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卦第十九(下兌澤_上坤地_ 教育
臨卦第十九(下兌澤_上坤地_ 教育臨 卦 第 十 九 (下兌澤 上坤地 , 地澤臨卦)臨,元亨,利貞; 至於八月有兇。【語譯】 臨卦象征居上視下,以尊臨卑,蒞臨視察之意。其卦象陽剛日漸增長,其德逐日壯大,可以德臨人,監視於下。而其卦體,下兌悅、上坤順,其德和悅而溫順,又九二爻剛中有應,故所行必大為亨通,惟利於依正道而行。 依十二辟卦之說,臨卦為十二月卦,陽氣方長,惟至仲秋之月,即觀卦之八月,則肅殺之氣漸盛,陽氣漸衰,則將有兇險。聖人於方盛之時,而預為之戒,以防其狃於安樂,而不知禍亂之將至。【先哲釋義】 「陽雖方長,至於1 . 程頤曰:二陽方長於下,陽道向盛之時,聖人豫為之戒曰, 。大率聖人為戒,必於方盛之時,方聖而慮衰, 八月,則其道消矣,是有兇也」 則可以防其滿極而圖永久,若既衰而後戒,亦無及矣。自古天下之治,未有 久而不亂者,蓋不能戒於盛也。方其盛而不之戒,故狃於安富則驕侈生,樂 舒肆則剛紀壞,忘禍亂則釁孽萌,是以浸淫不知亂之至也。 ,十二月之卦2 . 朱熹曰:臨,進而淩逼於物也。二陽浸長以逼於陰,故為「臨」 也。其為卦下兌說,上坤順,而九二以剛居中,上應六五,故大亨而利於正, ,臨之反對卦也。
然至於八月當有兇也。八月,謂夏正八月,於卦為「觀」3 . 孔穎達曰:臨卦以陽之浸長,其德壯大,可以監臨於下,故曰臨也。而剛既 浸長,說而且順,又以剛居中,有應於外,大得亨通而利正也。4 . 劉沅曰:天下之物密近相臨者,莫如地與水,故地上有水為比,澤上有地為 臨。下卦兌說感人,有以德臨人之象;上卦坤順,則以位臨人,亦必順人情, 教人之意深矣。方盛而即戒其衰,所以長保其盛之道。5 . 序卦傳:有事而後可大,故受之以臨。臨者,大也。彖曰:臨:剛浸而長,說而順,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道也。 至於八月有 兇,消不久也。【語譯】 彖傳曰:臨卦之象,是陽剛之氣漸漸增長,而其卦體下兌說、上坤順,象征能以德臨人而順合人情。又其九二爻有剛中之德,而六五應之,則群陰無不應,以此臨人、臨事、臨天下,莫不大為亨通而合於正道,此即合於大自然運行之規律。 ◎浸,漸進也。 陰陽消長為必然之規律,故臨道盛極必窮。依十二辟卦圖說,臨卦為十二月卦,自六三爻八變而至觀卦,是為八月卦,臨則二陽長於下,觀則二陽剝於上,故至於八月則陰長陽消,其兇之至,為時不久。聖人之戒,必於事之方盛,而防其盛極而衰,圖以永存長在,若見衰而後戒,則勢將難以挽救。
【先哲釋義】1 . 王弼曰:陽轉浸長,陰道日消,君子日長,小人日憂,大亨以正之義也。八 月陽衰而陰長,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故曰「有兇」。2 . 程頤曰:浸,漸也,二陽長於下而漸進也。下兌上坤,和說而順也。剛得中 道而有應助,是以能大亨而得正,合天之道也。化育之功所以不息者,剛正 和順而已,以此臨人、臨事、臨天下,莫不大亨而得正也。3 . 程頤又曰:臨二陽生,陽方漸長之時,聖人戒之,若至於八月觀卦,則二陰 長而陽消矣,故雲 。在陰陽之氣言之,則消長如循環,不可易也。 「消不久也」 以人事言之,則陽為君子,陰為小人,方君子道長之時,聖人為之誡,使知 極則有兇之理,而虞備之,常不至於滿極,則無兇也。4 . 李光地曰:剛浸而長,則陽道方亨;有說順之德,則人心附和;剛中得應, 則上下交而誌同。此其所以德澤及於天下,而足以有臨也。5 . 李士鉁曰:物忌大盛,故於盛時而慮其衰,於長時而知其消。臨、觀二卦相 反,臨建醜 月,觀建酉月,臨八 閱而至觀,臨則陽長,觀則陽消,聖人懼之。6 . 馬振彪曰:八月有兇,陽盛而防其衰也。推之坤初爻,履霜堅冰至,陰雖微 而防其盛也,皆思患預防之道。7 . 馬振彪又曰:陰陽消長之機,盛衰相倚。
