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松學《易經》:井卦第四十八
輕松學《易經》
《周易詮釋》:井卦第四十八
【周易經文】
井:改邑不改井,無喪無得,往來井井。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兇。
彖曰:巽乎水而上水,井。井養而不窮也;改邑不改井,乃以剛中也。汔至亦未繘井,未有功也;羸其瓶,是以兇也。
象曰: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勞民勸相。
初六:井泥不食;舊井無禽。
象曰:井泥不食,下也;舊井無禽,時舍也。
九二:井谷射鮒,甕敝漏。
象曰:井谷射鮒,無與也。
九三:井渫不食,為我心惻;可用汲,王明,並受其福。
象曰:井渫不食,行惻也;求王明,受福也。
六四:井甃,無咎。
象曰:井甃無咎,修井也。
九五:井洌,寒泉食。
象曰:寒泉之食,中正也。
上六:井收,勿幕;有孚,元吉。
象曰:元吉在上,大成也。
【解讀詮釋】
【48.1】
井:改邑不改井,無喪無得,往來井井。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兇。
【白話】
井卦:村邑可以遷移,水井不可以遷移。井水汲之不竭,註之不盈。居民來來往往都以井水為用。提水剛剛接近井口,不過繩索還沒有全部出離井口,盛水的陶罐因鉤連而傾覆,有兇險。
【解讀】
○井卦下巽上坎,水風井卦。傳本、秦簡《歸藏》皆作“井”,楚簡《周易》作“汬”[jǐng] 。
《序卦傳》:“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序卦傳》從義理角度解釋困卦之後為什麼是井卦,因為困卦之前是升卦,上升至顛必會困窮,所謂“高處不勝寒”之意,所以“困乎上者必反下”,困極則通,井有通達之義,故《雜卦傳》雲“井通而困相遇也。”相遇,抵觸不通之義。《系辭傳》“三陳九卦”中的第七卦困、第八卦井:“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困窮而通;井居其所而遷;……困以寡怨;井以辨義”。
○井卦卦辭分為兩句,前句“改邑不改井,無喪無得,往來井井”以上坎為主,坎為孚;後句“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兇”以下巽為主,巽為不果。
汔[qì],通“迄”,幾也,近也。
亦,商末周初金文作
或
,本義是腋窩,兩相須兼顧之意。不能光顧著瓶甕裏的水,忘記了收攏綆繩,故曰“亦”。
繘[jú],《說文》:“綆[gěng]也。”本義是汲水用的繩索。
羸[léi],通“累”,牽連之義。《釋文》:“蜀才作累,鄭讀曰虆。”帛書《易》作“纍”。
瓶,為古代汲水用的陶罐。
井卦下巽上坎,巽為木質井盤,又為繘綆(繩索);初至四互大坎為井水,上坎為汲水;三至五互離為瓶(離中虛),二至四互兌為毀折。巽為不果,離瓶下兌,巽繩上兌,故曰“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老子》曰:“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1973年~1974年和1985年,河北省槁[gǎo]城縣臺西村商代遺址,先後發現土井6座,井筒上粗下細,井底含水層都有木質井盤。井壁塗一層草拌泥,壁上有許多圓孔,孔內有朽木痕跡,當為掛泥木橛的遺痕。根據這種水井的形制構造,設想用繩索系陶罐汲水時,很容易出現因汲水索被井壁的木橛掛住而導致“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的後果。《周易》卦辭作於殷商末期,槁城商代遺址水井的形制構造可以為我們揭開井卦卦爻辭的疑難問題。
