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的歷史和由來(中國剪紙文化背後的蘊意)
提及剪紙,人們往往認為剪紙是在"紙"發明後才誕生的藝術形式,實則剪紙文化擁有比"紙"更加悠久的歷史和逐漸演變過程,其中蘊含著深厚的民間文化。筆者對"剪紙"這一古老民間文化藝術的演變歷程進行了分析,來看剪紙的文化內涵。
一、 傳統工藝:剪紙
剪紙是一項中國傳統的工藝美術產品。"剪紙"顧名思義,是手藝人通過剪刀或者刻刀,在紙片上雕刻或裁剪出花紋,用以裝飾物品或用以民間傳統節日習俗活動的民間藝術形式。
剪紙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極強的群眾基礎。一方面是由於剪紙的工藝程序不甚復雜,另一方面是由於其原材料"紙"的獲取容易,價格低廉。
此外,剪紙的一大表現特征是"鏤空紋飾",這與它的創作方式息息相關。由於剪紙作品是通過裁剪或雕刻的方式制作,因而必須采用"鏤空"的方式。
以"鏤空"的形式也將剪紙區分為了"陽紋剪紙"和"陰紋剪紙"兩種。其中"陽紋剪紙"就是采用"陽刻"的形式,其表現圖案的線條是線線相連的(即通過紙張的部分來展現圖案);"陰紋剪紙"是采用"陰刻"的形式,其表現圖案的線條是線線相斷的(即通過紙張裁去的鏤空來展現圖案)。
剪紙另一大表現特征是其圖案形式的"拼合"、"對稱"和"疊透"。這是剪紙的創作過程中通過對紙的折疊和裁剪產生的重復性的圖案紋飾,通過不斷重復和間斷給剪紙作品帶來韻律美和藝術感。
二、 歷久彌新:剪紙的演變
根據古代民間剪紙的發展歷程,文章將其分為了"萌芽"、"產生"和"發展"三個階段,隨著歷史的發展,不同階段的剪紙藝術具有不盡相同的文化內涵,文章亦將結合歷史時期淺析其文化內涵。
(一)萌芽:圖騰崇拜開始的抽象藝術
剪紙是中國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它的演變與中國歷代的民俗生活是息息相關的。追根溯源,剪紙的萌芽可以認為是從新時期時代的原始民俗開始。
在原始社會時期,人們最基本的民俗形式可以認為是祭祀行為。每個原始部族都有其特有的祖先和保護神,也就有了其獨特的圖騰樣式。在原始先民的觀念形式中,圖騰寄托了他們的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和生殖崇拜,這些觀念形式是剪紙萌芽的文化基礎。
圖騰是抽象的藝術符號,從原始先民的祭祀建築的遺址的考古發現來看。人們最早是通過積石堆積成祭祀建築,也同時用積石壘出圖騰的樣式。
隨著原始手工業的發展,原始先民逐漸在陶制品上繪制類似的抽象圖騰,在考古發現的原始巖畫、彩陶等都展現了這點。其審美、藝術形式、表現手法都和剪紙有及其相似之處。
同時,在傳統民間剪紙中動物中的魚、鳥、蛇、蛙、兔、龍、虎、鹿、牛、鼠等題材均占有顯赫地位,這亦是圖騰崇拜的古老遺風在現代剪紙中的流傳體現。
由此我們可以推斷為剪紙文化的萌芽是由原始的圖騰崇拜開始的。這樣民間剪紙的萌芽中也寄托了原始先民對自然的探索和崇拜,這些抽象的圖案不僅僅是他們的藝術創作,更是他們的精神寄托。
(二)產生:從巫蠱象征和裝飾藝術的相互交融
在原始時期由於生產為低下,人們把自然中無法解釋的現象都視為神秘的鬼神行為,進而進行祭化、膜拜、祈求神靈的護佑和賜福,原始巫教儀式和原始巫教文化便隨之產生。
作為古老的一種藝術形式,剪紙隨著萌芽的發展,產生亦與巫蠱象征聯系密切。即便到了漢代,真正意義上的剪紙產生後,人們依然在剪紙作品上富裕了巫蠱或者鬼神力量的意義。
《史記》記載了方士李少翁為漢武帝招王夫人魂的事(班固《漢書》中記載為李夫人)。拋棄故事的歷史可靠性,我們依然能夠看出,在漢代剪紙的雛形是和巫蠱、方術是相關聯的。
同樣的,漢代還有"剪彩為幡"的習俗,也就是,剪有色羅、絹或紙為長條狀小幡,戴在頭上,以示迎春。可以推測的是,在漢已經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剪紙,這時候的剪紙文化還帶著原始的巫蠱色彩和精神內涵。
而造紙技術在漢代產生,若說在漢代之前就有"剪紙"是不可能的。但實際上,剪紙的萌芽並非是對"紙"的雕刻或裁剪。