臨為二陽浸長之卦,當其漸盛之時, 不以陽長自矜,反以陽消為慮,戒之曰,「至於八月有兇」,此思患預防之道 也。八月以後陰向盛而陽向衰,所貴於未至之時,知天道之由盛而衰,乃理 之常,當有以弭其兇也。象曰:澤上有地,臨; 君子以教思無窮,容保民無疆。【語譯】 大象傳曰:臨卦下兌澤、上坤地,故有澤上有地之象。澤上有地,澤卑地高,則有居高臨下之意;而澤上有地,地大容澤,澤滿止於地,則有坤德 廣大之意。 君子者觀察臨卦澤卑地高,居高臨下之象,悟知當親臨於百姓之時,應竭心盡力,施行教導,以啟發民智,移風易俗;而體會地大容澤,坤德寬厚之意,則應以此寬厚的美德,容納百姓,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無不盡心盡力。【先哲釋義】1 . 程頤曰:澤之上有地,澤之岸、水之際也。物之相臨與含容,無若水之在地, 故澤上有地,臨也。君子觀親臨之象,則教思無窮;觀含容之象,則有容保 民之心。教導人民,至誠無窮,容保百姓,廣大無限。2 . 朱熹曰:地臨於澤,上臨下也。教之無窮者,兌也;容之無疆者,坤也;二 者皆臨下之事也。3 . 劉沅曰:地大容澤,澤滿等地,大之義也。君子法之,教化斯民,至誠惻怛 之心無窮,與兌澤同其淵深。含容保固斯民,無有疆域,與坤土同其博大。
以是相臨,臨之至大者也。4 . 胡炳文曰:不徒曰教,而曰教思,其意思如兌澤之深。不徒曰保民,而曰容 民,其肚量如坤土之大。5 . 馬鎮彪曰:地大、澤大,聖人教人之心亦同其大。孔子教人不倦,實教思無 窮也;有教無類,實容保民無疆也。6 . 黃壽祺曰:大象傳所發「教思無窮,容保民無疆」之義,顯現居上位者,治 人同時重視教育,印證古代教育與政治關系之密切。初九,鹹臨,貞吉。象曰:鹹臨貞吉,誌行正也。【語譯】 初九陽剛得正,上應六四柔正,猶如下者能以正道感應於尊者,而為尊者所信任。惟其處臨之初,居位卑下,尚未得重用,應謹守正道,乃能獲吉。◎鹹,感也。 象傳曰:六四能以正道感應於尊者,而為尊者所信任,能謹守正道,而獲吉祥者,乃說明其心存正道而行為正當。【先哲釋義】1 . 王弼曰:鹹,感也。感,應也。初九有應於四,感以臨之者也。四履正位, 而己應焉,誌行正者也。以剛感順,誌行其正,以斯臨物,正而獲吉也。2 . 程頤曰:鹹,感也,陽長之時,感動於陰,四應於初,感動之者。四,近君 之位,初得正位,與四感應,是以正道為當位者所信任,而得行其誌,獲乎 上而得行其正道,是以吉也。3 . 荀爽曰:初九陽始鹹生,以剛臨柔,得其正位而居,是以吉也,故曰「誌行 正也」。
4 . 劉沅曰:初九以陽剛之才,感之以正,而人心說從,故吉。 。鹹者,幹元之氣,所以為亨而感通5 . 馬其昶曰:臨卦二陽浸長,皆雲「鹹臨」 者也。初九陽氣發動於黃泉,即可貫徹萬物,而各正其性命。6 . 黃壽祺曰:上能感下,下則應上。初九處位雖卑,其德已足以臨人、臨事, 但處臨之始,盡管見信於上,尚不宜大用,故須謹守貞正,可獲吉祥。九二,鹹臨,吉,無不利。象曰:鹹臨吉無不利,未順命也。【語譯】 九二陽剛得中,上應六五柔中之君,猶如在下者能以盛美之中德,感應於尊者,而獲尊者之重用,秉剛中之才以臨事、臨人,則其誌可行,故可獲吉祥,若將有所作為,亦無所不利。 象傳曰:九二秉剛中之德,能感應於尊者而獲得重用,因以臨事、臨人,可獲吉祥而無所不利者,乃因其不委順於天命之安排,能處事得中而趨吉避兇。【先哲釋義】1 . 程頤曰:九二方陽長而漸盛,感動於六五中順之君,其交之親,故見信任, 得行其誌,所臨吉而無不利也。吉者,已然,如是故吉也;無不利者,將然, 於所施為無所不利也。2 . 程頤又曰:未者,非遽之辭,九二感應於五以臨下,蓋以剛德之長而又得中, 至誠相感者也,非由順上之命也,是以吉而無不利。五順體而二說體,又陰 陽相應,故象辭特明其非由說順也。
