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復姓背後的故事
作 者: 黃素龍
復姓以兩個漢字組成的姓最常見。通常人們想到的復姓大多是歐陽、夏侯、司馬、司徒等,然而在潮汕地區還存在著一些鮮為人知的復姓。
巫許
地處鳳凰山東南麓的饒平坪溪鎮(現並入浮濱鎮)上社、嶺頭兩村的3000多村民,世代都是“巫許”為姓,至今已有六百多年。據《巫許氏族譜》記載,元朝末年時世混亂,饒平縣隆眼城都樟樹下(今澄海隆都鎮樟籍村)人許大安,從小就避居在饒平縣浮濱五祉鄉巫厝村的姑丈家。姑丈和姑母視如己出,十分愛護,許大安長大了還為他娶妻。元朝至正十年(1350),許大安拜別姑丈姑母,攜妻謝氏一起遷徙至坪溪上社鄉定居,開山種田,繁衍子孫。雖然離開姑丈姑母,但許大安時刻不忘他們的養育之恩,經常告誡自己的子孫:“所謂姑飼侄,有因然也。故不忘其所生,亦不廢其所養,巫許並存,而效前人之復姓,生養同服。”於是從他的兒子木穩開始就使用“巫許”復姓,後裔子孫無論是居住上社,還是移居嶺頭,甚至出祖他鄉,都是以“巫許”為姓,世代相傳,以遂祖願。
張廖
張廖是兩姓的結合,起源於福建省漳州市詔安縣二都官陂,系元朝末年張姓與廖姓之合。元順帝時,張廖氏始祖張元子到福建詔安縣二都官陂鄉教書,為官陂廖化賞識,入贅與其獨女結為夫婦,後生獨子友來。因受恩於廖氏,張元子臨終時遺囑其子友來:“吾深受汝外祖父知遇之恩,欲舍命圖報,未能如願,汝當代父報效,子孫生當姓廖,以光母族於前,死歸姓張,以存父姓,生死不忘‘張廖’兩全。”友來尊父遺囑,以張承廖,並立誓“凡我子孫,生則姓廖,歿後書張,不違祖命,以報廖公之德。父本姓張,來源於河南清河郡衍派,雲霄西林和尚塘有祖業,以後應回祭祖掃墓,以盡孝道,若移外地,姓張姓廖由其自便。”張廖友來的後代子孫,就以祖囑改姓張廖氏,稱張廖姓。
張廖氏開基饒平有三派,都是福建詔安官陂“張廖”姓始祖張元子的後裔,張元子之子張廖友來生有四子,長子張廖永安、次子張廖永寧、四子張廖永祖的後裔都由福建詔安縣二都(今官陂鄉)遷饒平縣建饒。移居潮汕一帶的張廖族人,也多用聯姓。
陳林
在豐順縣潘田鎮有復姓“陳林”。明朝中期,由於西番屢屢侵犯中原,民不聊生,加之宦官專橫,國政日非,林福上、林福睦和林福標三兄弟從河南洛陽遷至福建汀州府上杭縣定居,後再遷到豐順潘田(林福標遷往揭陽錫場埔田創居)。林福上來到潘田水口奄定居時人地生疏,人煙稀少,巧遇從龍川縣出祖遷居興寧瀝陂,因世亂落難轉遷至此的陳裕宗,兩人情趣相投,便義結金蘭。後來,由於林福上家慘遭火災焚毀,林福上抑郁而終,其遺留之子林阿傳被陳裕宗接養。陳裕宗將義弟之子視為己出,辛苦養大成人。長大後的林阿傳為感激養父陳裕宗之恩,將自己的後代子女取兩家之姓氏——林陳氏。清朝中葉,林阿傳的裔孫林陳繼淳往潮州考秀才,文章出眾,卻未能中舉,當時的主考宗師,在林陳繼淳的考卷背面點破:文章雖好,姓氏顛倒。故此,長老們一致商定,為報答養育之恩,將林陳改為陳林姓。當年開科考試,一科連中五名秀才,從此,陳林姓誕生,名揚四海,代代相傳。
黃祝與黃方
潮州城的黃氏派系實由開元前黃、三達尊黃和北馬路宋厝巷的“墩上黃”等組成。“墩上黃”與其他兩系有著不同的淵源。“墩上黃”系清朝嘉慶年間由黃南芝叔侄三戶,自意溪河內上洞(今大竹埔)村遷入潮州城,分別以零賣水果和捕石螺魚蝦為生。黃南芝以擺賣水果為主,生有一子,名黃朝恩,號石臣。及長由於生活所逼,到衙門當差。道光年間(1830-1851),先後升任饒平營千總、潮鎮左營都司、副將、西寧掛印總兵。後來,黃朝恩在其父原遷入地附近的宋厝巷“墩上黃”蓋建官邸“建威第”,後通稱“黃建威第”,初步確立起了潮州城中的“墩上黃”系。黃朝恩生有三男,長子有一個孫子嗣祝家外祖,復姓黃祝。二子嗣外祖方家,復姓黃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