在漢代"紙"被發明以前,人們就有對其他薄片材料進行裁剪和切割的類似形式,其包括縑帛、毛氈、金箔、銀箔、銅箔之外,還有自然界中的樹葉、樹皮、獸皮、魚皮等薄片材料等。如《史記》就記載有周武王剪桐封弟的故事。
典型的產物是"貼花"、"勝"(上文提及的"春幡"也是"勝"的一種,也名"春勝")和"透雕",這在出土的文物上均有發現。
這些非紙質的剪紙是真正意義上"剪紙"的前身,由於它們受到雕刻工藝的影響,是從民俗生活中產生的,所以也可稱為"非紙剪紙"。可以說它們是中國初期的民間剪紙,開創了紙質剪紙的先河。即使在紙質剪紙出現之後,它也依然存在並發展著。這些"非紙剪紙"已然有了裝飾意味。
雖然在漢代有了紙的產生和造紙術的發明,但那時的紙價格較昂貴且材質並不十分適用於剪紙。
而在考古發現中出土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祭祀、喪葬給死者亡靈的冥物,這些冥物常用死者生前的使用文書裁剪而成。
或許這些冥物尚不能稱之為剪紙作品,但我們能夠從中推測出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紙"已經普及。此時人們已經使用它來替其他薄片材料剪鏤物象,此時"剪紙"才真正意義上成為一種民間藝術形式。
在剪紙從萌芽到產生的時間裏,它在功能上被賦予了"巫術"的精神意義(包括了對巫蠱的象征意味),而在它從雛形發展到非紙類剪紙最後真正意義上剪紙的過程中,也不斷被改進的過程中在造型和藝術體現上有了發展,逐漸產生了裝飾功能,但此時其帶有巫蠱意味的精神意義依然流傳,可以說是巫蠱現象和裝飾藝術的相互交融。
這種文化內涵也伴隨著剪紙的發展,在歷代的民間剪紙中有所體現。
(三)發展: 節日風俗的發展
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進程中,剪紙忠實地反映著社會的民風民俗、社會環境、思維習慣、歷史變遷等綜合因素,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時代進步,剪紙的文化內涵逐漸退去了濃厚的精神意味(巫蠱等)轉而向具有實用性的裝飾發展,但與此同時,它依然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祈願和向往。
從唐代開始,剪紙技術進入了一個不斷發展的歷史時期。隋唐時期,結束了分裂戰亂,百姓的生活安定,手工業發展,各種紙制品都已普及於民間日常生活中。在《武林梵誌》中記載"吳越踐行吉日……城外百戶,不張懸錦緞,皆用彩紙剪人馬以代"。由此可見剪紙在當時的社會的流行程度。
在唐代,節日民俗剪紙較為流行,很多紋樣也應運而生。"剪紙"也隨著節日風俗的發展,被賦予了更多的精神寄托和文化內涵。
如端午節,人們除了掛艾草外,還會進五時圖和五時花。即將裁剪有蛇、蜍、蠍、蜈蚣、蜥蜴或石榴花的圖剪貼在門上,一則表示"祛邪",二則表示"繼嗣"。同樣意味的還有"厭勝紙虎頭"的剪紙,唐代流行門楣上貼厭勝紙虎頭的習俗,認為貼紙虎頭可以驅邪鎮宅。
到宋代,手工業和美術都達到了空前的發展和繁盛,剪紙的發展也到達一個新高度。宋周密的《誌雅堂雜鈔》記載:"向舊天都街,有剪諸色花樣者,極精妙,隨所欲而成……有少年能手於袖中剪字及花朵之類。"足可見剪紙在當時的風靡程度與剪紙藝人技藝的純熟。
同樣的剪紙技術的發展在明清時期達到了新的高峰。
結語:
中國大地幅員遼闊,民間剪紙幾乎覆蓋了整個中國大地。剪紙根源於民間,無數的民間手藝人通過對現實事物的抽象刻畫,以富有吉祥意味的圖案形式表達。
剪紙藝術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多年的傳承主要是通過口口相傳、世代相授的方式。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蘊含了帶著美好祝願的符號,它蘊含了廣大勞動群眾的創造精神,也寄托了他們最樸實的祈願。
懷趨吉之心,追求生活之美,這是剪紙的魅力,也是剪紙最大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