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八卦和陰陽五行學說
1、《易經》是我國古代最有影響的一部書,相傳為伏羲、文王和孔子所作。它以乾、坎、艮、震、巽、離、坤、兌代表天、水、山、雷、風、火、地、澤八種自然現象(事物),並用陰陽兩種對立勢力的相互作用,相互轉化、相互消長來說明萬物的形成和變化。作為古代占筮之書的《易經》認為:“天下萬事萬物,莫不有其定數。”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任何事物都是按一定的相似規律在運行。”《易經》所建立的極為嚴密的數理結構,被專家們稱為“宇宙代數學”。以《易經》理論用於指導自然科學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古今中外盡人皆知。
陰陽學說是《易經》的靈魂,它是古代中國人的宇宙觀和方法論,是人們通過對日月往來、晝夜更替、寒暖晴雨、生死更疊等自然現象的長期觀察總結出來的包括相互辯證法的一門學說。它以“一”代表了緊“--”代表陰,並通過二者的排列組合,形成八個卦象。這八個卦象用於自然界時……
五行原本是五種能為人所利用的物質,經後改造、完善成為系統的思想體系。《書經·洪範篇》這樣描寫五行:“……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愛稼穡……”五行之間有相生相克的關系。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