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畫風水起源的思想史機制
山水畫起源的思想史機制
最近有學員常問中國山水畫的起源問題,這個問題十分重要,山水畫的興起為何在魏晉時期,而不是唐宋?其背後的思想、文化對山水畫起源的影響如何?我從中國美術學院金觀濤老師的《論山水畫的起源與演變》一文中提煉出核心觀點,供大家學習參考。
引
山水畫是在中國古典繪畫的各畫科中被認為是最重要的繪畫,因此山水畫為什麼會在魏晉時期突然興起就成了藝術史家們所關心的問題。對於這個問題,在以前有一些比較受到認可的解釋。
最常見的是說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治混亂,民不聊生,因此士大夫選擇遁隱林泉,躲避現實,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對自然山水的審美意識,於是山水畫就興起了。但是魏晉之前也有政治黑暗,社會動蕩的時期,為什麼只在魏晉時期才開始出現山水畫呢?同時,這個理論也沒有辦法解釋,為什麼在國泰民安社會安定富足的時期士大夫們依舊在創作山水畫。
也有的觀點認為,魏晉時期,儒家思想退散,黃老之學成為主流思潮,而道家思想十分註重“自然”這一概念,於是在道家重視自然的思想的影響下,作為自然形象的山水畫就誕生了。但是它不能解釋,為什麼在春秋戰國時期,道家思想沒有促成山水畫的形成,以及儒家思想在宋朝之後再度成為社會主流,為什麼山水畫還能夠繼續流行?
也正是由於這些理論的局限,所以通史書上很少出現對山水畫興起的原因的細致討論。對於“山水畫究竟為何而興起”這個問題,中國美術學院的金觀濤老師采用了“思想史”的方法進行了細致的分析,並取得了相當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避開了前述兩種理論的弊端,解決了“山水畫為什麼會在魏晉這一特定的時期興起,並且持續成為畫壇主流”的問題。
正
任何一個文明的繪畫和審美範式必然與終極關懷①有關,中國文化的終極關懷是道德②,但對道德的追求的本質是對倫理規範的遵循,而不是表達真實,既然如此,道德追求是如何影響審美,並且塑造出中國繪畫獨特的“傳神”傳統和山水畫傳統的呢?
以傳神為標準的繪畫標準和山水畫的興起均是在魏晉南北朝起源的,為什麼這一切都源於魏晉南北朝?“思想史”的方法可以準確概括出魏晉時期士大夫的修身目標的劇變,我們稱之為“道德價值的全盤逆反”,即以道德為終極關懷的文明在原有的倫理規範不可欲時道德和修身方式的變化,也就是當儒家所主張的道德規範在現實世界做不到時③,內心之善可以和儒家倫理制度脫離,把"反規範"和"無為"作為修身的對象,在這個過程中,道德追求就可能和其他目標(繪畫)相結合。也就是說,魏晉南北朝全盤性道德價值逆反的發生,提供了以道德為終極關懷塑造中國繪畫和審美範式頗為獨特的歷史機會。
必須強調的是,當魏晉早期道德價值的全盤逆反把向善意誌從其原來指向對象(倫理規範)中剝離出來以轉化到"取消規範"和"無為"過程中,存在著一個以個人的"才性"和"自然"為目標的過渡性中間階段。它對"傳神"在繪畫及其審美範式的確立至關重要,一旦"才性"代替道德倫理作為向善意誌指向對象時,如何表達一個人的"才性"便凸顯出來了。和個人容貌氣質有關的獨特的"才性"和倫理規範不同,是可以成為繪畫追求目標的,這就是"神"。在"傳神"論起源過程中,既然作為"神"的最初表達意向"才性"是寄托在"無為"之上的,"無"作為道德目標遲早和任何具體形象脫離關系。這就是魏晉玄學中"神"和"形"逐漸分離的過程。
其實,"傳神"作為繪畫審美標準只是魏晉玄學獨特的修身模式對繪畫及其審美塑造的一小部分。修身作為士大夫身體力行的追求,是必須貫徹到生活的一切方面的。當追求"自然"成為純化向善意誌指向的目標時,"遊山玩水"就成為了士大夫的修身方式。對自然山水的審美意識也就在"遊山玩水"的修身養性中孕育成熟了。而正是在這一時期,"畫山水"如同抄錄聖人言一般被賦予修身的功能。"畫山水"的觀念起源了!也正是因為畫山水的觀念是道德追求的一部分,所以畫山水的觀念才會在封建社會持續的興盛。
①:終極關懷是對這樣一個問題的追問:我活著,我的生命意義是什麼?我如何面對死亡?一個基督徒犯了錯,要到教堂要對神父或牧師坦白自己的過錯。因為在西方宗教中,道德來源不是道德本身,道德是上帝對人的戒律,所以做了不道德的事情,實際上是冒犯了上帝,要向上帝懺悔。因此,對信教的人來說道德不是終極價值的訴求,在道德背後還有一個更根本的追求,這就是對神的皈依。
②:中華文明把道德本身看做是人生的終極價值,在它之上再沒有其他更高的價值,道德不需要從任何其他價值推導出來,道德本身就是終極的價值,中國人以追求道德完善為超越個體生命限制的人生意義。孔子說的“士誌於道”,就是講君子以追求道德理想為生命意義。孟子進一步把道德視為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規定性,有無道德是人和非人的差別,他說:“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
③:東漢末年,因天災和少數民族內遷導致宇宙論儒學的衰落和大一統帝國不能建立,儒家倫理在現實世界中無法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