○井字篆體作“丼”,金文作丼與井。《說文》:“八家一丼,象構韓形。”段玉裁註:“韓,井上木闌[lán]也。”井字實為虞夏、商周時期水井底部木質井盤的象形。對於井字中間的一點,《說文》認為是汲水陶器“罋”(甕),後來的《集韻》與《玉篇》解作“小水”。井卦上坎瓶中汲水,小水也;井卦初至四互大坎為井水,大水也。
○王弼曰:“改邑不改井”,井以不變為德者也。“無喪無得”,德有常也。“往來井井”,不渝變也。“汔至亦未繘井”,已來至而未出井也。“羸其瓶,兇”,井道以已出為功也,幾至而覆,與未汲同也。
孔穎達曰:此卦明君子脩德養民,有常不變,終始無改,養物不窮,莫過乎井,故以修德之卦取譬名之“井”焉。
○黃壽祺曰:卦辭一方面贊揚水井定居不移、不盈不竭、反復施用的特性,描繪出守恒不渝、大公無私的“君子”形象;另一方面告誡汲水者,當水將出井口時,若傾覆水瓶將有兇險,這又生動地暗示修德惠人者要善始善終,不可功敗垂成。
【48.2】
彖曰:巽乎水而上水,井。井養而不窮也;改邑不改井,乃以剛中也。汔至亦未繘井,未有功也;羸其瓶,是以兇也。
【白話】
彖傳說:以木質井盤布置於底部含水層中(防護井壁和澄清水質),然後才可以往上提水,這就是水井。井水給養於人無窮;村邑可以遷移,水井不可以遷移,因為九五剛爻守中。提水剛剛接近井口,不過繩索還沒有全部出離井口,不能說汲水已成功;盛水的陶罐因鉤連而傾覆,所以說有兇險。
【解讀】
○巽乎水而上水,井:
釋卦名。此言水井構造,巽為木、為絜(潔),虞夏時期的水井以木質井盤安置於底部含水層中,以防護井壁和澄清水質。詳見下文解讀。
○井養而不窮也;改邑不改井,乃以剛中也:
“井養而不窮也”是卦辭“改邑不改井,無喪無得,往來井井”三句之總義。“改邑不改井”,井體之不窮也;“無喪無得”,井德(水量)之不窮也;“往來井井”,井用之不窮也。
“改邑不改井,乃以剛中也”亦是統領三句而言,九五以剛居中,故井以常德而不變也。
《系辭傳》“井居其所而遷”,居其所是常德不變之義,不改井與無喪無得也;遷是常德應變之義,改邑與往來。
○汔至亦未繘井,未有功也;羸其瓶,是以兇也。
《正義》曰:水未及用,則井功未成,其猶人德未被物,亦是功德未就也。汲水未出而覆,喻脩德未成而止,所以致兇也。
鄭汝諧曰:
澤無水為困,此命也;澤雖無水,而井則有水焉,此性也。君子知澤或涸而井則不涸,是以致命而盡性。盡性者不可一日而不用其力也,譬之井雖有水,若汔至而未繘井乃羸其瓶,則井非我有矣。
○晁說之曰:或謂《彖》主三陽言。五“寒泉食”,是陽剛居中,邑可改而井不可改也。三“井渫不食”,是“未有功”也。二“甕敝漏”,是“羸其瓶”而“兇”者也。
李守力按:
井水,法性也;井身,法相也;繘繩,法緣也;瓶甕,法門也。井水、井身,自養之器也;繘繩、瓶甕,養他之器也。四器具足,自利利他也。
○【《彖傳》“巽乎水而上水,井”和《大象傳》“木上有水,井”的本義】
井卦卦辭、《彖傳》、《大象傳》存在不少疑難問題,如“巽乎水而上水,井”、“木上有水,井”,自古迄今存在著不同的解讀:
1.先儒對井卦《大象傳》“木上有水,井”的解說:
程頤曰:木承水而上之,乃器汲水而出井之象。
楊繪曰:水性潤下,能上潤於物者,井之用也。
朱熹曰:草木之生,津潤皆上行,直至樹末,有“木上有水”之意。
來知德曰:“木上有水”者,水承木而上也。
馬其昶曰:“木上有水”即桔橰[jié gāo]之象,井之用也。
高亨說:以木瓶入井汲水。
2.先儒對井卦《彖傳》“巽乎水而上水,井”的解說:
鄭玄曰:坎,水也。巽,木,桔橰也。互體離兌,離外堅中虛,瓶也,兌為暗澤,泉口也。言桔橰引瓶,下入泉口,汲水而出,井之象也。
荀爽曰:木入水出,《井》之象也。
孔穎達《正義》曰:此就二體釋“井”之名義。此卦坎為水在上,巽為木在下,又巽為入,以木入於水而又上水,井之象也。
