碼頭文化
天津人稱九河下梢,天津自古以來所有的發展與繁盛,都與“水”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水的流動性,也促成了天津的開放性、多元性和包容性。
天津的城市聚落是伴隨著漕運的發展而逐漸成形的,水路通暢,不但帶動了南北貿易往來,也促進了各地文化的交匯融合。伴著水路而來的不僅僅只有巨甲商賈,還有販夫走卒,甚至是各地因水災而逃難的難民一族。這些人大批擁入天津碼頭,或撿拾破爛廢品為生,或扛包裹賣腳力,只為討口飯吃。他們把這種行為叫作“闖碼頭”。大量難民闖碼頭,也將他們各自家鄉的風俗文化裹挾夾帶到了天津衛,導致燕趙、齊魯、晉陽、皖北、閩浙文化一時間全都匯集到了小小的碼頭之上,它們互相吸收,各有促進,形成了津門獨特的碼頭文化。
碼頭文化是典型的天津市井文化,最大的特點就是自由隨意,說起來離我們的年代久遠,狀似虛無,但天津文化的方方面面,無一不折射出碼頭文化的影子。
世人都愛天津小吃,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煎餅果子……這些方便簡單的小吃正是碼頭文化的衍生品。碼頭上的勞動大眾辛苦一天,最愛的就是這些食品。不用講究坐姿,甚至都不用碗筷,用紙一包拿起來就咬,熱乎乎滿口生香,解餓解乏,邊走邊吃,既方便又便宜,既管飽又不耽誤幹活,再實惠不過。這些碼頭小吃終於發展成了代表津門文化的特色食品,正是碼頭文化對天津民俗影響的典型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