。三動3 . 李道平曰:初二皆伏鹹象,初感四應,二感五應,故初二皆言「鹹臨」 上不應,故三不言「鹹」也。4 . 李光地曰:知命之無常,則不可以委順於命,而有立命之道,故盛而不矜, 衰而可挽。5 . 馬其昶曰:九二陽氣發育,吉無不利,此自亨而利之機。未順命者,陽道浸 長,命也;八月有兇,亦命也。然其中有人事焉,君子不謂命也。九二於盛 時既不委順於命,雖至八月有兇,亦必有轉禍為福,以人勝天之道。六三,甘臨,無攸利;既憂之,無咎。象曰:甘臨,位不當也。既憂之,咎不長也。【語譯】 六三居臨卦下體兌悅之上,陰柔失正而不中,猶如一失德之人,惟以甜言佞色,悅以臨人,故無可獲利。若其能自知居位不中正,施為不合正道,心存憂懼而能及時改過,則可無咎害。◎甘臨,謂以甜言佞色臨人,有失德之象。 ◎既,不久,未幾之意。 象傳曰:六三以甜言佞色,悅以臨人者,乃因其居位不中正,施為不合正道。而其能心存憂懼,而及時改過,則其雖有咎害,亦不會長久如此。【先哲釋義】1 . 王弼曰:甘者,佞邪說媚,不正之名也。六三履非其位,居剛長之世,而以 邪說臨物,宜其「無攸利」也。若能盡憂其危,改修其道,則剛不害正,故 「咎不長也」。
2 . 程頤曰:六三居下卦之上,臨人者也,陰柔而說體,又處不中正,以甘說臨 人者也。在上而以甘說臨下,失德之甚,無所利也。其兌性既說,又乘二陽 之上,陽方長而上進,故不安而益甘。既知危懼而憂之,若能持謙守正,至 誠以自處,則無咎也。邪說由己能憂而改之,復何咎乎,3 . 劉沅曰:六三互震恐懼,變幹惕若,故憂。位不當者,陰柔不中正也。咎不 長者,既憂則必改過,非徒憂也。4 . 李士鉁曰:甘過則苦必至,喜過則憂必生,知盛大之不可恃,恐兇咎之有時 來,不敢縱恣,故無咎。即「死於安樂、生於憂患」之意。5 . 胡炳文曰:節五中正,為甘則吉;臨三不中正,為甘則無攸利。6 . 董仲舒曰:凡人有憂而不知憂者,兇;有憂而深憂之者,吉。7 . 黃壽祺曰:眾不可欺,臨不可甘。六三以甘臨人,正是嘩眾取寵之象。爻辭 又設「憂之」之誡,則體現周易作者之勸勉意味。六四,至臨,無咎。象曰:至臨無咎,位當也。【語譯】 六四居上坤之初,陰柔得正,上比六五,下應初九,有上能近君,下得賢臣之象,為能以厚實柔順之德臨人者,故無咎害。 ◎至臨,言以厚實柔順之德臨人。至,謂至誠之德,即坤德也。或謂:至者,近也;至臨者,切近臨人也。
象傳曰:六四為能以厚實柔順之德臨人,而無所咎害者,乃因其居位正當,施為合乎正道。【先哲釋義】1 . 王弼曰:六四處順應陽,不忌剛長而乃應之,履得其位,盡其至者也。剛勝 則柔危,柔不失正,乃得無咎也。2 . 程頤曰:四居上體之下,與下體相比,是切臨於下,臨之至者。臨道尚近, 故以比為至。又四居正位,而下應剛陽之初,處近君之位,守正而任賢以親 臨於下,是以無咎也。3 . 劉沅曰:六四上近六五之君而見信任,下應初九之賢而信從,至而後臨,非 強服也。4 . 李士鉁曰:一說至者,鳥自上而極於地也。四在上而應初,至之象也。 「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四能應初,是以順5 . 