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民間秘密宗教的符咒
在陳倉(陳倉區位於陜西關中平原西端,區委、區政府駐地虢[guó]鎮)的鄉村,不經意間會看到高懸在戶門上一塊明鏡或者繪制有五雷圖形的瓷碗,亦或看到在房門或者房梁上貼有畫著符咒的黃表紙,這些物件的出現常常給人以神秘感,使人不僅聯想到自古流傳的民間秘密宗教。
民間秘密宗教在科技及醫療技術不發達的舊時代相當盛行,主要流傳於下層社會,其緣由與其發揮的社會功能有著密切關連,特別是能為患者提供民俗醫療的作用,常常受到平民百姓的尊崇與信服,成為在民間秘密延續的主要原因。這些秘密教派常用的醫療方式包括茶葉治病、誦念經卷、畫符念咒、針灸按摩、燒香祈禱、坐功運氣等,其中尤以畫符念咒療法最富神秘色彩,其治病形式帶有巫術性質。各教派認為其符咒蘊含無限神力,其治療過程通常是秘密教派師傅向神靈膜拜溝通、口誦咒語、施法畫符後,患者如佩戴符紙或服飲符水,乃至聽聞或習誦咒語,即能發揮治病效果。在陳倉乃至寶雞一帶,習慣把這種源自民間秘密宗教的治療稱作“培治”、“禳治”或者“禳除”。
由於此療法具求醫稱便、療程簡易等特點,加上平民百姓對於符咒神效甚為信服,故一旦染患疾病,又身處醫療條件欠佳的環境中,遂嘗試向秘密教派師傅求治,以祈早日病愈。
據統計,在清末民初民間秘密宗教教派林立,有一、二百種之多,如一炷香教、紅陽教、天理教、圓頓教(悄悄會)等堪稱盛極一時,民國時期臭名昭著的一貫道也屬於此類。所謂民間秘密宗教指源自傳統民間信仰,並雜揉儒釋道的思想與儀式,以信仰無生老母為核心(民間供奉老母者大多源自秘密教派),以誦經修行為憑借,以祈福消災為目的的教派。這些教派盛行原因包括復雜,與當時的社會背景,以及教派本身的教義、儀式及其所提供諸如民俗醫療、養生送死、宗教福利等社會功能有關系。
曾經廣為流傳於陳倉民間的符咒治病緣何有如此頑強的生命力,其實與巫醫民俗治療原理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所謂民俗醫療系指民眾經過長期累積各種醫療經驗與祖傳秘法,建構的一套有別於正統醫術的民間醫療體系。其背後的解說系統可能直接承續遠古的巫醫傳統,將各種神奇的療效歸之於神秘的宗教異能,或者假借宗教的靈驗性格來宣染療法的成效與功能。
所謂符咒療法即是指人們相信符咒具有靈驗性,醫者並以此做為治病依據,在實施過程中將精神療法、暗示療法、信仰療法、氣功療法、藥物療法、物理療法和自然療法等綜合使用。秘密教派運用此療法時,往往對外宣稱其施畫的神符、誦念的咒語具有神奇力量,能夠消災祈福、治愈疾病。其治療過程通常是秘密教派師傅向神靈膜拜、進行溝通,然後口誦咒語、施法畫符,相信神力將顯現於符紙、咒語內,患者如佩戴符紙或服飲符水,聽聞或習誦咒語,即可驅治鬼祟、調治疾病。由於一般民眾對於符咒神效十分信服,一旦染患疾病,飽受病痛之苦時,向教內的師傅求治,就成為一種習以為常的做法。
再者,值得註意的是畫符的材料本身就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如符紙的種類包括楮紙、方紙、藤紙、麻紙、青紙、草紙等,在《本草綱目》內即記載其各種療效。畫符使用的墨,其原料為朱砂與雄黃,兩者亦有養神、鎮驚的作用。又如畫符用的筆,據醫書記載也有治病的作用。既然這些畫符材料本身就有藥性,故一旦將紙符直接吞服或燒化於水中飲用,就能發揮一定的治病作用。既然咒語具有神明的力量,再加上師傅在念誦過程中配合的虔誠、威嚴的語調,對於患者心理情緒有極大的感染和調懾作用。因此,當患者在感染神秘的宗教氣息時,對咒語產生信念,使其在精神上消除雜念及各種妄想,並排除焦慮、緊張、憂郁等不良情緒,有助於病人調暢體內臟腑經絡陰陽的作用,達到治療身心疾病的目的。
陳倉區西山一帶民間“法師”更是沿用了傳統的中醫藥理方法,配合十二種藥精,即:天精巴吉、地精芍藥、人精人參、日精烏頭、月精官桂、山精桔梗、道精遠誌、松精茯神、蠶精杜仲、鬼精鬼箭、畜精牛夕、獸精狼毒,伴隨使用一些諸如老君砂(鐵匠爐灰)、桃木劍、鏈軸(紡車軸)、金錢、酵曲等鎮物,再施之以符咒,會帶給病人以強大的心理暗示,治療效果自然不俗。符咒治療對民間所謂受驚嚇、無緣無故的頭疼、嘔吐、夢魘、焦慮等癥狀常常有著意想不到的療效;至於安宅、鎮邪、驅鬼、利市、升官、求財則顯得無任何科學原理,純屬迷信活動。
符咒在陳倉民間的使用,甚至超越了治病的範疇。根據一份來自虢鎮地區的清末民間手抄本記載,連制服蚊蟲、老鼠、虱子、蛇、惡犬、一切猛獸都有對應的符咒。比如鎮蚊蟲咒語,現在看來就顯得殊為可笑。符咒內容為“祖在師國子孫在界州原來是水性生成老蚊頭,吾今奉帝令敕爾水浮姑蘇,吾今日念咒逐爾歸湖,天靈靈、地靈靈,蚊蟲之類不得留停,盡歸一角不得動聲,謹請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更叫人忍俊不禁的是“除木虱咒”,只需寫一句話貼在家具門窗上,生活在木頭中的厭氧小蟲就會絕跡,而這句話似乎與木虱毫不關聯:張三賢買了木瓜不還錢,一去三十年。
符咒靈符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已經走向沒落,但是這種源自清末秘密宗教的治病方法卻書寫了陳倉宗教文化最神秘莫測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