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戰蚩尤 民族之融合
炎黃大戰後,又一次兩位英雄之間的對決——黃帝戰蚩尤。戰爭因何而起,如何結束,眾說紛紜。當我們想你一探究竟時,卻發現戰爭本身似乎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一場戰爭,無疑是又一次文明進程的展演。各地文明之光的碰撞、交融,也在玄幻的傳說演繹中,奠基著一個全新的時代。
黃帝戰蚩尤漢畫石像拓圖
黃帝、神農、伏羲、祝融、女媧等,沒有人知道他們真實的樣子,但他們卻散發著永久的魅力。在一座東漢時期武氏家族的小祠堂中,四十多塊畫像石刻,在這裏靜默了千年,這是迄今為止,對那個時代的英雄們,最久遠的刻畫。
這是一個怎樣的群體?今天的人們,誰也不知道他們真實的生活狀態。那是一個多麼神奇的年代,更沒有人了解當時完整的情景。但循著文明進程的腳步。人們在疑惑欣喜的交替往復中,依然能觸碰到曾經真實的片段和先祖們曾經真實的體溫。就如同黃帝戰蚩尤充滿玄幻的情節一樣,雖然一切雲遮霧障,但面對這些被傳誦了千年的神話,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們,從沒有放棄過對那個群體的猜測,還有對中華文明誕生那一刻面容的探尋。
在人類生存的這顆星球上,或許是巧合古文明的出現都與河流息息相關。無論是尼羅河畔的古埃及文明、兩河流域誕生的古巴比倫文明還是印度河恒河成就的古印度文明,黃河長江孕育的中華文明都是如此。傳說中的炎黃大戰結束後,兩個部落結為同盟,炎帝部落先進的農耕技術。被黃帝部落學習吸收,一個更為強大完整的華夏集團很快形成。與此同時,以泰山為中心的東夷集團,還有覆蓋今天河南省中部、南部以及洞庭、鄱陽兩湖等地的黎苗集團也相繼形成,這其中黃帝統領的華夏集團最為強大,其次就是東夷集團、蚩尤統領的九黎部族。在那個相對封閉的時空中,從一開始,這三大集團就依托黃河、長江等水系,不斷地創造著屬於自己的文化。今天人們大多認為,黃帝頭領的華夏部族,主要生活在黃河中上遊地區(今天的陜西、河南等地)。而蚩尤的九黎族部落,在黃河中下遊地區(今天的山西、山東等地),這個距離在史前時代,是交流的巨大阻礙,對於黃帝戰蚩尤,因為缺少記載和考古實證,太多環節撲朔迷離難以定論,雙方為何而戰,大致有物候變遷、權利之爭和資源之爭等,幾種互相關聯的推想。
四大文明古國相關河流
西安,這座有300多年歷史的古城,與埃及的開羅、希臘的雅典和意大利的羅馬並成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傳說這裏正是黃帝部族生活的主要區域。2004年至2008年,在西安以北20多公裏的高陵縣楊官寨——一處距今5000年左右的大型仰韶文化部落遺址被發現,城池的雛形建構,豐富的出土文物,讓我們對傳說中的黃帝部落,有了更為直觀的想象。溫暖期的到來,為黃河流域的部族帶來了豐富的生存資源,或許正是如此,各個部族一時間人口大量增加,生存空間不斷擴張,原本相對獨立的部族集團,開始了越來越頻繁地接觸。然而文明的推進過程,並不都是和風細雨,往往是在恢弘的神話戰爭中,拉開序幕,猶如史前文明的封神榜,中華文化的多元一統,必然導致相互之間的融合和重組,甚至是爭鬥,其核心動能就是對資源的占有。在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五帝本紀》中,對於交戰的原因,司馬遷歸結為蚩尤的殘暴。 在山東武梁祠出土的漢代畫像磚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蚩尤和黃帝的形象反差很大“耳鬢如戟,頭有角,手持戈矛,足蹬弓矢”,儼然衣服戰神的模樣,相傳九黎之君,號曰蚩尤。
仰韶文化博物館
