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九龍吐水”景觀今日再現 為防被淹古人都出了什麼招?
潮新聞客戶端 編輯 孫璐
近日全國多地因暴雨紛紛進入“看海”模式,中央氣象臺7月22日18時繼續發布暴雨藍色預警:10省區將現大到暴雨,內蒙古吉林等地局地有大暴雨。
圖源IC photo
在北京,今天據北京市氣象部門介紹,22日早晨降雨最為明顯,最大雨強出現在東城故宮。
不出所料,今天“北京故宮的排水系統為何能抗住暴雨”再次登上熱搜,引發網友熱議。因故宮再現龍吐水景觀,引來不少遊客駐足觀看。在遊客拍攝的一些視頻中可以看到,故宮地面基本沒有積水。
為何這棟已經有600年多年歷史的“老房子”在歷經歲月洗禮之後,在無數次的暴雨衝刷中依然能安然無恙,並無積水之患?
面對強降雨天氣,古人是如何穩穩接招的呢?通過查閱相關資料發現,在古代很多地方早早地就建立了很多周密而高效的排水系統。
據悉,成書於戰國晚期的《管子》對都城選址原則早就提出了科學的建議,“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準繩。”
來,今天就和小編一起穿梭古今,一起來看看經過古代工匠巧手制作之下所誕生的精妙的排水系統。
故宮:靠“龍吐水”一次又一次安然避險
據史料記載,故宮內的水都通過無數明渠暗渠排到內金水河裏,完成又一次流動的循環。即便在數百年後的今天,這套排水系統仍在正常地運行使用。
那麼“龍吐水”到底是什麼原理呢?據悉,故宮超過90%的排水系統都是采用古代雨水系統。大小殿宇中,各類屋頂的設計都遵循屋脊高、坡度陡的特點,其目的正是為了迅速地排泄雨水。
圖源IC photo
屋頂上,凸起的筒瓦與凹陷的板瓦組成“排水通道”——瓦壟。從天而降的雨水,沿著一道道瓦壟有序流下,在屋檐的滴水處匯集,流至地面。
而在宮墻內側的殿檐積水,則順著排水口排出墻外。
福壽溝:解開贛州古城“千年不澇”的秘密
江西贛州古城素來被人們稱為“千年不澇”,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在當地,福壽溝防洪排澇系統一直被人們所津津樂道。至今,它仍在造福於贛州的百姓。
圖源IC photo
史料記載,在宋朝之前,贛州城也常年飽受水患。到了北宋熙寧年間,一個叫劉彜的官員在任知州時,規劃並建設了福壽溝。因排水溝的走向形似篆體的“福”“壽”二字故而得名。這套古人創設的地下排水系統,至今仍完好暢通。
福壽溝當時與城內三大池塘和幾十口小塘連為一體,有著調蓄、養魚、汙水處理利用的綜合功效,形成了一條生態環保循環鏈,現在它仍作為居民日常排放汙水的主要通道,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南京明城墻:墻體預留排水縫隙
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古都南京早已形成了完備的排水系統。每逢下雨,600多歲的南京城墻都是重點關註對象。暴雨傾瀉之時,南京城墻上便會顯現“龍吐水”的景觀。
圖源IC photo
城墻龍吐水是指城墻為山墻的情況下,山上大量的雨水流淌下來,必須要通過城墻自身建造設計中的排水系統及水流衝刷形成的排水縫隙向外“放水”,形成奇特的“龍吐水”現象。
在城磚縫隙不太大的前提下,“龍吐水”現象有助於排出內部積水,對於城墻本身也具有積極的保護作用。
從古至今,人類與天氣的博弈一刻都未曾停歇,古人以巧妙的設計和材料選用,以及在排水系統上一個又一個構思制作,護佑著人們不受積水之害,讓人禁不住感嘆一聲先人的智慧。
(綜合故宮博物院微信公眾號、中國水利、新華日報、中央氣象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