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門古城民居
中南門古城民居位於銅仁城區中山路兩側(含雙江路部分),從地區醫院至中南門福音堂一帶,地處東山腳下,錦江岸邊,西臨環西路,北接解放路,目前是銅仁乃至全省僅存的一片最為完整的明清歷史文化街區,訖今已有500多年歷史。中南門古城民居占地面積36685平方米,建築面積25544平方米,保存明清建築103棟,保存完好的四合大院35個,古巷道11個,碼頭1個,天井81個,石庫門63個,太平水缸32個。保存完好的封火墻上嵌有以示各家界址的姓氏墻磚,如徐姓墻、郭姓墻、楊姓墻、禹姓墻和左姓墻等。高聳的封火墻上鑲嵌著精美的石庫式大門,門框、門楣上鐫刻著八卦、花草、動物等吉祥圖,雕飾精致細膩;房屋由正屋、兩廂及石庫大門上回廊組成走馬轉角樓,形成三合天井,天井內有垂瓜柱、美人靠、太平缸等,隔扇門窗格心造型各異。
古城區300余棟古建築中,均系明、清二朝建築。明風清韻的銅仁古城區,群體龐大,布局井然有序。從南到北沿著中山路辟13條小巷,從東到西設置6條小巷。錦江沿古城向東而去,古城民居背靠東山,上面古樹參天,風景絕異,鐘鼓時鳴,歷來為佛教旅遊勝地。中南門原是銅仁著名的碼頭,是繁華商業街。據史料記載, 中南門古城民居依靠水運之便,曾一度商賈雲集,是全省大多數縣的土特產和省外常德、漢口等地工業品的集散地和銷售市場。古城民居大多已有四五百年的歷史,有的雖經維修,但房屋的梁架都是明清時期留下的,大部分民居保存完好,整體格調基本上沒變,保持了原來的風貌。各民族民居建築、宗教建築、商業建築在此巧妙結合,黔東文化、中原文化、徽商文化在這裏交匯,構成了獨有的地方歷史文化景觀。這些古建築直觀地反映了城市發展的歷史軌跡,是明清至民國時期銅仁社會經濟發展的縮影和真實寫照,其中不少古建築已達市級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級別,整個古城區完全達到申報省級歷史文化街區的條件。古城臨街為兩層樓的店鋪,店鋪後多為兩進或三進帶天井的四合大院,有關專家考察中南門後說,作為傳統的商業街,這裏的店鋪看上去很一般,但周邊的住宅卻很高檔,這樣的現象在全國都少見,實在太珍貴了。
古城民居建築不僅數量眾多,布局合理,且種類齊全,有望樓、宗祠、民居、店鋪、寺觀、古城墻、古井等。古城區古建築中頗具特色的,是以血緣關系和宗族而居所形成的建築群組。其中規模較大的有徐家巷、陳家巷、萬家巷、張家巷、飛山廟、福音堂、天主教堂等建築群。這些建築群依山沿河,青磚灰瓦,鱗次櫛比,前後相連,左右相通,合縱連橫,曲折多變,既珠聯壁合,又獨立成章,既有做生意的臨街店鋪,又有居家的深宅大院,給人一種院內有院,門裏套門的迷宮式感覺。這裏房屋逆道路建設及排水系統設計科學合理,顯示了古代民居建設規劃設計技術的高超水平。
古城民居的古建築從明代到清代直至近代各個時期都有,它比較系統、全面地展示出古代建築的發展軌跡。青磚灰瓦的建築群體,樸實素雅,高峻的馬頭墻仰天昂起,既可防風,又可防火,整個平面功能明確,構架合理,選料精良,采光良好,地方特色顯著。可視為黔東民居之典型。
銅仁古城民居是一處不可多得古文化遺產,1985年與東山一起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區,2007年又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區。它猶如一幅看不夠、道不盡的展示古代近代中國西南建築風格的長幅畫卷,為研究古代建築史提供了十分寶貴的實物資料。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