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到底有沒有預測“能力”?讀完漲知識了
衆所周知,《易經》最初隻是作為一部占書而流傳,特别是在民間,更是有着無數的信衆。
但是,現在僅存的《周易》,其實隻是易經的三分之一,即夏之《連山易》,商之《歸藏易》,早已失傳。
因此,現在講易經,其實就是指《周易》以及《易傳》。
那麼,人們盛傳《易經》具有的預測能力,到底是真還是假?
其實要解答這個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從《周易》的預測方法來看——從《周易》的整體上看,《周易》主要分為四大部分,即:象、數、理、占。
所謂“占”,其實就是《周易》的實用部分,但所謂實用并非是民間所誤認為的占蔔,而是強調作為實踐意義上的占蔔。
言外之意,占蔔的意義并不在于預測本身,而在于實踐——正所謂實踐出真知,當然,實踐則需要豐富經驗或者人生閱為基礎。
換句話說,你學習《周易》,或者說,你想學好易學,其前提就需要有足夠深厚的基礎以及人生經驗與閱曆,才有可能對于人與事進行預測,否則,就很容易困于書本或文字當中,不得要領——依文解義或依卦像顯示進行按部就班而進行的預測,當然無法進行推演了。
舉個例子,若是以一個六爻卦(本卦)為基礎,我們就可以推演出七個新的六爻卦,而每個六爻卦中包含四個經卦(三爻卦),如此而來,一個相對完整的易經預測過程,就會涉及八個六爻卦,32個經卦。
也就是說,一個動作就可以延伸出至少32個事物的矛盾關系,當然,這也隻是一個基本的卦象分析,還未進行各種變化充分展開,事實上,全部64卦中包含了11520個基本事物的矛盾關系,若是再對這些矛盾關系進行各種變化組合,所推演出來的事物以及相互關系等信息,就可以形成無數個判斷。
而一個人若是沒有豐富的人生經曆或閱曆為基礎,面對這些錯綜複雜的判斷,根本就無法進行判斷與選擇。
當然,從另外方面講,真正生活或人生閱曆豐富的人,根本就不需要通過占蔔推演就可以得出結論,這其實也正是“善易者不占”的道理。
甚至可以說,真正具有“預測能力”的是人,而不是《周易》本身,或者說,《周易》本身不過是記錄古人一些預測的經驗而已,根本就不是人們想象當中的那樣神奇。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有些人之所以能夠利用《周易》推演未來,其實隻不過是他們的人生閱曆達到一定程度之後,借用《周易》的外殼來诠釋自身的經驗以及智慧而已——言外之意,推演未來并不是非要通過占蔔的方式。
當然,這也是孔子為什麼講“從心所欲不逾矩”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