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易”雜談:從中醫、傳統歷法看我國古代文明的認識論與方法論的推演之法
記得網上有一些報導,記錄一些老中醫早期曾在正規的學術研讨會上準确推斷一些事件的視頻,或者以中醫之法談儀器診斷與中醫診斷及治病之間如何存在認識論與方法論之間的差異?等等,…令很多人驚訝。中醫是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對世界認識論與方法論應用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以中醫的認識論及方法論為指導在抗疫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應該使我們認識到中國曆史智慧及所取得的文明成就是同西方工業文明成果所不同的認識世界的道路。
我們的現代工業文明并未能認識與理解中國傳統哲學思想與方法,我們對自己祖先的智慧與文明成都的認識還遠遠不夠。也許它是與指導工業文明的科學哲學認識方法所完全不同的文明發展的認識形态。
在中國曆史上認識論哲學與方法論哲學的構建與發展中,傳統曆法學家與曆法思想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在中國古代,天象觀測與陰陽五行及易理數術結合應用很廣,比如曆法,除了紀年,還可以精準定位并置列出三維時空狀态,以及分析曆法中不同時空時段中事物的運行發展狀态。特别是三皇五帝時期,三《易》(周易,連山易,歸藏易)為先賢所洞悟開辟了華夏文明盛世之先河。
古時天幹地支概念人類在觀察星象宇宙,理解大自然時産生了。其除了主要用于曆法、術數、計算、命名等方面。而在曆法上的應用普及,是古代人類總結的認識論與方法論思想進入人類日常生活應用的載體。
中國傳統曆法思想以天幹地支紀年為主體。更重要的是其與陰陽五行與易理數術的融合,即人類認識的體系整合了陰陽觀與五行觀。這使其在周易數術哲學辯證思想指導下應用于指導人類生存實踐,躲避自然災害,…以及發展農牧業,适應大自然與改善生存環境,…逐漸提升為對自然宇宙運行理解的理性認識。
最初,它以自然宇宙的原始元素辯證理解自然時空特征來認識宇宙規律,逐漸的古之聖賢根據日月更叠、星宿織張、四季律呂等的變遷來分析時空推送下不同時序段的特征,通過理解空間系統中各要素構成、作用及其運行發展特征,形成并完善了農曆中的各個節氣以及行宜祭祀等特點,以指導人類生存實踐。這些都極其科學辯證的體現在傳統曆法中。
中國古代曆法思想系統梳理天文天象後,在結合陰陽五行辯證哲學思想後,開始有了獨立完整的分析演繹體系。《周易》于其中的作用不可替代,體現在《易經》辯證思想與數術思維在古代曆法中的使用,可見一斑。簡單說,它使古人對時空緯度有了較為清晰的概念,并形成了對時空非常精準的三維乃至多緯的坐标定位。以現代的科學思想來看,其先進性前瞻性系統性令人驚歎。
《易經雜說》中可見多維元素組合定位時空坐标的方法:“五行和天幹配合,包涵了許多匹配組合,再下來去配合地支,……以此類推匹配陰陽,五行,…。”反映在曆法上,以年月日時紀為四柱。這時初步具有了時空的三緯觀。十天幹與十二地支在古代紀年法中用于定位一定的時間空間緯度下,以及事物存在與發展所具備的環境背景及特征。
如,古人用十天幹去匹配十二地支。總計形成60個組合,稱為一個甲子60年,即從甲子年到癸亥年。其中,因十天幹與十二地支二者之數并不相等,因而匹配組合時又會出現輪空現象。但輪空出現的坐标定位不僅決定緯度也影響效果,如出現在年月日時上代表的喻意并不相同,且與陰陽五行納音結合,喻意千變萬化。如精确的出現在日主,數術思想的理數有空亡信息暗示。
可以看出,這時的曆法已具備至少三維度時空定位的屬性。如,在基本要素構成上,每段一時空組合的影響因素叠加入還有天幹與地支的陰陽屬性、五行屬性,以及形成的納音五行。在這個時空維度的大廈中,古人除了用天幹地支來表示年、月、日、時的曆法,同時以年月日時作為時空定位的框架,就可以容納宇宙中各類原始元素變化及其運行與作用。因為年月日時就象四個柱子一樣撐起“時空”的大廈的框架,所以稱為四柱,這時我們祖先基于曆法的宇宙時空觀的方法論日臻系統完整。
這一過程處理方式如下:
十天幹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天幹的十個符号按其自身的含義仍需要與五行的五個符号和五方位進行匹配。其中,甲丙戊庚壬為陽性,乙丁己辛癸為陰性。
十二地支包括: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中國古代用十二地支紀時、紀月。地支紀時就是将一日均分為12個時段,分别以十二地支表示。
這樣可以按照時空緯度關系進行組合,即,十二地支與十天幹順序相配,組成甲子、乙醜……癸亥,因而,古人以六十為周期用以紀日、紀年。
如,2021年,辛醜年,壁上土。納音詳批曰:醜雖是土家正位,而子則水旺之地,土見水多則為泥也,故曰壁上土也,氣屋開塞,物尚包藏,掩形遮體,内外不及。
幹支的陰陽屬性匹配。幹支有陰陽之分:甲、丙、戊、庚、壬為陽幹,乙、丁、己、辛、癸為陰幹。
地支也有陰陽之分。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醜、卯、巳、未、酉、亥為陰支。
以一個天幹和一個地支相配,排列起來,天幹在前,地支在後,天幹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陽幹配陽支,陰幹配陰支(陽幹不配陰支,陰幹不配陽支),共有六十個組合,就是“六十甲子”。
我們的祖先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環起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
這樣。古人就很容易在曆法中理解不同時空階段的元素特征與構成,以及作用演變特征。根據曆史實踐經驗與人類對自然宇宙的認識,它指導古人适應自然生存需要、農牧業實踐及發展。古代哲人通過陰陽與五行元素及其作用關系的理解,通過實踐總結出其對人類生存的時空段及其具體緯度的蘊含的喻意,分析其喻意與機理就有了思想上的升華。
因而,在此基礎上有了周易思想與數術哲學體系進一步成長為一門認識論與方法論哲學,後來獨立出來成為一重要思想分支。
而中國傳統哲學由于不能為近現代西方科學哲學所理解與證明,逐漸淪為隐學。也有在民間方士中的流傳。據傳《周易》和《黃庭經》、《皇帝内經》結合形成了方士的丹道學。《連山》、《歸藏》流落民間變成了堪輿術及算命的方術。由于《周易》流傳完整,看得出中醫受到《周易》的影響而傳承至今。而《連山》《歸藏》在魏晉之後在曆史上失傳使後人難窺其精要。《史記》對堪輿術的記載看,其仰觀天象,俯察地理,流落民間成為風水術。從《史記》将其視同等同于五行學說看,其思想哲學意義及科學地位的高度是不可低估的。
一部周易指導了中國曆史人文哲學思想數千年,曾使百家繁榮,盛世不斷…。難以想象,如果三《易》完整,使其呈現出的價值體系會怎樣令人震撼。如果《連山易》《歸藏易》未曾流失于曆史長河,我們對世界宇宙時空的認識觀會達到什麼程度?認識能力會達到什麼程度?…不得不說是古人智慧結晶的重大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