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智慧:六根清凈[吳言生]
有一群學禪的人問禪師:“我們的妄想雜念一直很多,怎麼辦?”禪師回答:“你們要隨時隨地管好自己的六個徒弟。”眾人面面相覷:“我們又不像師父,哪裏有什麼徒弟!”其中有一個人恍有所悟地說:“師父您說的莫非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個徒弟?”禪師笑著說:“不錯。人的心中,如果妄念太多,就好像一塊白布受了染汙,要想把它洗幹凈,很不容易啊!這塊白布之所以臟了,是因為被外面的灰塵汙染了。而它之所以被外面的灰塵汙染了,是因為這六個徒弟不爭氣,總是貪戀紅塵的緣故啊。”
禪師所說的六個徒弟,就是六根。
六根: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眼是視根,耳是聽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觸根,意是念慮之根。“根”是能夠生長的意思。如草木有根,能生枝幹,識依根而生,有六根則能生六識,亦復如是。《大乘義章》四:“六根者對色名眼,乃至第六對法名意,此之六能生六識,故名為根。”
六塵:六根接觸到的六種外境,又叫六塵,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塵者染汙之義,謂能染汙人們清凈的心靈,使真性不能顯發。
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是六根對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塵而生的見、聞、嗅、味、覺、思的了別作用。
十二處:六根加六塵,合稱為十二處。“處”是出生之義,由六根、六塵,產生了六識。
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合起來就是十八界。由於六根對六塵,中間產生認識來了別境界,如眼根為能發,眼識為所發,色塵為助發。眼根如是,余根也是一樣。每一根的根、境、識,必須同時具備,才會發生作用。“界”的意思是各成界限。六根為內界,六塵為外界,六識為中界。
六根界眼根界耳根界鼻根界舌根界身根界意根界
六塵界色塵界聲塵界香塵界味塵界觸塵界法塵界
六識界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
作用見聞嗅嘗觸思
在佛教中,又有“六賊”的說法。六賊有兩種,一是外六賊,一是內六賊。
外六賊,就是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為媒,自劫家寶,故喻之為“賊”。《涅槃經》卷二十三:“六大賊者,即外六塵。菩薩摩訶薩觀此六塵如六大賊。何以故?能劫一切諸善法故。”關於外六賊的危害,《道德經》中早有明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但是,外六賊要得手,必須與內六賊裏應外合。因此,防外六賊不難,最難的是防內六賊。內六賊,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這六賊,就是家賊,而家賊較外賊,更難提防。俗語說“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要保證我智慧生命中的美好的東西不被偷掠,就必須使“主人翁”這個本心保持清醒。《菜根譚》說:“耳目見聞為外賊,情欲意識為內賊。只是主人翁惺惺不昧,獨坐中堂,賊便化為家人矣! ”不管是內賊也好外賊也罷,只要身為主人翁的自己,保持清醒的頭腦,那麼,所有心裏的敵人、外來的侵害,都會變成你修養品德的助手。參禪悟道,就是要把外六賊和內六賊(“六個徒弟”)都看管好,這就是宋代性空妙普禪師所說的:
學道猶如守禁城,晝防六賊夜惺惺。
中軍主將能行令,不動幹戈致太平。
參禪的人,如同守衛一座戒備森嚴的城池,不分晝夜地站崗放哨,時時刻刻加以警惕,隨時防範外敵的偷襲。眼見色不迷,耳聽聲不惑,鼻聞香不亂,就可以看管住“六賊”。心就是防衛這座城池的主將,“行令”就是頒布命令,告誡自己,遠離一切妄念執著。白天要防備六賊的侵入,晚上也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人心就是中軍主將,能夠把持得住,就能一塵不染。就可以“不動幹戈”,不再有苦樂是非這些相對的觀念在內心裏打打殺殺,“心國”也就太平無事了。這就是“一塵不染心源凈,萬有俱空眼界清”的境界。
佛教修行,要達到六根清凈的理想境地。六根清凈,就是消除眼等六根無始以來的罪垢,用無量的功德來莊嚴它,使它清凈潔白。《圓覺經》:“心清凈,眼根清凈,耳根清凈,鼻舌身意復如是。”
但是,六根清凈,並不是等同於遠遁山林,絕跡塵事。這方面的修煉分兩步走,《菜根譚》說:
把握未定,宜當絕跡塵囂,使此心不見可欲而不亂,以澄吾靜體;操持既堅,又當混跡風塵,使此心見可欲而亦不亂,以養吾圓機。
在心誌不堅定的時候,可以躲到深山老林或幽靜的環境中,眼不見為凈,耳不聞為凈,久而久之培養成一種定力。當這種定力培養得差不多時,要走出山林,來到紅塵,測試一下,看看這顆心見到到可欲的東西會不會亂。如果亂了,要繼續修行;如果不亂,則恭喜你修成有成了。民間有“六賊戲彌陀”之說,謂彌陀定力深厚,外境六賊不能擾動其心。比喻某人定力深,不受外境幹擾。因此,在這個意義上,正如南懷瑾先生所說:“六根清凈不是聽到不聲音,而是不論聽到好的、壞的、善的、惡的、是的、非的,都一樣清凈。“(南懷瑾《如何修證佛法》)
明代憨山德清大師《費閑歌》說:
閉關容易守關難,不肯修行總是閑。
身在關中心在外,千年不出也徒然。
在佛門裏,常聽有一些人說要修行,要閉關,說得神氣活現,其實,如果你到不了六根清凈的境界,是不可能閉關的。
所謂”閉關”,就是找一所房子,把自己關到裏面去,做一些專修的法門。譬如有的人要看《法華經》,就閉法華關;看《華嚴經》就閉華嚴關。閉關的人可以依照他的興趣、誌願來專修,但閉關最怕的是“身在關中心在外”,關房裏面的修行,不是人人都做得到的。如果在關房中,心不能安寧、不能自在,心有所執著,有種種的煩惱困擾,不能安住,那就“千年不出也徒然”了。所以閉關最主要的是要將身心都關閉起來,斬絕紅塵俗念。
所以在佛教裏,有“不破參,不閉關;不開悟,不住山”的教示,自己沒有開悟時,不能一個人獨住深山;還沒破除煩惱時,不能隨便閉關;因為煩惱未除,在關房中容易盲修瞎練而走火入魔。所以一般的初參學者,不要心心念念想到深山裏遁隱,要先打好修行的基礎,等到開悟了以後再住山、破參了以後再閉關。
( 摘自:《參禪開智慧》,吳言生教授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