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字解讀:上升還是下行?看看腳再說
嶧山碑字解53降
降:上升還是下行?看看腳再說!
幹升坤降,上下無常。一升一降,在文學家眼中是“憑雲升降,從風飄零(南朝宋謝惠連《雪賦》)”,在政治家眼中是“道有升降,政由俗革(《書·畢命》)” ,在史學家眼中是“故知榮辱升降,事關諸人(《新唐書·呂才傳》)”。
“升”和“降”好像是天生一對兒,其實不然。“升”最初之義就是指像勺一樣的容器。舀酒或舀湯是把低處的東西提升上來,所以“升”引申出“上升”的意思。要說和“降”天生一對兒的字,不是“升”,而是“陟”。這究竟是咋回事呢?咱們還是先從“降”字說起。
“降”字的小篆字形是
從其字形可以看出,“降”字的左耳旁其實是由“阜”字演化而來的,右偏旁是兩隻腳向下走的意思。
《說文解字》解釋“降”:“下也。”《段註》:“此下為自上而下。《釋詁》曰:降,落也,古多叚(假)降為夅(jiàng)。夂部曰:夅,服也。此今人讀下江切之正字。《詩·召南》:我心則降。毛傳曰:降,下也。《春秋經》:郕降於齊師。何註曰:降者,自伏之文。又齊人降鄣。谷梁傳曰:降猶下也,皆夅之叚借字也。分為平去韻,而昧其原委矣。以地言曰降,故從(阜)。以人言曰夅,故從夂㐄相承。”
你可以忽略上面引經據典的拗口解釋,我們還是看看“降”的字形演變。
“降”字的甲骨文字形是
不管在左邊還是在右邊,甲骨文的“阜”字是象形字,像古人在其所居住的地穴的墻上挖出的用以上下的腳窩形,就像樓梯。右邊的“夅”是形旁也是聲旁,像兩腳向下行走之形,與“阜”兩相會意,表示一個人從山坡上走了下來。這個“夅”字其實是“降”省去“阜”的字形,是“降”的同義異體字,其義仍不變。從其甲骨文、金文字形看,“降”字本義是雙足(止)沿著“阜”向下,是“從高處降下”之意,與甲骨文、金文中的“陟”字構形之意恰好相反。
“降”字的金文字形是
其是由甲骨文直接演變而來的。小篆的“降”字由金文演變而來,隻是小篆中的雙腳由於篆化有點變形,其楷書字形就更不像腳了。
與“降”相對應的字是“陟”,也是一個會意字。
“陟”的甲骨文字形是
和“降”相比,“阜”字一樣,隻是兩個“止”,也就是腳的朝向發生了變化,“降”字是向下,“陟”字則是向上,表示人用雙腳登上了山坡。
“陟”字金文字形是
其金文與甲骨文大緻相同。甲骨文中兩隻腳或在“阜”左邊,或在“阜”右邊,金文以後統一在“阜”右邊。
“陟”的小篆字形是
小篆字形是由金文篆化而來,將雙腳篆化成了步字,還是登上山坡的意思。發展到隸書,筆畫平直化,“阜”寫作左耳旁“阝”;右上部腳形寫作“止”,左下部反向的腳趾形寫作“”,右半部字形與“步”字一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