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十句最高深的話有哪些?
一般人不要學易經,易經讀懂的人都瘋了
一般人不要學易經
老祖宗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不可辜負。但君子取之,須有道。不是所有精神財富盡占後,就能成為有福之人的。
誠然,佛學與《易經》是中國文化的瑰寶,能看盡人生百態,給人以智慧。要知道佛學和《易經》並不好駕馭,學習的門檻很高,也不是人人鉆研它後就能“得道”的。
大師級人物南懷瑾也曾告誡年輕人,不要去深入鉆研佛學與《易經》。
如“精神”般的佛學
佛學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遠。隋唐以後,佛學得以興盛,並在中國落地生根了禪宗文化。唐代開始,佛學滲透到了中國文化的每個部分。不光修行者們潛心佛法,文人雅士們也心向佛學,還成為了當時一種不可抵擋的時尚潮流。
如今,有人把佛學當作“精神”慰藉心靈。人生無常,“苦味”是一道避免不了的味道。任何歡樂都無法永恒,生命因此也免不了陷入失望、痛苦之中。學習佛學可以“消化”苦味。故而,對佛學趨之若鶩者眾多。
玄而又玄的《易經》
《易經》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毋容置疑。對於選一本書代表中國文化這個問題,得到的答案不會是《論語》,也不會是《道德經》,而會是《易經》。
有人說,即便你暢讀世間萬本書,還不如讀懂《易經》。又有人說《易經》是經典之中的經典,哲學之中的哲學,智慧之中的智慧。又有人說,《易經》內潛藏著大道之源,讀後人的思想境界不一般。
確實有很多 和名人都支持這樣的觀點。古往今來的成事者,都會讀《易經》,因為讀懂了《易經》,猶如讀懂了人間更高級的為人處世之道。
孔子曾說,讀懂了《易經》,人生就能遠離重大錯誤。曾國藩曾說,讀懂《易經》就如同獲取了安身立命的技能。馬爸爸曾說,身在職場,《易經》是職場的“葵花寶典”,讀一讀受益終身,自己能有所成就主要是因為讀《易經》比他人讀得早些而已。
但在一般人眼中,提到《易經》就會聯想到八卦。說起八卦很多人自然會想到,京劇中那些穿著八卦道袍、手搖鵝毛扇的角色,他們能對地下事了然於胸,天上事知曉一半。如此,《易經》又有了一份神秘色彩。
大師的告誡
佛學、《易經》如此地好,是不是每個人都應該深入學習一番?南懷瑾大師卻給出了相反的說法。他認為,年輕人不要去鉆研佛學與《易經》。
南懷瑾大師的意見和建議靠譜嗎?南懷瑾能被尊稱為“大師”,是有一定原因的,他是一個教授、居士、護法、家、哲學家、雜家於一身的大人物,他還曾被人稱為當代的“通天教主”。南懷瑾大師自己對佛學、易學研究得很投入,為何會告誡青年人輕易不要去鉆研佛學和《易經》呢?
在南懷瑾大師看來,學習佛學和《易經》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並不是所有的普通人都適合。有兩類人可以嘗試,一種是具有極高智慧的人,另外一種是完全沒有讀過書的人。
南懷瑾大師認為,處於中間智慧的普通人,更好有自知之明,千萬不要因為好奇而學習佛學和《易經》。好奇會害死貓。如果涉獵佛學和《易經》學習的話,千萬要記得研究一半即可,鉆研不到底反而是對自己的保護。佛學和《易經》這兩門學問鉆研到底了,人也就是廢柴一個了。
不要鉆研佛學與《易經》的原因
南懷瑾大師不推崇年輕鉆研佛學,一則是因為佛學研習太耗時間。佛學學問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那就是浩如煙海。它們猶如百貨店,裏面的東西齊全。但真要學懂弄通的話,很費時間。而年輕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有限,也很寶貴,應該把時間和精力留給更多有意義的事情。
二則佛學和不好學。放眼望去,近代中國著名的佛學研究者,那是少之又少。研究佛學需要智慧超群的人,才可以真正地悟得懂、悟得通。
三則佛學學習並不簡單,需要有看空看淡的高深境界。其實對於普通人來說,沒有必要讓自己境界如此高,為人處世懂得善有善報的道理已經受用一生了,在日常生活做到言善、行善、心善,一生已是圓滿,不需要如苦行僧一般。
人活一世,如果能一直保持平和的心態,處理好各種關系,其實比每天都靜心修禪、燒香拜佛都有用。只要做到身正,一切就都能坦然面對,年老時回望自己的一生也就無悔了。
南懷瑾大師告誡年輕人不要鉆研《易經》,一則是因為《易經》是本很有“魅力”的書,會讓人忘了時間,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
南懷瑾大師用自己親身體驗告誡年輕人不要學習《易經》,尤其不要晚上學習《易經》。這並不是因為《易經》可以驅鬼神。也許你會聽到老前輩說《易經》可以用於避邪,妖魔鬼怪都對《易經》敬而遠之。甚至有的說,要是人患了重病,在枕邊放上《易經》的話,就能把病魔鬼怪趕跑。
而南懷瑾大師在晚上讀《易經》,卻讓自己陷入一夜睡不著的興奮之中。他在夜間讀《易經》,會被《易經》中的一個又一個問題所吸引,剛解開一個疑惑後,同時又會冒出一個新的問題。這樣不斷研究下去,人毫無睡意,在不知不覺中就天亮了。
所以,南懷瑾大師會發出“閑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已多事”的感慨。青年人如果要鉆研《易經》,就會夜夜失眠。這樣很傷神,對於大好年華的青年人來說,長期鉆研《易經》非但不能讓其青春煥發,還能讓其染上暮氣沈沈之癥。
二則是因為《易經》鉆研需要大智慧。《易經》是群經之首,能讓人“著迷”,陷入其中而不知。中國所有的哲學,都是從《易經》中衍生出來的。
那麼鉆研《易經》,就得準備好一流的智慧,不僅要具有辯證法思想,還要有深厚的知識和經驗的儲備。不然的話,就如菜鳥練習功夫,會走火入魔。智慧不夠的人士,可能會把《易經》研究偏了,膚淺地認為《易經》等同於算命、八卦,以為自己窺探到了玄乎的“天機”。
其實不過是自欺欺人,學習的過程還會牽涉個人很多的時間和精力。
三則《易經》包羅萬象,涉及領域十分龐大。鉆研它就要準備好一輩子的功夫,但可能結果是終其一生也不能完全研究透徹。南懷瑾這樣的大師,也坦言自己也只是學會可一半而已。
璀璨的文化放在那裏,是吸引人。但文化習得不是易事。在決定學習佛學和《易經》前,要對自己有充分的預判,不能高估了自己。經過深思熟慮後,再決定是不是“入門”。盲目被佛學和《易經》身上的光環所吸引而學習的話,只會讓自己越學越“廢”。
為人更要如此,要懂得適可而止,做事則須量力而行。活著,千萬不要和別人盲目攀比,每個人都每個人的不同,適合別人的不一定適合自己。
活在當下自己的角色中,才能活出自己的精彩。如果一味地、無節制地攀比,對自己提出一些不自量的要求,只會是自己為難自己,最終讓自己身心疲憊罷了。
以上就是與一般人不要學易經相關內容,是關於南懷瑾的分享。看完易經讀懂的人都瘋了後,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