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節日·口述民俗|大暑將至 ,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到了
元·劉貫道 《消夏圖》
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小暑不見日頭,大暑曬開石頭”。
7月22日,大暑節氣來臨。雖然與小暑前後隻差了十多天,但大暑的到來,代表著天氣進入了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也宣告著,該年的二十四節氣,已經過去一半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而今年的大暑節氣,也正在“三伏天”的中伏之中。
民諺有雲:“大暑無汗,收成減半。”大暑雖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了,但農家在當天仍忌諱天不熱,否則莊稼會歉收。此外,還有農諺說到:“大暑沒雨,谷來無米。”除害怕天不熱之外,大暑日還忌諱不下雨。大暑不下雨,意味著稻子將得不到充分的水分維持其生長,秋後稻谷就是幹癟的。
即便天氣炎熱,但是古代先民講究“以熱制熱”,所以大暑時節的食俗,大多以進補溫熱性的食材為主。曬伏姜、吃伏羊、喝伏茶……這些成為了人們度過酷熱三伏天時,所采取的方式。
首先要說的,自然是“曬伏姜”。俗語有雲“冬吃蘿蔔夏吃姜”,據悉,在中國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時人們會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後與紅糖攪拌在一起,裝入容器中蒙上紗布,於太陽下晾曬,並在兩者充分融合後食用。而喝過伏姜後,人們也會有身體發熱的感覺,這樣不但能把多餘的熱帶走,也能帶走身體裏的寒氣。特別夏日人們容易“貪涼”,吃下暴曬後的伏姜,也是不錯的選擇。
說到溫補的食材,羊肉絕對排得上前列。“吃伏羊”的習俗,在江蘇徐州傳承了上千年,安徽蕭縣也有“伏羊宴”這一風俗。“伏羊”,即入伏以後的羊肉。《漢書·楊惲傳》記載:“田家作苦,歲時伏臘,亨羊炰羔,鬥酒自勞。”在伏天吃羊肉,不僅對身體是以熱制熱,排汗排毒,也能將冬春之毒、濕氣驅除。
而喝伏茶,顧名思義,說的就是三伏天喝的茶。當下在浙江溫州,仍保留著喝伏茶的習俗,
更在大街小巷都遍布著伏茶點。這種伏茶大多由金銀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藥煮成的茶水,有清涼祛暑的作用。
作為夏天的最後一個節日,當大暑過去之時,並不代表著“三伏天”已經結束。據悉,2021年的入伏時間是7月11日,且今年“三伏”的時長達到40天。所以不妨從古人的智慧中,找到些許度過酷暑的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