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在春節為何喜歡去逛廟會,廟會都有哪些活動呢
新春佳節,一片喜氣洋洋。大紅燈籠高高掛,吉祥春聯戶戶貼,每家每戶都充滿著年的氣息。現代人過節如此熱鬧,那古人過年有什麼活動呢?應該說,廟會算是古人過春節時比較重要的活動了。無論貧富,古人在春節都喜歡參加廟會。
那麼,廟會是什麼呢?
上圖_ 老北京的廟會聲景
廟,指的是寺廟。一般舉行廟會的地點就在某個寺廟或者寺廟附近,這使得廟會活動具有某些宗教活動的底色。會,有集會的意思,在宗教語境下也指進香酬神的集體活動。人們一般在廟會裏做什麼呢?可以用三個詞概括,祭神、娛樂、貿易。
古人舉辦廟會,最早是為了祭祀。在生產力尚未達到發展的農耕社會,對自然認識有限的民眾會崇拜非人力的神秘力量,這是催生信仰的溫床。如早期百姓會祭拜水庸神演化而成的城隍廟,認為城隍廟能夠守一方太平。而後,“以祖做神”成為信仰習慣,人們開始在廟會裏祭祀承載著一地集體記憶的先祖。到了漢朝,英雄崇拜興起,如寧波鳴山廟就將平亂的將領尊為廟神祭拜,以求一方安寧。
漢至唐,中國長期處於混亂的狀態中,人們把生的希望寄托於宗教,佛、道開始興盛。廟會時,亂世之人把神像載上彩車以便進行宗教儀式,期間還會穿插歌舞等娛樂活動調劑心情。
上圖_ 古代的祭祀場景
唐宋是廟會發展的重要時期。佛廟、道觀數量明顯增多,給廟會提供了開展的場地。據研究,唐朝約莫有大中寺院五千,小廟四萬,道觀也有千余所。以唐朝長安的廟會為例。長安有法門寺、玉華寺等舉辦廟會的寺廟17個,廟會活動主要有戲劇演出、大師俗講、物資貿易等。廟會活動中很受歡迎的當為俗講,唐武宗下令在“左、右街七寺開俗講”,講師陣容十分豪華,有大德海岸法師、大德體虛法師、大德齊高法師等。
唐朝實行坊市制度,廟會多集中在坊內。而宋朝沒有坊市制度,繁華的城市,偏遠的鄉村都有廟會。相比唐朝,宋朝的廟會娛樂性明顯增強。可以通過了解王得臣在《麈史》的記述來感受一下宋朝廟會的娛樂性:“伎巧、百工列肆,罔有不集,四方珍異之物,悉萃其間”。精彩絕倫的表演,琳瑯滿目的商品,所以不難理解為什麼貴人鄉民、成人稚子都喜歡參加廟會了。
上圖_ 古代春節的花市
元朝時,由於喇嘛教為國教,其他宗教遭到打壓,所以廟會更加明顯地轉向集市、娛樂的功能。
以寧波廟會為例,寧波聖姑廟廟會戲劇備受歡迎,以至於廟內不得不立一“觀戲禁碑”,大概內容就是讓村民看戲的時候保持安靜,然後演戲時間最多到醜時。寧波的廟會除了戲劇外,還有抽簡祿馬,煙花魔術等文化娛樂活動。
在貿易方面,寧波廟會會出售芋艿、海帶等本土特產,會寫字畫畫的攤販還會賣書畫等手藝品。明清時期,廟會的貿易更加繁盛,娛樂性更加突出。
上圖_ 清代廟會集市
那麼廟會一般會有哪些活動呢?這裏筆者以唐宋兩朝的廟會活動為例。
首先,人們舉辦廟會,最早是為了祭祀。唐宋廟會的佛、道兩教的宗教祭祀活動就十分興盛。
1. 佛教廟會祭祀活動
齋會活動是廟會較為典型的佛教祭祀活動,是不顧貴賤,平等施法施財的法會。唐朝齋會最有名的當屬無遮會。無遮會“競取僧徒”,廣立佛像,輔以歌舞,好不熱鬧。宋朝寺廟齋會規模大,相比唐朝齋會時間地點固定,名目繁多。在春節,南宋臨安奉佛的齋會、集合男女諷經聽法的齋會等人頭攢動。
上圖_ 廟會裏的白雲觀
2.道教廟會祭祀活動
有些地方會在春節廟會上進行道教的齋醮儀式。齋醮,可以視為道教的齋會。吳自牧《夢梁錄》就載,正月初九,玉皇上帝誕日,杭州信道教的富豪們,就集合到“承天觀閣上建會”。