馬振彪曰:坤彖言, 承天,為坤元之至。 「四以上臨下,其6 . 黃壽祺曰:上者臨近下者,自能有益於監臨,故王宗傳曰: 與下體最相親,故曰至臨,以言上下二體莫親於此也。」六五,知臨,大君之宜,吉。象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謂也。【語譯】 六五居尊處中,下應九二剛中之才,猶如任用剛健之大臣輔政,以君臨天下。正見其聰慧明智,知人善任,以臨視其臣民,有英明國君之風範,故可獲吉祥。 。◎知臨,謂能聰慧明智以臨視臣民。知,通「智」 ◎大君,謂英明之國君。
象傳曰:六五能任用剛健大臣輔政以君臨天下,有英明國君之所風範者艘蚱漵兄松迫沃鰨形蝦踔械饋~鞠日蓯鴕濉? . 王弼曰:六五處於尊位,履得其中,能納剛以禮,用建其正,不忌剛長,而 能任之。委物以能,而不犯焉,則聰明者竭其視聽,智力者盡其謀能,不為 而成,不行而至矣,此大君之宜也,故吉。2 . 程頤曰:夫以一人之身,臨乎天下之廣,豈能周於萬事,故自認其知者,適 足為不知,唯能取天下之善,不自任其知,則其知大矣。六五順應於九二剛 中之賢,任之以臨下,乃己以明知臨天下,大君之所宜也,其吉可知。此大 君成知臨之功者,蓋由其行中德也。人君之於賢才,非道同德合,豈能用也,3 . 朱熹曰:知,音智。六五以柔居中,下應九二,不自用而任人,乃知之事, 而大君之宜,吉之道也。4 . 劉沅曰:六五以柔中下應剛中,知九二之賢而任之,是不自取而取諸人者, 有知人之明而臨人,莫宜於此。5 . 李士鉁曰:不自用其聰明,故能兼天下之聰明。辟門明目,好問察言,舜所 「自用則小」 以為大智。書曰: 。六五不自用,所以為大,以陰而用陽,陽為 其所有,與大有之象同。6 . 朱震曰:二以剛中上行,五以柔中下行,五兼二而用之。7 . 黃壽祺曰:中庸曰:「唯天下之至聖,為能聰明睿智,足以有臨也」。
此義既 合本爻『知臨』之大旨,又與象辭『行中』之義相切合。上六,敦臨,吉,無咎。象曰:敦臨之吉,誌在內也。【語譯】 上六陰柔得正,處臨卦上體坤順之極,有柔順敦厚之象,猶如能以敦厚仁惠之德臨人,故可獲吉祥。如有所施為亦將無所咎害。◎敦臨,謂以敦厚仁惠之德臨人。敦,仁厚質樸也。 象傳曰:上六能以敦厚仁惠之德臨人而獲吉祥者,乃以其雖處上卦之極,而高處虛位,然其心意恒在於內卦之二陽,即恒在於邦國之安治。◎誌在內,指心意專註於國內之百姓。【先哲釋義】1 . 王弼曰:上六處坤之極,誌在助賢,以敦為德而臨者也。雖在剛長,剛不害 厚,故「無咎」也。2 . 程頤曰:坤之極,順之至也。上六居臨之終,敦厚於臨者也。其與初、二雖 非正應,然大率陰有求於陽,又其至順,故其誌在從乎二陽。尊而應卑,高 。誌在內者,應乎初與二也, 而從下,尊賢取善,敦厚之至也,故曰「敦臨」 誌順陽剛而敦篤,所以吉而無咎也。3 . 孔穎達曰:上六雖在上卦之極,而誌意恒在於內之二陽。4 . 李舜臣曰:臨二陽方長,而上四陰兩吉、兩無咎者,何也,說而順,剛中而 應,故也。陽方漸長,群陰順而應之,則兩不相傷。5 . 黃壽祺曰:卦辭,至於八月有兇,乃誡臨之盛極必危。
上六處臨之極,其性 柔和,其德敦厚,故能臨物有道,免兇而獲吉。6 . 黃壽祺又曰:臨卦意旨有兩項導引:一、臨人除必須依其地位、條件之不同 而施行外,還要求在下者當以剛美感應於上;居上者當以柔美施惠於下,此 「沈潛剛克,高明柔克」 與書曰, ,義相通也。二、臨人之時,只要善居其位, 居仁由義以行正,必將多吉,故諸爻均不言兇。即六三之無攸利,若能知懼 改過,亦獲無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