來知德曰:凡井中汲水,井上用一轆轤,以井索加於其上,用桶下汲,方能取上。是以桶入乎其水方能上也。故曰“巽乎水而上水”。
馬其昶曰:雨雪消化之水,滲入土石,積聚而成泉源,由地開孔以通泉謂之井。故曰:“巽乎水而上水,井”。
高亨說:以木瓶投入水中,汲水上升,是以卦名曰“井”。
對以上諸家解讀的剖析,詳見《周易密鑰 第6-8節 井卦本義還原——兼論《大象傳》與《連山易》的關系》一文。
3.由於虞夏、殷商、西周時期水井的形制構造早已失傳,遂使先儒對井卦《彖傳》、《大象傳》的解釋不得本義。欲還原井卦卦爻辭和《大象傳》的本義,必須了解《周易》成書時代水井的形制結構。
《井卦本義還原》一文用文獻和考古兩重證據法論證了井卦《大象傳》與虞夏水井構造吻合,《大象傳》與《連山易》有密切關系。商代水井的構造更符合《彖傳》“巽乎水而上水”,這時的造井測量技術比夏代有了較大的提高。那麼《周易》成書的西周初期水井的構造有何變化呢?井卦六四爻辭說:
六四:井甃,無咎。
象曰:井甃無咎,修井也。
爻辭為西周初年周公所作,可見西周初期已經開始使用陶瓦護砌井壁(甃)以代替木質井盤,這就是陶圈井。由於戰國以後木質井盤構造的水井消失,學人就不知道《井·大象》“木上有水,井”的本義了。
《井·大象》與虞夏“伯益作井”文獻相印證,虞夏陶寺水井構造完全吻合《井·大象》,《井·彖》與殷商水井構造吻合,井卦六四爻辭證明周初發明瓦井,《周易》可謂是跨越夏商周三代的科技史文獻。
【48.3】
象曰: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勞民勸相。
【白話】
象傳說:木上有水,是井卦的象;君子由此領悟當努力為民操勞,勸民互助。
【解讀】
○“木上有水,井”解說見於《彖傳》。
○君子以勞民勸相:
井卦上坎為勞,下巽為申命,故曰“君子以勞民勸相”。朱子曰:“勞民者,以君養民;勸相者,使民相養,皆取井養之義。”
【井田制與洛書】
有關水井的發明歷史,古文獻中有“黃帝穿井”與“伯益作井”二說,二者並不相違。《周書》“黃帝穿井”,《世本》“黃帝見百物,始穿井”,《世本·作篇》《呂氏春秋·勿躬》《淮南子·本經訓》“伯益作井”。“黃帝穿井”主要是指比較原始的水井,故曰“穿井”,而伯益是水利專家,“伯益作井”是說水井修造工藝的成熟,考古也證實了這一點。
黃帝造井重在創立“井田制”的理想制度,井田制是君子“勞民勸相”的具體措施。杜佑《通典·食貨典·鄉黨》雲:
昔黃帝始經土設井以塞諍端,立步制畝以防不足,使八家為井,井開四道而分八宅,鑿井於中。一則不泄地氣,二則無費一家,三則同風俗,四則齊巧拙,五則通財貨,六則存亡更守,七則出入相司,八則嫁娶相媒,九則無有相貸,十則疾病相救。是以情性可得而親,生產可得而均;均則欺淩之路塞,親則鬥訟之心弭。既牧之於邑,故井一為鄰,鄰三為朋,朋三為裏,裏五為邑,邑十為都,都十為師,師十為州。夫始分之於井則地著,計之於州則數詳。迄乎夏殷,不易其制。
上述井田制有十大德用,正是“勸相”之意。“迄乎夏殷,不易其制”即卦辭“改邑不改井”。《周禮·地官·小司徒 》雲“乃經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為井,四井為邑”,村邑的規劃是以井為定則,故曰“改邑不改井”。
井田制將農業規劃、城鎮規劃和社會治理完美地統一在一起,締造了孔子所說的三代時期小康社會的主體制度,深深地影響了中國城鎮、建築的名物制度,城鎮名稱有:市井、井邑、井國、井曹、浩特(蒙語:井);聚落名稱有:鄉井、桑井、井廬、井墟,井閭,井裏;街道名稱有:井巷、井裏、胡同(源自元代蒙語:井);宅院名稱有:井屋、井廬、井庭、井院、天井;裝修名稱有:井闌、井床、井眉、綺井、藻井、龍井;等等。“井井有條”一詞,源自井田制規劃的條理;“背井離鄉”一詞,源自井田制規劃村邑以井為中心,井便有了家的概念。
