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臨死最後一計讓自己萬劫不復,永世不得超生,是怎麼回事?
諸葛亮一生五次北伐,兩出祁山,都沒有達到理想效果,最後還病逝於五丈原,其實他是抱有非常大的遺憾的,不過他最後一計跟北伐無關,而是安排自己的後事。
關於諸葛亮如何安排自己的後事,有這麼一個說法。
234年,諸葛亮發起了第五次北伐,他同時寫信給東吳,讓東吳配合蜀國攻打魏國。
當時,諸葛亮領軍駐紮在五丈原,魏明帝曹叡派遣司馬懿率軍抵禦,這兩個人是老對手了,彼此都十分了解。
司馬懿在認真分析形勢之後,得出一個結論,蜀軍勞師遠征,運送糧草是個問題,諸葛亮此次北伐勢必不能長久,不如堅守不出,等待蜀軍糧草耗盡了,自然會自行離去。
於是,司馬懿將軍隊駐紮在渭水之濱,諸葛亮見他不主動助戰,於是幾次派人去請戰,他卻頂住壓力,堅持自己的龜縮政策。
後來,孫權率領十萬人攻打魏國,曹叡親自領兵抵抗,竟然擊敗了東吳,勝利的消息傳來,司馬懿就更加不願意出戰了。
可以說,打一開始,諸葛亮的計劃就破產了,這對他來說當然不是好消息了,於是開始屯田生產糧食,準備打持久戰。
但是,司馬懿不出戰,也不是個事,諸葛亮便想了個辦法,他讓使者給司馬懿送去一件女人穿的紅裙子,以此來羞辱司馬懿,迫使司馬懿出戰。
司馬懿也很能忍耐,他很大方地穿上裙子給使者看,但他也有自己的小心思,他在與使者攀談的時候,詢問了諸葛亮工作是否繁忙,一天睡幾個小時,每次吃飯吃多少等幾個問題,最終得出一個結論,諸葛亮身體不行,就快要死掉了。
使者對曰:“諸葛公夙興夜,罰二十以上,皆親覽焉;所啖食不至九升。”懿告人曰:“諸葛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
在了解到這一點之後,司馬懿心裏吃了個定心丸了,他更加堅定不出戰這個決定了。
事實上,從軍事角度而言,司馬懿也是不願意出戰的,因為他懷疑諸葛亮設下了埋伏,一旦他貿然出戰,必定遭遇慘敗,所以他寧願遭受曹叡的質疑,寧願穿上裙子造人恥笑,也不願意出戰。
就這樣,雙方相持了半年多,從春天一直熬到了秋天,除了小打小鬧之外,沒打什麼大仗,這讓諸葛亮十分著急。
終於,諸葛亮因為過度勞累而病倒了,眼看北伐沒有成功,漢室復興無望,他感到心灰意冷,心想如果自己能多活幾年,那就太好了。
於是,諸葛亮決定采取一些特殊手段,以此來延續自己的生命,他命人在大帳中點燃七星燈,然後開始做法。
為了保障做法順利進行,諸葛亮讓姜維擔任護法,只要七星燈在七天時間裏不滅掉,他就可以多活十年。
最初六天,什麼事也沒有發生,但到了第七天,司馬懿卻突然派兵來騷擾,魏延認為軍情緊急,必須稟告丞相,於是闖入大帳之中,將七星燈給撲滅了。
對此,姜維感到十分生氣,準備殺掉魏延,但諸葛亮阻止了他,還說這是天意,不怪魏延。
司馬懿之所以派兵來攻,其實是為了試探諸葛亮是死是活,而諸葛亮就快要病逝了,他便召來眾人安排後事,眾人流著眼淚聽完,不久諸葛亮就去世了。
諸葛亮去世後,姜維等人秘不發喪,而是擊鼓裝作要進攻的樣子,還雕刻了諸葛亮的雕像,此舉果然嚇住了司馬懿,司馬懿便不敢向前。
趁著這個間隙,蜀軍安然撤退了,一直到過了斜谷口,這才對外公布諸葛亮的死訊,然後派人報告給後主劉禪。
司馬懿得知諸葛亮的死訊之後,氣不打一處來,但也無可奈何,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死諸葛走生仲達的故事。
這是諸葛亮的退敵之策,都是他臨死前交代給眾人的,不過這不是他的最後一計,他的最後一計是他對後事的安排。
按照諸葛亮臨死前的囑咐,他決定就葬在定軍山,“棺材南擡,繩斷便葬”,下葬儀式從簡,挖一個足夠容納一人的坑,不要任何陪葬品,只需要在他口中含七顆米,手中放一枚銅錢即可,並且不要為他立碑,也不能在墳前種樹,要讓人看不出是墳墓。
劉禪得知諸葛亮的死訊之後,感到非常難過,其實他從情感上來講,是想厚葬諸葛亮的,但他尊重諸葛亮的遺願,於是挑選了四個年輕力壯的軍漢,給他們交代一番之後,便讓他們擡著諸葛亮的棺材去下葬。
四個軍漢很快就出發了,但讓他們沒想到的是,他們在定軍山來來回回走了三天,繩子都還沒有斷掉!