今天的貴州畢節地區苗族特有的的蘆笙舞名為《大遷徙》,表現了苗族先人,遷徙過程中的種種經歷,當地苗民至今依然相信他們的祖先是從當年的山東、河北一帶,逐漸遷徙到了今天的貴州等地,蘆笙曲伴隨著古老的歌謠表達著苗民對歷史的追憶,對先祖的懷想,對英雄的禮贊。蚩尤就是一位驍勇善戰,無所畏懼的英雄,和黃帝一樣,蚩尤憑借著過人的膽識與勇氣,帶領著族人一步步走向強大,九黎族人也因此尊崇蚩尤為部族的最高首領。
蘆笙舞
據記載,黃帝最開始試圖用仁義來感化蚩尤,然而蚩尤對此卻無動於衷,黃帝才不得不訴諸於武力,或許蚩尤對黃帝的統領地位心存不屑,也可能蚩尤和他的九黎族已具備和黃帝一爭天下的實力,總之,蚩尤選擇了武力。據《太平禦覽》記載,黃帝與蚩尤九戰九不勝。《路史·後記蚩尤傳》也同樣的記載。
面對炎黃大戰後,強大的炎黃部落聯盟,蚩尤和他的部族,真的擁有與之抗衡的實力嗎?大汶河——黃河在山東唯一的一條支流,它被看做是山東泰安地區的母親河。相傳四五千年前,這裏正是蚩尤生活的主要區域,正是這條河滋養出了一個舉世聞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大汶口文化。據考證大汶河文化遺址,距今約4500年至6400年,這與傳說中蚩尤的活動時期大體相當,在遺址中清理出了上百座墓葬,14座房址以及繪有彩色花紋的陶器2000多件,還有精致的石器、骨器和象牙器物,面對實實在在的考古發現,玄幻傳說的光影之中,我們似乎已能感到真實答案的存在。山東省淄博齊國古鹽場遺址,至今制鹽產業在當地依然十分發達,傳說當年在這裏生活的蚩尤部族,就已經掌握了煮鹽的技術。山東章丘出土的距今4500年的黑色蛋殼陶,胎壁最薄處不到1毫米,其他紅陶和彩繪陶器的工藝水平,遠不能與之相比,在當時這裏既是蚩尤的領地,似乎上天都在眷顧著蚩尤,為他加載著與黃帝抗衡的砝碼。據《管子·地數》記載4500多年前的一天,葛盧山發洪水衝出了銅礦,九黎族利用煮鹽技術,開始冶煉金屬制造兵器。1973年在陜西臨潼姜寨遺址中,發現了一個銅片,經過化驗銅片中含有不同配備的銅、鋅和鉛。看來《管子·地數》中記載的蚩尤制造金屬兵器的傳說不是沒有可能。
不論是考古發現還是記載的傳說,我們推測蚩尤統領的九黎族部落,正是依靠強於黃帝的生產力優勢,才會肆意兼並其他部族,甚至威脅著黃帝統領下的部眾。這或許就是司馬遷《史記》中將戰爭的爆發,歸結為蚩尤殘暴的原因所在。
這一天,晴空萬裏、萬籟俱寂或許這一天風雲突變、雷雨交加。面對遠古的傳說,你可以天馬行空的想象,千年前這場戰爭爆發時的一切。黃帝率領著以熊、貔貅、虎等為圖騰的部族,浩浩蕩蕩地開赴戰場。蚩尤和他們的勇士們嚴陣以待,殊死一搏。蚩尤是被斬殺還是被黃帝委以重任,至今尚無考古實證給出答案。所以,關於蚩尤最終的命運,依然是今天的人們爭論演繹的焦點,在今天山西解縣上歲數的老人依然能講述許多關於黃帝大戰蚩尤的傳說。今天的河北逐鹿,許多被當地人指認為與蚩尤相關的遺存,依舊在時光的流轉中記述著歷史與神話的魅力。黃帝和諸神施展法力打敗蚩尤,這自然是神話演繹,但這場戰爭無疑是加速中華文明進程的一次對決,或許對於此時的黃帝來說他已不再是血氣方剛,戰爭讓他明白,依靠武力可以讓天下部族平定,但要長治久安,更重要的還有賴於治理天下的智慧。
黃帝大敗蚩尤後,繼續率領部族東進,一直抵達泰山附近,在那裏舉行了封禪儀式後,才凱旋西歸,雖然是神話傳說,但這一刻無疑標記著中華文明全新時代的開啟,幾千年來,就是在這樣的神話傳說中寄托著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對那個英雄時代的無限遐想,寄托著他們探尋中華文明起源的渴望,交融著中華民族的模樣。黃帝戰蚩尤的神話,早已落下帷幕,神話的兩位主角一位成為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共同祖先,另一位則成為了這個民族,象征力量和勇氣的戰神,對於那場戰爭,千百年來,人們心中依然有著各自不同的理解與想象,那一天風雲突變、雷雨交加,或許那一天晴空萬裏、萬籟俱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