井田制完全符合洛書九宮八卦格式,這不是偶然的,伏羲畫八卦奠定了華夏文化的根基,5500年前的淩家灘含山玉版已有九宮八卦格式,這比黃帝早了700年,黃帝創立井田制是繼承了華夏文化的道統。
《尚書》曰:“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彜倫攸敘。”《尚書·洪範》孔傳:“天與禹,洛出書,神龜負文而出,列於背,有數至於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類。”
洪範即根本大法,“疇”本義為耕地(耕、畊,從井,“田”古文為井字格,此皆是井田制在古文字上的遺存),九疇原義為九宮格井田制,後來把九疇引申為國家的綜合社會制度。
《說文》曰:“刑,從刀丼。《易》曰:‘丼者,法也。’”
段玉裁註:“此引《易》說從井之意,‘井者,法也’蓋出《易》說,司馬彪《五行誌》引《易》說同。”
李守力按:“井者,法也”,出自揚雄《太玄》,《太玄》“法”首(首相當於卦)準《易》之井卦,上古井田制為根本大法。《說文》引《易》曰“井者,法也”,或亦出於古佚《易傳》。
刑字古文從井,此“井”旁當是指類似木質井盤的桎梏刑具,黃帝時已有桎梏,《山海經·大荒南經》:“有木生山上,名曰楓木。楓木,蚩尤所棄其桎梏,是謂楓木。”郭璞註:“蚩尤為黃帝所得,械而殺之,已摘棄其械,化而為樹也。”
《莊子·天運》:“九洛之事,治成德備。” 陸德明《釋文》曰:“其即謂禹所受之《洛書》九類乎!” 王先謙《集解》引楊慎雲:“九洛,《九疇洛書》。”
《漢書·五行誌上》:“劉歆以為虙[fú]羲氏繼天而王,受《河圖》,則而畫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賜《洛書》,法而陳之,《洪範》是也。”
從伏羲開始,洛書九宮八卦文化一直影響著華夏文明的方方面面:井田制推行兩千多年,“茫茫禹跡,畫為九州”的疆域劃分,明堂九宮制度,四合院中間空地稱為“天井”正是井田制文化之遺存,《內經》有九宮八風、九針之法,數以九為至尊,劉徽《九章算術註》說:“周公制禮而有九數。九數之流,九章是也。”《周易》的陽爻稱為九,術數學中的奇門、太乙以及堪輿玄空之學皆是以洛書九宮為象數模式。
【48.4】
初六:井泥不食;舊井無禽。
象曰:井泥不食,下也;舊井無禽,時舍也。
【白話】
初六:井底有淤泥,不能食用;舊井年久失修,連鳥獸都不來。
象傳說:井底有淤泥,不能食用,因為初六柔爻位卑居下;舊井年久失修,連鳥獸都不來,說明初六已不合時用而遭舍棄。
【解讀】
○井泥不食;舊井無禽:
井卦以三陽為井水,以三陰為井身。初六位卑居下,《象》曰“下也”,故為井底淤泥,體巽反兌,兌為食,故曰“井泥不食”。
巽為時,變乾為久,故曰“舊井”。不合時宜謂之“舊”,故象曰“時舍也”。“禽”以應爻取象,六四陰爻為虛,故曰“無禽”。(詳見《周易密鑰》:論《周易》中田獵的取象)禽者,賢人之謂也。
井者,性也,養命之本也。初六陰柔在下,本性迷失,迷失則不能自養其命,更不能養他之命。井泥不食,言爻之本位,不能自養也;舊井無禽,言爻之應與,不能養他也。
【48.5】
九二:井谷射鮒,甕敝漏。
象曰:井谷射鮒,無與也。
【白話】
九二:井谷之水枉作射小魚之用,汲水陶罐破漏。
象傳說:井谷之水枉作射小魚之用,因為九二上無應與。
【解讀】
○井谷射鮒[fù],甕[wèng]敝漏:
谷者,井中之泉。九二雖陽剛居中,然不當位,上無應與,象征井水(三陽為井水)未能濟用於上。下比初六,巽魚之初,故為鮒,小魚也。初至四互坎為弓輪,故曰射。古有射魚之法,《淮南·時則》曰:“命漁師始漁,天子親往射魚。”
九二與九三敵比,與九五敵應,三至五互離為甕,以巽繩拴甕,互兌為毀折,故曰“甕敝漏”。與卦辭“羸其瓶”相呼應。
九二剛中,位於下卦,性光乍見,如井谷中之泉,唯堪小養,不能自立,何況立人乎?