這可苦了這四個軍漢了,要知道他們如果再繼續走下去,即便沒被累死,也要餓死了,怎麼辦才好呢?
有個軍漢想到了一個好辦法,他對其他三人說,不如將繩子割斷,然後將丞相就地安葬,做得神不知鬼不覺,也沒什麼問題。
這個軍漢的建議最終被采納,於是眾人便將繩子割斷,將諸葛亮給下葬了,然後就啟程返回成都向劉禪討賞錢去了。
劉禪接見了四人,沒有發現什麼異常,還賞賜給了四人許多錢財,但這時姜維來了,他看到了四人手上的繩子,卻發現了一些端倪。
原來,姜維是看到了繩子上的斷口,他知道繩子不是自然斷的,而是被刀子割斷的,當即就將此事稟報給劉禪,劉禪聽完勃然大怒,下令將四人拉出去斬殺了。
不過,四人剛被處斬,劉禪就有些後悔了,因為他再也無從得知諸葛亮的埋葬地了,以後還怎麼祭奠諸葛亮呢?
就這樣,諸葛亮的埋葬地成為了一個謎,劉禪為了祭奠諸葛亮,便在成都為諸葛亮修建了一座衣冠冢,後來又命人修建了武侯祠。
事實上,諸葛亮之所以要“棺材南擡,繩斷便葬”,其實就是為了不讓人知道自己的埋葬地,從而當值盜墓。
東漢時期,達官顯貴盛行厚葬,諸葛亮作為丞相,他擔心別人誤以為他的墳墓中有金銀財寶,於是刻意隱瞞自己的葬身地,且不在墳墓中放任何陪葬品。
還有一個說法是,諸葛亮知道自己死後,蜀國必不能長久,他擔心一旦蜀國滅亡,魏國的敵人就會找到他的墳墓並將其摧毀,於是親手導演了“棺材南擡,繩斷便葬”這出好戲。
這種事情,諸葛亮不是第一個幹的人,也不是最後一個幹的人,當初曹操去世的時候,就采取了七十二疑冢的方式,以此來掩飾墳墓所在地,避免被盜;而許多年後司馬懿去世,也采取了“不樹不墳,不設明器”的措施來防止盜墓。
可以說,三國時期的大人物,沒幾個人是沒有敵人的,因此他們害怕自己死後也不得安寧,就可以理解了。
不過,諸葛亮臨死前的最後一計,卻造成了很嚴重的後果,這是怎麼回事呢?
當然了,諸葛亮的初衷是好的,但他沒有考慮到後果,因為古人認為死後能夠轉世投胎,如果沒有得到很好的安葬,或者得不到香火供奉,有可能陷入永世不得超生的地步。
反觀曹操司馬懿,就不存在這個問題,別人不知道他們的安葬地,至少他們的家人是知道的,也就是說他們得到了厚葬,又有人去祭拜他們,當然就沒什麼問題了。
並且,諸葛亮的無意之舉,還間接害死了四個鮮活的生命,發生這樣的事情,諸葛亮不是更加讓自己陷入萬劫不復,永世不得超生的境地嗎?