宋朝常常舉辦道教祭祀活動驅邪,比如說宋神宗時發現軍中將士很多都生病了,所以下令讓“中使賫香”,建一座祈福道場。在春節廟會上,這樣的驅邪祭祀儀式也不少。除此之外,百姓在廟會上還可以買到柳、粽、五色瘟紙等辟邪之物。
上圖_ 九曲黃河陣 古代廟會的表演活動
其次,廟會的文化娛樂活動十分豐富。
1.廟戲
廟戲因祭神活動興盛而逐漸發展。如唐朝長安慈恩寺是最有名的戲場,還有專門的演出藝人,衣服清潔,“各執樂器如龜茲部”。民間百戲是廟會戲劇的重要組成部分。百戲包括雜耍、歌舞等諸多文藝形式,千奇百怪,十分抓人眼球。
唐朝百戲就有十歲兒童舞於竿杪,有神人“手自臂而墮,足自脛而脫”,還有人擊球、演示劍舞。北宋百戲內容更是多彩,熊翻筋鬥、踏索上竿、生吞鐵劍等無奇不有。難怪一個棚子,幾個藝人,引得空巷。
劉克莊《聞祥應廟優戲甚勝》就有雲 ,因為戲十分吸引人,所以“空巷無人盡出嬉”,一個老人剛剛睡醒,錯過戲,所以“棚上諸君鬧未知”,多少有些遺憾,最後筆鋒一轉來到廟戲現場“巫祝讙言歲事詳,叢祠十裏鼓簫忙”。
上圖_ 臨汾市東羊村東嶽廟無代戲臺
2.社火
社火也是廟會文化娛樂活動的重要形式,其最有名的表演方式為社火臉譜,即表演者戴上假面,或飾以面彩,進行演出。《東京夢華錄》就記載了多樣的社火臉譜,如有“面塗青綠”的,有“以黃白粉塗其面”的。
在春節廟會中,竈火表演者在大城裏,在鄉間,在縷縷香煙中,在人潮中,在喜慶的鼓樂中開始表演,為參加廟會的人制造無限的樂趣。
上圖_ 元宵燈市
3.說唱
俗講,是僧侶趁善男信女齊聚廟中時,給男男女女講佛經故事或是世俗故事,宣揚佛教,促使男女捐物的一種民間講唱文藝形式。據《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校註》,唐武宗時就有正月初一“諸寺開俗講”的慣例。當然,百姓肯定是更加喜歡聽精彩的世俗故事的,所以俗講慢慢也開始世俗化。
北宋時期,俗講分化為多種說話技藝,如講史、小說。南宋時期,據《夢梁錄》,宋朝存在這些說話者:談經者講佛書,說參請者講參禪悟道等事,“說諢經者,戴忻庵”,說講史書者說書史文傳、興廢爭戰之事,商謎者主猜謎。
上圖_ 民國初期集鎮廟會的場景
最後,廟會也具有貿易功能。一般來說,買家會在廟會購買食物和日用百貨,也會花錢算卦。
1. 飲食
廟會時,有許多人要去寺廟燒香拜神,所以有些寺院會考慮給參拜者提供夥食。但由於參加廟會的人實在太多了,寺廟無法滿足每個人獲取食物的需要,這時,寺廟外的小攤販就嗅到了商機。在廟會上叫賣花果等食物的攤販叫聲鼎沸,南宋舉辦廟會的寺廟周邊就有專賣“素簽、頭羹、河鯤”等的素食店,生意很好。
上圖_ 廟會的流動商販
2.日用百貨
填飽肚子後,古人就想著如何購物了。古人交通沒有現在方便,所以要是在廟會上看到自己需要的貨物,是有很高的花錢熱情的。唐末廟會,曾在每年正月至三月開蜀中蠶市。雖名為蠶市,但買賣的貨物不只是蠶,實際上有“蠶農之具及花、木、果、草藥、什物”。
北宋廟會的貨物種類就更加豐富了。有珍禽奇獸,簟席屏幃,鞍轡弓劍,時果臘脯,書畫古玩,繡作珠翠等等。有趣的是,宋朝的廟會貿易還很國際化。宋神宗時,江少虞參加廟會,見到有賣日本扇的,但江少虞很窮,買不起。後來再參加廟會,日本扇已經賣出去了,所以江少虞“每以為恨”。
上圖_ 古代春節的版畫
3. 求簽占蔔
在廟會上,善男信女往往會到僧侶道士處求簽占蔔,求借“神力”。比如說南宋時,僧侶會提前制作好簽,簽上有事項、圖畫。等到廟會時男男女女就會付費求簽,占蔔未來是兇是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