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人物形象及性格特點分析
姜子牙,是晚明神魔小說《封神演義》中的一個藝術典型,也是作品裏的中心人物。他名尚,字子牙,別號飛熊,東海許州人。三十二歲上昆侖山,拜玉虛宮元始天尊為師,苦心修行學道,達四十年之久。後奉師命下山,輔佐明主,伐紂興周,除暴行仁。
此時,紂王無道,遠賢近佞,寵信妲已,荒亂國政;橫征暴斂,妄興土木,修瓊樓玉宇,設酒池肉林,窮奢極欲,沈湎酒色;又造炮烙蠆盆,挖心醢屍,殺忠拒諫,濫施酷刑;還斷脛驗髓,剖腹驗胎,草菅人命,荼毒生靈。其種種倒行逆施,致使天怒人怨,兵亂四起。
姜子牙下山後,曾仕殷商,官拜下大夫,任司天監。後遭妲己謀害,逃至西歧,隱於磻溪,朝暮垂釣,以待時機。後為周文王延聘,封石靈臺丞相,時已年近八十。不久,文王病危托孤,命其子姬發拜子牙為亞父。武王即位,再尊為尚父。從此,姜子牙出將入相,叱咤風雲,安邦定國,重整乾坤。
殷商姬周,本是兩個部族,小說作者卻有意寫成君臣關系。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裏, “君權神授”是天經地義,君權亦是至高無上,神聖不可侵犯。君王無道,只能以德相感,以死諍諫。若“以臣伐君,以下淩上”,便“有幹綱常,得罪天地”,那是“忤逆滅倫,為天下萬世之不肖”。周文王臨終前,曾對姜子牙說: “倘吾死之後,縱君惡貫盈,切不可聽諸侯之唆,以臣伐君。”還說: “丞相若違背孤言,冥中不好相見。”對兒子姬發也是這樣諄諄告誡。後來武王見到姜子牙的出師表時,顧慮重重,猶豫不決,就怕人們罵他“不忠不孝”。姜子牙卻始終堅定不移地主張把這場吊民伐罪的鬥爭進行到底。他一再宣稱: “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君無道, “天下之人皆可得而討之”。他反復強調出師伐討正是“奉天明命,行天之罰”。當伯夷、叔齊在首陽山“叩馬而諫”,阻攔進軍時,他義正辭嚴地指出:當此“天翻地覆之時,四海鼎沸之際”,不能違逆“天怒”、 “民怨”,並表明“今予必往”的鮮明態度。他還說伐紂跟當年成湯放桀一樣,同是救民於水火的義舉。戰鬥中,大批商將歸順,朝歌軍民獻城,都證明姜子牙是正確的,伐無道、誅獨夫乃是人心所向、眾望所歸的正義事業,因此它必然得到群眾的擁護和支持。當姜子牙與紂王直接對陣時,在眾諸侯面前,列舉其十大罪狀。顯然,作者是借姜子牙之口,猛烈抨擊封建暴君的暴政,批判封建倫理觀念。作品的價值也正在於此。
西歧打出反商義旗後,先後招來三十六路兵馬的征伐。和所有反動派一樣,瀕臨滅亡,商紂還作瘋狂的困獸之鬥。它們窮兇極惡, 借助妖術,妄圖一口吞沒西歧。在激烈戰鬥中,姜子牙不僅損兵折將,連自己也經受了七死三災的磨難。面對強敵,他不屈不撓,沈著應戰,終於識破種種鬼蜮伎倆,粉碎敵人多次進攻。他又抓住有利時機,由防禦轉入反攻,接連破陣奪關,聯合八百路諸侯會師孟津。最後一鼓作氣,猛追窮寇,直搗朝歌,逼使紂王自焚,取得反暴政戰爭的徹底勝利。在這過程中,姜子牙的為人,治軍,用兵,都有具體描述。如他公平正直,謙恭下士,深受部下敬仰,也使敵人生畏。他治軍極嚴,出師前出示“斬法紀律牌”,明文規定“犯者斬”的十七條款。進入朝歌,他下令不可妄行殺戮,擅取民間物用,違者按軍法梟首。但給人印象最深也是作品中力渲染的還是他的寬宏大度和妙算如神。
姜子牙帳下,將勇兵驍,陣容堅強.他本來就有哪咤、楊戩、雷震子、木咤、金咤、南宮適等猛將。在殘酷的生死搏鬥中他又收納了許多降將,如黃飛虎、鄧九公、洪錦、鄭倫等原都是殷商主將,後都歸附姜子牙。具有極大諷刺意味的是連妲己的父親蘇護,也帶領兒子蘇全忠,反戈一擊,效命周室。蘇護勸鄭倫歸降時還說: “姜丞相量如滄海,何細流之不納?丞相門下,皆有道之士,何不見容?”主將如此,兵士更不言可知。由於姜子牙策略正確,瓦解削弱了敵人,充實壯大了自己。敵強我弱的形勢,很快轉化。而且這批降將在激烈戰鬥中衝鋒陷陣,奮勇當先,甚至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為奪取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姜子牙與肆意虐殺臣民,結果眾叛親離成為孤家寡人的殷受,剛好是鮮明的對照。
姜子牙下山時也帶了杏黃旗等法寶,這些法寶對保衛自己、打擊敵人也起了一定作用。但取得勝利更多的是靠他的神機妙算。每個正確的決策,似乎都離不開他的神算。對敵人的陰謀詭計,他也都能了如指掌,從而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他真不愧是昆侖山下來的“人中仙”。
姜子牙雖在歷史上實有其人,但經過人們長期不斷的神化,已發展成為一個嶄新的藝術形象了。如果說《封神演義》寄托著當時人們對垂死、腐朽、殘暴的朱明王朝的憎惡和怨恨,那末姜子牙就是人們幻想中的救世主。 “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這句口頭禪能長期廣泛地在群眾中流傳,這反映了《封神演義》的影響之大,同時也說明深受暴政重壓的人們是多麼渴望有姜太公這樣的神仙來保護和拯救自己。但是,姜子牙畢竟是仙人,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存在。世界上從來沒有什麼救世主,也沒有什麼神仙,人們的解放還得依靠自己,這當然是小說作者及當時人們所無法認識和理解的了。
手機訪問作品人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