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圖洛書的源頭在洛陽伊川土門遺址
河圖與洛書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兩幅神秘圖案,“河圖”、 “洛書”是華夏文化的源頭。歷來被認為是河洛文化的濫觴。2014年11月11日,河圖洛書傳說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說,上古伏羲氏時,洛陽東北孟津縣境內的黃河中,龍馬背負“河圖”從黃河出現,獻給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又傳說,大禹時,洛陽西洛寧縣洛河中,浮出的神龜背負“洛書”從洛水出現,獻給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劃天下為九州。《易·系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就是指這兩件事。關於河圖與洛書的傳說,我一直有個疑問,河圖是伏羲發現的,洛書是大禹發現的,伏羲至少是5000年以前的人物,大禹是4000年左右的人物,也就是說大禹伏羲至少相隔1000年。他們怎麼會有交織那。思來想去,我終於明白了,河圖與洛書的傳說是個演變過程。
既然是演變過程,那就應該有個源頭。在洛陽王城公園西門附近,有一個橢圓形的紀念物,紀念物上刻著圓形和方形兩個符號。橢圓形的紀念物四周有熊,雞,羊,蛇四種樣子的神獸。橢圓形的紀念物上的圓形符號下面隱隱約約有個似龍似馬的圖案,這就是河圖,河圖1—10數是天地生成數;方形的符號下面時隱時現有個烏龜的圖案,這就是洛書,洛書1—9數是天地變化數,洛書上,縱、橫、斜三條線上的三個數字,其和皆等於15。這個橢圓形的紀念物是現在的建築物。在洛陽市孟津縣會盟鎮雷河村有個紀念伏羲的龍馬負圖寺,龍馬負圖寺始建於晉穆帝永和四年(公元348年)。是為感念“人文之祖”伏羲的功績,在圖河故道上建起的第一座祭禮場所。龍馬負圖寺北臨黃河,南依邙山。山門兩側分立“圖河故道”、“龍馬負圖處”兩通巨碑。寺中的主殿是伏羲大殿,內塑伏羲聖像;殿右側塑有高3米的龍馬像。伏羲大殿內有一畫開天等歷代文人騷客撰述的碑銘詩賦。站在黃河邊,看著平靜的清清的黃河水,我不由得感謝我們豐衣足食的時代。在河南省洛寧縣西20公裏的長水鎮就是“洛出書處”,這裏是黃河最大支流洛河上下遊分界處,上遊深山峽谷,下遊一馬平川。“洛出書處”西側為龍頭山,山頂有“禹王廟”、“洛書賜禹之地碑”等古遺跡。在龍頭山上看著一眼往不到頭的洛河,想著我們的先祖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大禹是堂堂正正的英雄;其西有“靈龜負書處”的玄滬河。現在,在洛寧縣西長水還保存著兩塊古碑。一塊為漢魏古碑,此碑為砂巖石質,上圓下方, 碑額刻有圭首圖案,下面的字跡已經剝蝕難辨,只能看到碑額上的幾何圖形和一個“洛”字。經復原是曹丕寫的“洛出書處”碑。另一塊古碑在一座井屋的墻裏,上書“洛出書處”四個大字,為清雍正二年( 1724年)臘月河南府府尹張漢手書,永寧縣縣令沈育所立。這個井水很特別,含銫元素多,可以直接衝雞蛋茶喝。
洛出書處,龍馬負圖處看完我心中依然空空蕩蕩,沒有如願找到河圖洛書的源頭。不得不再次尋尋覓覓。突然有一天,我來到了洛陽博物館,我在一樓第一展廳看到了一個符號。這個符號是一個圓形,像一個大眼睛,這個圓形中有五個黑點。圓型符號表示世間萬物,這個符號如宇宙黑洞一般,符號上的四個平分圓環點,即是“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五個黑眼睛是不是像五行。這個符號如太陽運行一般,圓圓的,有種透視感,如無底洞一般。圓環中間畫一個大眼睛,這個大眼睛像豎著看,又像橫著看。橫看豎看的眼睛四個眼角尖指向圓環上的點把這個圓平分成了四個等份。圓環上的四個點很特別,就如現在的二十四節氣中的夏至、冬至、春分、秋分分界點。在四等分的中間位置空白處畫有四只小眼睛,這四個小眼睛珠分別用直線連接,就看出夏至、冬至、春分、秋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時八節的位置。從這裏看到了二十四節氣的雛形。相等的八個方位,也得到乾、坤、震、兌、離、艮、巽、坎八卦的方位,即“四象生八卦”。圓圓的符號如世間輪回一般,如一個黑洞。
這個符號來自伊川缸。伊川缸因發現於伊川土門遺址而得名。土門遺址位於洛陽伊川縣城東南2.5公裏的土門村,西距伊河0.5公裏,南側有永定河流過。該遺址東西長約800米,南北寬約250米,總面積近20萬平方米。文物工作者在此發現了4座房基遺址,還發現了一些陶土制作的盆、釜、缸等。該遺址距今5000年至7000年。“伊川缸”口徑最大不過40厘米、高不過半米。在國家博物館中保存有個“伊川缸”,這個“伊川缸”外壁上畫著一幅《鸛魚石斧圖》,是國家禁止出國展出的文物。圖上繪有一只鸛鳥,左邊畫了一只圓眼、長嘴、兩腿直撐的水鳥,它昂首,身軀微微後傾,嘴上銜一條大魚。附近還畫有一個石斧,斧頭和斧柄相交部位有一些橫線和圓點。斧柄下半部分畫著一些交錯的斜線。石斧和魚,用黑色線條勾勒輪廓、起承轉合剛柔互用的筆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