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氏,東姓起源,東氏,東姓介紹
一、 姓氏起源
東姓起源於遠古時期,是以祖上名字為姓的姓氏。相傳舜有七個朋友,他們的名字是雄陶、方回、續牙、伯陽、東不訾(一作識)、秦不虛、靈甫。東不訾的後代,有的就用"東"作為自己的姓氏,遂成東姓。《屍子》雲:"舜士友有東不識,《廣韻》作東不訾。"據古書(什麼古書?)記載說,東不識這支東姓,源自遠古的伏羲氏。伏羲是遠古的偉大部落首領,生活在古宛丘(今河南周口一帶,現有占地875畝太昊伏羲陵一座),他的部落當時最為昌盛,生產方式先進,所以傳說中許多發明創造都歸於伏羲,並在長期的歷史演化中成為中華民族奮發向上勇於進取的形象代表。東姓源自伏羲部落,在舜帝時仍是極受尊重的。另外,大禹的後裔東樓公被封於杞國,東樓公子便以他的名為姓了。
東(Dōng 東)姓源出有三:
1、出自舜有七友東不訾之後為東氏。據《集韻》載,舜帝七友之一東不訾之後。七友為:雄陶、方回、續牙、伯陽、東不訾(一作東不識)、秦不虛、靈甫。《屍子》雲:“舜士友有東不識,《廣韻》作東不訾。”東不訾的後代,有的就用“東”作為自己的姓氏,遂成東姓。
2、出自風姓,太昊伏羲之後有改姓東氏。據《路史》載,伏羲氏之後東蒙氏之後人有居於東方者,以居地為氏,後改東氏。
3、漢復姓十三氏中有東宮、東郭、東門、東野、東田、東陵、東蒙、東萊、東邱、東鄉、東裏、東關、東閭等復姓,後有改東氏者。
東姓始祖:東不訾。據《通誌·氏族略》上說,東氏是舜七友東不訾的後代,望出平原。而《姓氏考略》上說東氏是伏羲之後,望出平原。另《屍子》上記載:“伏羲之後,舜七友有東不訾。”由此看來,東氏是我國一個古老的姓氏,推算起來,至今已有4000年的歷史。望族居平原郡(今山東省平原縣南)。東氏後人奉東不訾為東姓的始祖。
天下東南西北是一家。東南西北是一家,老祖宗是一個清官,被奸人所害,被弄成有罪之人。株連九族,是老祖宗手下的一個好心人告訴,三天後就株連九族滿門抄斬。老祖宗告訴家人分別從東南西北門逃生,從此從東門出來就姓東,從南門姓南。從西門姓西。北門姓北。隱姓埋名,天下東南西北是一家。與復姓無關。很久以前東南西北是一個姓。估計是明朝後期。
二、 郡望堂號
【郡望】:平原郡:西漢初年(前206年)設置,相當於今山東省西北部平原縣一帶。
【堂號】 "友舜堂":古時東不識是舜的朋友。 "玉林堂":明代東升,博學能文,教子有方,生4子,3人中了進士,人們稱他"玉林鳳群,科第世家"。
三、 歷史名人
東良會:元朝鞏昌人,個性耿直,事親孝順,教子愛國。任商州總兵時,遇紅巾軍作亂,他讓長子攜眷屬前往華州居住,次子攜眷屬前往朝色居住,臨行前對兩個兒子說:"國家把土地交由我管理,義當死守。"紅巾軍攻城時,他指揮全城將士奮勇死守,直至戰死。部屬在他忠勇的感召下,個個奮不顧身,雖死傷眾多但城未失守,保住了全城人民的生命財產,為州郡地方官員樹立了榜樣。
東郊:明朝官禦史,巡按應天,行部過常州,會武宗南巡,時遇江彬縱其黨,橫行州郡。推官張曰韜上書於東郊,東郊命登己舟,在危急時救護了明武宗。
四、遷徙分布
東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相傳伏羲氏為東方部族的首領,而他的部落的發展最為迅速,生產方式最先進,伏羲的部落在華夏發展史上有不可磨滅的偉績,他的後代中就以東為姓,借以紀念他在東方部落的貢獻。而在先帝舜時,他有七友,其中之一名為東不識(或東不訾),他的後代都用東為姓。
五、目前分布
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港溝鎮塢東村(約1000人)
江蘇省海門市東竈港鎮、劉浩鎮(約2000—3000人)
河南省周口市商水縣張明鄉東張明村(800多人)還有分布在西平縣沈丘縣內,人口待統計.
天津市靜海縣王口鎮東嶽莊村(全村90%以上)
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1000多人)
湖北省恩施土家苗族自治州巴東縣野三關、清太坪兩鎮(約200人)
陜西省渭南市華縣鐵馬行政村鐵爐巷(全村100人以上),同時其它村也零星有幾十人.
黑龍江、河北、遼寧、甘肅、青海互助縣蔡家堡鄉東家溝村均有分布。
上海地區的基本由江蘇海門遷移過去
六、【東姓宗祠通用對聯】
〖東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關中華胄;
明代玉林。
——佚名撰東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元代鞏昌人東良會,以總管守商州,紅巾軍起義時,命他兩個兒子攜家出逃,一個居華州,一個居朝邑。後來,兩地的後代繁衍興盛,成為關中大族。下聯典指明代人東昇,博學能文,為官多有惠政。四個兒子有三個中進士,人稱“玉林鳳群,科第世家。”
虞廷賓友;
漢室中郎。
——佚名撰東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姓的始祖東不識,傳說中的虞舜七友之一東不識(一作東不訾)。《戰國策齊策四》:“堯有九佐,舜有七友(七個友人:雄陶、方回、續牙、伯陽、東不識、秦不虛、靈甫)。”下聯典指漢代涇州人東富,官中郎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