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學好周易
大部分在網上問這個問題的網友,是想通過自學的方法來學習《周易》。那麼一定會有下面的幾個疑惑,甚至是不解的問題。本著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心態,我以我學習周易的一些經過和經驗,來探討下怎麼學習《周易》:
問:自學易經能成功嗎?答:能成功。我學易經到現在沒拜過師,沒上過各位大師的培訓班,沒看過什麼獨門秘籍。一共用了6年時間,現在自占,也收費解卦,費用不低(暫時一卦500元),客人不少。雖然談不上大成就,但勉強可以說由入門到登堂了
問:自學易經會不會很辛苦?答:要看你自己怎麼定義辛苦。有些人覺得辛苦,有些人樂在其中。想不花時間和精力就能學會任何一門學問都是癡人說夢,何況是以深奧而著稱的《易經》?我學易經從聽曾仕強、傅佩榮兩位老師的講課音頻入手的,有段時間從家開車到公司來回三個小時,路上就聽講課的音頻,覺得非常高興,可以兩件事同時做,聽音頻有個缺點,這點我覺得對所有的學習都有影響:學習的效率是很低的,需要反復的聽和記憶。“韋編三絕”的故事
《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傳統說法,孔子晚年喜歡讀《易》,並且撰寫了《彖》上下、《象》上下、《系辭》上下、《文言》、《序卦》、《說卦》、《雜卦》等,合稱"十翼",又稱《易大傳》。韋,熟牛皮。古代用竹片寫書,再用皮條編綴成冊。三,指多次。絕,斷。孔子勤讀《易》書,致使編綴的皮條多次斷開。他還說:"如果多給我幾年功夫,那麼,我對於《易》的知識會更加豐富的。"《送東陽馬生序》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嘗趨百裏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問:自學易經會不會走彎路?答:走彎路是肯定的,也是自學成功所必須經歷的階段。俗話說失敗乃成功之母,“前師不忘,後事之師”,學易經要做好失敗的準備。怎麼檢驗失敗和成功?我個人以為可以用占驗來檢驗。在學習的過程中,必然會有偶然神準--越學越不準--逐漸又準這樣的階段,占蔔這個,往往是決疑的,只有是和否兩個答案,要麼準,要麼不準,很少有中間狀態。很多人學易經,有這樣的感受,給人占蔔或者給自己占蔔,一開始學好像很準,自己信口開河,沒有任何理論支撐胡說幾句就也很對,就有點沾沾自喜,以為自己天賦異稟,很是塊料;然後漸漸的接觸的理論多了,讀的書也多了,這時候反而前瞻後顧,各種理論都想套用,卻變得似是而非,準確率直線下降,這時候開始懷疑,信心遭受巨大的打擊,有些人就止步於此,甚至開始懷疑《易經》本身的問題,而且這樣的人不在少數。我打個比方。初學易經占蔔的人,好比一汪小水池,水很淺但很清澈,問他個問題,就像丟塊石子進去,咚的一聲過後水波就開始漣漪了,然後就能反映出來事情的來龍去脈,很清楚,但是這個水池有個問題,扔石子可以,扔塊大石頭問個人命關天的事情,它就咚不起來了,直接匡的一聲把水池就砸破了。這就叫器量不夠,擔不了大事。進一步學了很多理論的人,開始用鐵鍬去挖這個池子,挖得深一點,寬一點,當然這時候水就清不了了,反而變渾濁,一團混亂,一池塘混水,自己亂,回答別人更亂。這個情況要到了什麼時候才能好轉?我的看法是:
如果一個人還是不停看書,不總結,不反思,就類似於不停的挖池子,是好不了的;如果一個人經過總結、反思獲得了自己的“道”、“方法論”,那麼就能沈澱自身,慢慢的讓水塘恢復澄清;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清凈經》需要好好體悟。
問:自學易經會不會遭遇災禍?答:這也是學習易經的人常常會擔心的一個問題。怕遭報應,怕擔因果。學得不好的尤其喜歡用“五弊三缺”來掩飾自己不懂,或者幹脆就恐嚇新人這東西不能學的,也不能給人占,會遭遇種種奇禍。對這種我只能說我們祖宗伏羲、文王、孔子這些大德真的是那麼仇恨自己的子孫後代,特地給大家留一部讀了就要惹禍上身的書嗎?占了就要斷胳膊缺腿?不明事理,一味用“五弊三缺”來掩蓋自己不願意深入鉆研,以此作為擋箭牌的做法,是與易經的道理背道而馳的。
