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茶壽”的由來麼?與《易經》有什麼淵源?
“米壽”“白壽”“茶壽”的典故,出自易經八卦中的測字術。中國文化淵遠流長,漢字蘊含了天、地、人一切神秘的信息。就像我們每個人的名字一樣,蘊藏著你的生命信息。下面讓我們來看看“三叟問壽“的故事。
古時候,有三位年過七旬的老翁,他們是多年的朋友,身體都頗為硬朗,精神矍鑠。一日,大家結伴出遊。適逢一位持有“小神仙”長幡的江湖術士,在一茶花樹下招攬生意,老翁們便走上去,欲請“小神仙”給自己推算年壽。三人還未開口,“小神仙”便說:“三位長者莫非是來問壽的?請讓我給你們各測一字吧。”說著他取出一個盤子,裏面散放著二十余個紙卷。其中一老翁信手拈取一個紙卷,展開一看,乃一“米”字。“小神仙”接過紙卷,隨口賀道:“長者有福,壽為八十八。”此翁面有得意之色,追問道:“字理何在?”小神仙答日:“‘米’字由八十八,三字構成,故言”。另一老翁頗不服氣,說:“紙卷是你預先備下的,我要自書一字求測”。便寫了一個“白”宇遞上。“小神仙”端詳過後說道:“這位年壽更高,可以活到九十九。”老翁們興致更濃,又問字理。“小神仙”道:“‘百’字缺‘一’,即為‘白’,而百數減一即為九十九。”第三位老翁說:“我既不用紙卷,也不自書一字,就以身邊此樹為字吧!”便依靠茶花樹邊上,“小神仙”沈吟片刻,驚曰:“您老年壽最高,可享年一百零八歲。”接著他講解道:“‘茶’字可以拆成‘廿’和‘八十八’,把它們加起來即為一百零八了。”三老翁重酬“小神仙”而去。後三老翁壽果然應驗。
後來“茶壽”在國人心中已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崇尚追求。這緣於道家的養生與禪修。茶品在道家養生中強調“道法自然”,這包含了物質、行為、精神三個層次,形成獨有的茶道文化,吸收了儒、道思想精華。道家的學說則為茶人的茶道註入了“天人和一”的哲學思想,樹立了茶道的靈魂。同時,還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樸素,崇尚真善美的理念和重生、貴生、養生的思想。正因為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中國茶人心裏充滿著對大自然的無比熱愛,中國茶人有著回歸自然、親近自然的強烈渴望,所以中國茶人最能領略到“情來爽朗滿天地”的激情以及“更覺鶴心杳冥”那種與大自然達到“物我玄會”的絕妙感受。
這也是人們對“茶壽”所求的一種似仙、似佛、無我的境界。
漢字預測術是易經八卦分支出來的。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公元前三幹多年的新石器時代就產生了文字。最初的文字是由形圖發展而來的形字。之後又從象形文字發展到以一半表音一半表意為主的現代文字。漢字發展至今,不僅僅是包容天地萬物,記載歷史,交流情感,傳遞文化語言信息的符號。其自身的變化與形態的美,在經歷代文人墨客癡迷推演,形成我國獨有的書法藝術,使人膜拜、迷戀和陶醉。文字的魔力,引發古人心靈的震撼。它被看作具有某種神力的載體。那麼,這種神秘力量是從哪裏來的呢?在《易·系辭》中說: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古人把輔助記憶的結繩方法發展到書契”,歸結到是聖人所為。正因為文字是聖人所造,便發出奇異的光芒,蒙上一種神秘、迷幻的色彩。
創造漢字的聖人在古書中普遍記錄是倉頡。在《荀子·解蔽》中,有“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在《呂氏春秋·君守篇》中說:“奚仲作車,倉頡作書”。那麼,倉頡是怎樣一個人呢?據說,他生來就有四只眼睛,能“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跡之象”,然後“博采眾美,合而為字”。在倉頡造字時,‘天雨粟,鬼夜哭”,使天地為之感動。人只有兩只眼睛,只有聖神才會有四只眼睛,也只有聖人會有感動天地的神力,使“天雨粟,鬼夜哭”。在這裏人們不僅創造一個造字的神來,而且也創造一種具有神靈的符號――漢字。
孔子認為:“易經八卦的八個符號,每一個都可以上通神靈,下通人倫,是神授給人的神秘符號”。所以漢字與易經八卦有著難以分割的聯系。有人認為八卦的八個符號就是八個漢字,漢字起源於八卦。
長期以來,中國人對漢字始終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敬畏和崇拜。例如,現代的廢紙簍在中國古代不是這樣稱呼的,要叫惜紙簍。寫有字的紙不可亂扔的,更不能用來作手紙或其他的用途,因為這樣會觸犯神靈.給人帶來災禍。
古人對文字的敬畏和崇拜潛移默化地深入到人的心靈之中。漢字與人的前途命運戚戚相關是很自然的。這樣,漢字不僅用來治病除邪,還用來預測人的命運前途。
看過紅樓夢的人都知道:賈寶玉與林黛玉是《紅樓夢》中兩個家喻戶曉的人。賈寶玉生來就有一塊正面刻有“通靈寶玉”和。“ 莫失莫忘、仙壽恒昌”十二個字,反面刻有“ 一除邪祟、二療冤疾、三知禍福”十二個字的寶玉。這塊寶玉是賈寶玉的護身符和命根子。有一次,賈寶玉不知怎麼搞的,把這塊通靈寶玉給弄丟了。賈府上下頓時亂作一團,驚恐萬分,到處尋找,仍未見其蹤跡。於是,不得不去請教測字先生。賈府總管林之孝上街去找測字的劉鐵嘴求測,在劉鐵嘴處拈了一個“賞”字。劉鐵嘴看了看這個“賞”字,對林之孝說:“是不是丟了東西?‘賞’字上面是個‘小’字,下面是個‘口,字,這說明這東西不大,口裏可放得下,想必是珠寶玉石一類東西。‘賞’字下面是一個‘貝’字,‘貝’字拆開不成“見”字,是不是這東西不見了!因為上面是個“當”字,那就快去當鋪去找吧!‘賞’字加一個‘人’字,又成了一個‘償’字,只要找到當鋪,找到人便贖了來,可不是償還了嗎?”後來,寶玉的這塊通靈寶玉果真找到了。原來是一個和尚搞的鬼。劉鐵嘴的拆字只說對了一半。其實,“賞字的上半是一個“尚”字,下面的一半才是“貝”字,不就是“和尚”和“寶玉”嗎!
自從上個世紀中後期,英國的“文化人類學之父”泰勒(Ep,Tylor),在其名著《原始文化》首次提出有關“萬物有靈”的學術觀點以後,這一理論被廣泛地用來解釋原始巫術與宗教的起源。迄今為止,學術界幾乎一致認為“萬物有靈”觀念,這種觀念是人類祖先的社會生活和心理狀態的復雜結晶。而中國幾千年前的商代,人們就利用刻劃有“蔔辭文字的甲骨”來占蔔,體現了我國古人對“萬物有靈”的思想與對漢字的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