展的各種“動態”,將天下萬物的變動過程變成可推演的“點位”。
再說“算法”。占筮的關鍵是在求卦之後,根據卦象和爻位,做出判斷和決策。這需要“算法”來推演,以決定選本卦還是變卦,取上爻還是下爻。有意思的是,《易傳·系辭》裏,清楚地記載了一種據說是“文王卦法”的“大衍法”,頗為詳盡:“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大意是,“大衍法”需用蓍草50根,實用49根,將其隨意分為上、下兩組,再將兩組蓍草,一揲一揲分開,每揲4根,剩下的取出置中,循環四次,可推演出一爻……幹、坤兩卦共得蓍草360根,正好為一年之天數;六十四卦總計蓍草11520根,正是天地萬物之數……天下之事的各種變化,盡在其中。
這“算法”是否科學和精準另論,但就其復雜和嚴密,遠超擲幣、掐指、猜拳之類。
有了“量化”和“算法”,然後就是解卦了。占筮的結果,最終都要落實到具體卦辭和爻辭的解讀上。卦辭如同卦象圖解,爻辭好似應用說明——一個以形象示吉兇,一個用場景顯變化。
以六十四卦的最後一卦“未濟”為例。“未濟”的卦象是“上離下坎”,“離”指火,“坎”指水,火在水上,以示“未濟”之象,又以小狐渡河的場景來說明事情的演變,其六個爻辭的大意是:小狐不知水之深淺,勇敢渡河,結果“濡其尾”,陷於河中;即使努力“曳其輪”,也進退兩難,還好尚無危險;若要繼續強行渡河,不僅渡不過去,更是危險萬分,所謂“未濟,征兇”;到了一定時機,運氣轉好,黴時結束,即“貞吉,悔亡”,然後“無悔”,小狐還是有機會渡過河去的;但是,一切順利之時,幾乎可以飲酒慶祝了,若不知自制,小狐也會突遭滅頂之災,所謂“濡其首,有孚失是。”
爻位反映出事物發展的不同階段和各種可能性,爻辭列出了相應的策。根據爻位和爻辭,可以推斷事情走向,預測結果,權衡策略,以做出最優的決擇。因此,荀子說:“善為《易》者不占”(《荀子·大略篇》)——占筮只是手段,洞悉變化之道才是根本。“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易傳·系辭上》)一語道出《易》的實質。(錢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