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裏理發有什麼講究?
正月不理發只是一種新近產生的民俗觀念,是一種民俗信仰。蕭放在采訪中說,“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的說法有一定的歷史淵源,也和當時的民俗有一定關系。
首先,理發這個說法在明朝之前是沒有的,以前的漢族人講究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至始也。
其次,正月裏不理發也受漢族習俗的影響,漢族有“正月不動刀剪”的說法,既然不動剪刀,就不可能理發了。以前人們更註重節日儀式,會在年前進行身體齋戒,沐浴和剃發就是其中的一部分,這樣一來正月裏也無需理發了。
過去人們對養生也非常的重視,認為正月裏還比較冷。正月裏理發,對人的身體也非常不好,把頭發理了,頭就會冷,人體的經脈大多和頭相通,頭被凍著了,很容易生病。
理發的源來:
我國很久以前是沒有“理發”一詞的,認為“頭發”受之於父母,不能隨便剃除。故當時男女都留長發,只是盤發的方式不同。理發的工匠稱為理發師,古時候稱作待詔、鑷工,俗呼為理發匠、剃頭匠等。古時的理發就是沐發與梳櫛。男女梳櫛,都得用梳子和篦子。
滿清入關以前,漢族男女挽發為髻到了成年,要行加冠與及笄之禮,要束發;對罪犯施髡刑,還有僅去須鬢的刑罰,這都需要專門的“櫛工”。由於各朝代對頭發的清潔衛生處理方法不同,所以有不同的稱呼,明代叫“篦頭”,清代叫“剃頭”,還有叫“剪頭”、“推頭”等。
以上內容參考 百度百科-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