只能說,事情的發展大大超出了諸葛亮的預料,看來他也不是算無遺策的,至少在他的身後事這件事上,出現了很大的紕漏。
當然了,諸葛亮臨死前最後一計,即“棺材南擡,繩斷下葬”,其實是演義和傳說中的橋段,真實的歷史並非如此。
如果我們了解到諸葛亮對自己的身後事究竟是怎麼安排的,我們可能會對他更加崇敬。
據史料記載,諸葛亮去世前幾天寫了兩信,一封是給兒子諸葛瞻的,並附上一篇《誡子書》,告誡諸葛瞻如何為人處世。
另一封是寫給劉禪的,交代了自己的財產情況,說自己在任期間雖然沒什麼其他財產,但他在成都有800株桑樹和15頃土地,足夠家人生活的了,不需要再給家人什麼賞賜了。
這兩封信,一封信表達了諸葛亮對兒子諸葛瞻的關心,另一封信則顯示出他的奉公廉潔,表達了對劉禪、對蜀漢的忠心。
尤其是第二封信,讓劉禪對諸葛亮更加欽佩,後來諸葛瞻長大了,劉禪還將女兒嫁給諸葛瞻,並讓諸葛瞻處在高位,也算是對諸葛亮的一種補償了。
當時,劉禪還派遣尚書仆射李福到軍中問候諸葛亮,並詢問諸葛亮在人事上的安排,諸葛亮說他死之後蔣琬可以繼任,蔣琬之後費祎繼任,李福回去稟告劉禪,後來蔣琬和費祎果然主政。
諸葛亮臨死前,司馬懿其實並未出戰,不過他為了防止司馬懿得知自己的死訊後再派人追擊,於是安排楊儀和費祎率軍撤退,姜維和魏延則負責殿後。
並且,諸葛亮還對姜維做了特別交代,讓他刻了一座自己的雕像,在司馬懿追擊的時候,故意讓司馬懿看到,後來這個計策果然奏效,司馬懿眼睜睜看著蜀軍撤走,卻沒有追擊。
在交代完軍國大事之後,諸葛亮開始安排自己的後事,他認為當時雖然是秋天,但大軍行進速度十分緩慢,如果等到了成都再下葬,屍體勢必難以保存。
於是,諸葛亮留下遺言,說自己死後就葬在撤軍途中的定軍山,只需要挖一個足夠容納一口棺材的墳墓即可,給他換上普通衣服,不要用任何物品陪葬。
亮遺命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須器物。
大家註意,諸葛亮並沒有隱瞞自己墳墓的所在地,也沒有交代“棺材南擡,繩斷下葬”,就只是說將他簡單下葬在定軍山即可。
諸葛亮之所以要這麼做,其實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諸葛亮生前立誌於收復中原,恢復漢室,但五次北伐都沒有成功,他感到非常遺憾,於是打算安葬在定軍山而不是成都,以此來表達自己致死都矢誌不渝的決心;
第二,諸葛亮曾在定軍山下教兵演武、推演八卦陣,這是他畢生難忘的一段時光,再加上蜀軍也曾在此創造過輝煌的戰績,他埋葬在此也算作是一種紀念;
第三,諸葛亮向來清廉節儉,家無余財,再加上國家並不富裕,因此不願意在自己的墳墓上花費太多錢財,只需要薄葬,死後有個容身之地即可。
有人可能要說了,諸葛亮就真的不擔心被人盜墓嗎?
其實,沒有人不擔心死後墳墓被盜掘,但世上又有幾人能夠做到呢?自古以來帝王將相的陵墓,不都大半被盜掘了嗎,諸葛亮當然擔心了。
但是,諸葛亮也有自己的考量,他認為防是防不住的,但他向來以清廉節儉著稱於世,且在臨死前明確交代薄葬,他認為世人如果了解到這兩點之後,肯定不會去打攪他。
也就是說,諸葛亮認為在葬身之所這件事上,沒有計謀就是最好的計謀,用計過多反受其害。
當然了,還有一種說法是,諸葛亮之所以要葬在定軍山,是因為定軍山的地貌呈現溝梁相間的態勢,就像是九條巨龍一樣,而諸葛亮的的墳墓恰恰在九龍匯聚的地方,暗藏“九龍捧聖”的含義。
也就是說,諸葛亮在選擇墓地的時候,是很講究風水的,將自己擡到了一個很高的高度。
不過,我認為以諸葛亮的為人,肯定不會幹這種事情的,他怎麼可能將自己比作“聖人”,而且淩駕於象征天子的龍之上呢?因此所謂的“九龍捧聖”,也不過是後人的牽強附會罷了。
如果非要說諸葛亮有什麼計謀,我認為也是一個陽謀,他將自己葬在定軍山,是在告誡蜀國君臣及子民,一定要收復中原,匡扶漢室;他遺言部下將自己薄葬,也是在做表率,在大業未成的時候,一定要保持廉潔奉公的作風。
諸葛亮下葬之後,劉禪追封他為忠武侯,並派人修建了他的墳墓,命名為武侯墓,我們現在看到的武侯墓就是這麼來的,千百年來從未被盜掘過,確如諸葛亮所料,可見他的人品得到了世人的尊重。
總結一下,諸葛亮生前一計,“棺材南擡,繩斷下葬”,其實是子虛烏有的,是演義中為了神化他而杜撰的,正史中的諸葛亮在臨死前,只是交代了軍國大事,以及自己的身後事,彰顯了他對蜀國的熱愛,也提現了他個人的高尚品格,讀來讓人敬佩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