聖人設卦觀象,系辭焉!而明吉兇,剛柔相推而生變化。《系辭傳》孔子已經在系辭傳裏面點明了《易經》的本質,就是聖人設置卦和象,再系上卦辭和爻辭,就是為了明白吉和兇的道理,知道事物發展是由於陰陽二氣剛柔相推而來。你不去看卦,不去研究卦象,不去學習卦辭爻辭,你怎麼去明白事物的吉兇?怎麼去指導生活?怎麼去追求萬事萬物的本來?坐在家裏空想,是絕不會成功的!回到問題,自學易經會不會遭遇災禍?我的觀點是一致的,就是看你怎麼學,怎麼用。《易經》是錘子,三歲小孩輪大錘,危險不危險?當然危險,而且可能受傷;壯年大漢輪大錘,危險嗎?相對就安全了,只要你不失心瘋拿錘子輪人輪自己,就不大可能受傷。學易經給人占蔔也一樣,你不會反而瞎bb,容易被人打/被老天懲罰,等你會了,你就不會瞎bb了,相對被人打/被老天懲罰的幾率就降低了。有人說我還沒學會怎麼辦?沒學會可以先拿自己做實驗,這叫自占。或者占身邊事兒,占了自己研究對照結果。慢慢靠譜了,再去幫助別人。
問:自學易經要不要讀經傳?答:要讀。要認真的讀,學易經學占蔔有各自的技巧,俗稱殺豬殺屁股,各有個的道。但有一樣東西是改變不了的,就是卦名、卦象,但僅僅給你卦名和卦象,大部分是看不懂的。這時候就需要經傳來幫忙,幫助自己消化理解和吸收。經傳的力量在於這是由聖人周公、孔子撰寫的,是公認的經典中的經典,我們學知識,經典就是根本,本立而道生,根基不牢,就等於你的易學大廈是空架子,掌握再多的占蔔技巧,那也就僅僅是個工匠。經傳區別於其他書籍的力量在於這是掌握道,建立自己理論體系的基礎。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學東西要能抓主線,抓主要矛盾,而不要陷於片面的追求細枝末節之中。王充在《論衡》中提到過以下的觀點:
商鞅三說秦孝公,前二說不聽,後一說用者:前二,帝王之論;後一,霸者之議也。夫持帝王之論,說霸者之主,雖精見距;更調霸說,雖粗見受。商鞅三次勸說秦孝公采納自己的主張,前二次建議秦孝公不聽,最後一次建議被采納了:前二次,是成就“帝業”、“王業”的理論;最後一次,是成就“霸業”的理論。拿成就“帝業”、“王業”的理論,去勸導只想稱霸的君主,理論雖然精辟,肯定被拒絕;如果換成“霸業”理論,即使粗疏,也會被接受。為什麼呢?因為理論雖精辟,碰上秦孝公不喜歡;而理論雖粗疏,卻遇到秦孝公想實施。所以,不在於勸說者說得多麼好,而在於被勸說者能喜歡。學易經也是一樣,看各自的器量,有些人就喜歡方術,不願意研究道理,有些人就喜歡談玄論道,而不願意掌握實際技巧,這都是由於自身的喜好不同,器量不同而造成的差異。
學周易,讀懂周易:離不開“象、數、理”三個字;易簡、變易、不易存心中;以卦名、卦辭、爻辭為根本;以彖傳、序卦、雜卦、大小象為工具;以文言、系辭為哲學歸納(不喜歡儒家的可以不看);兼容並包,吸收古往今來易學各家的精華;旁敲側擊,《易》《道》《黃帝》同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做到了以上的大概之後,
觀象玩占,用占蔔來指導周易的學習;獨辟蹊徑,開創自己的周易之道;學周易時:
堅持由卦理入手,避免一開始就直接去學六爻、梅花等占蔔方法,磨刀不誤砍柴工,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卦理就是基礎,沒有基礎,占蔔也只會淪為江湖術士的水平;務必將卦辭、爻辭每一句的來龍去脈搞清楚,此卦由何卦變來,從幾爻卦變而成,如何是錯、綜、復、雜,爻與爻上下如何呼應,要做到有“數”;務必掌握好序卦傳,不重視序卦傳,很多卦理是學不通的;掌握五行、幹支的知識,有條件學一些古代天文學知識,將五行、幹支和周易的學習結合起來,才能更好的理解一些卦辭、爻辭;學周易是,忌諱:重術不重道。以學會占蔔技巧為喜,以無知無畏而榮,這種學習,最後害人害己。人活在世界上,要懂得的是道理,而不是掌握一些皮毛技巧,大猩猩也會使用技巧,但大猩猩是人嗎?心態狹隘,抱殘守缺。學周易要兼容並包,多方參考,切不可讀了一本書就死盯著一本書,學了一樣方法道理就認為其他的都不正確,要知道方法和道理都是在一定的客觀條件下才成立的,沒有百試百中,萬試萬靈的方法和道理;千萬不要直接從王弼、朱熹的著作開始讀。周易的發展歷經上古、中古、下古這三個世代, 顏師古註引孟康曰:“伏羲為上古,文王為中古,孔子為下古。” 學習周易不是要崇古,但是學習周易不可以不從源頭學起,王弼朱熹去文王孔子太遠,很多見解和思路已經多有發揮,甚至遠離本義,學習時如果先入為主,把王弼朱熹的見解奉為正朔,就離題萬裏了。寫了半天,僅以我的一家之言,供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