【48.6】
九三:井渫不食,為我心惻;可用汲,王明,並受其福。
象曰:井渫不食,行惻也;求王明,受福也。
【白話】
九三:水井淘洗幹凈了沒有人食用,這使我感到悲傷;井水完全可以汲用了,如果君王英明(汲用此井水),大家都會受到福澤。
象傳說:(慨嘆)水井淘洗幹凈了沒有人食用,是發惻隱之心;祈求君王英明,是為了大家都受到福澤。
【解讀】
○井渫不食,為我心惻:
渫[xiè],除去汙濁。九三陽爻為井水,處巽之終,巽在井為木質井盤,巽為絜齊,井水已清,故曰“井渫”。然處下卦,未為時用,故曰“不食”。兌為食,巽反兌,不食之象。
我,九三也。九三變坎,初至四互坎為加憂,心惻也。九三見性悟道,以剛居剛,利他之心迫切。象曰“行惻也”,行,動也,九三之自性如此。
○可用汲,王明,並受其福:
不下註而應上,故曰“可用汲”。五為王,三至五互離為明,故曰“王明”。道之利眾,乃君王之職能,九三不與九五應與,故曰“求王明”,從而使得大眾“並受其福”。王引之曰:“並,普也。”
○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
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疏屈原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易》曰:“井泄不食,為我心惻,可以汲。王明,並受其福。”王之不明,豈足福哉!
大意:
楚懷王不知道誰是忠臣,內被鄭袖迷惑,外受張儀欺騙,疏遠屈原而相信上官大夫和令尹子蘭。打了敗仗,割讓土地,丟掉了六個郡,自己被囚禁死在秦國,成為天下人的笑柄,這是不知人造成的禍患。《易經》說:“井泄(渫)不食,為我心惻;可以(用)汲,王明,並受其福。”君王不英明,怎麼能受到福澤呢?
《集解》註“泄”,向秀曰:“泄者,浚治去泥濁也。”《索隱》:向秀,字子期,晉人,註《易》。
《集解》註“為我心惻”,張璠曰:“可為惻然,傷道未行也。”《索隱》:張璠亦晉人,註《易》也。
《索隱》註“可以汲”,按:《京房易章句》言“我道可汲而用也”。
《集解》註“王明,並受其福”,《易·象》曰:“求王明,受福也。”《索隱》按:《京房章句》曰“上有明王,汲我道而用之,天下並受其福,故曰‘王明並受其福’也。”
○【釋“行惻”】
行,動也。惻,《說文》:“痛也。”痛惜、悲傷之意。
行惻,發惻隱之心也。然先儒多有歧說:
1.行人:
蘇東坡:凡為我惻者,皆行道之人爾,故曰“行惻”。“行惻”者,明人之惻我,而非我之自惻也。
朱熹曰:“行惻者,行道之人,皆以為惻也。”
蔡清曰:“我指旁人,所謂行惻也,非謂九三自惻也。”
來知德、陳夢雷、劉沅、宋書升、沈竹礽、金景芳、呂紹綱、徐誌銳、余敦康皆沿襲蘇軾、朱熹的觀點。
2.行為:
《正義》:“行感於誠,故曰惻也”。
高亨:行惻,其行可悲也。
劉蕙孫:行惻,謂其行可惻。
黃壽祺、張善文:九三的行為未被理解真令人淒惻。
3.言、語:
屈萬裏:《爾雅·釋詁》:“行,言也。”註:今江東通謂語為行。
劉大鈞、林忠軍:行惻,《爾雅·釋詁》:“行,言也。”此指言惻。惻,憂傷。
李守力按:
“行惻”與“受福”對仗,惻與福相對,惻為悲傷,福為福澤;行與受相對,受為接受,動詞,故“行”也當為動詞。行惻為自發愛心,受福為奉獻愛心。
【48.7】
六四:井甃,無咎。
象曰:井甃無咎,修井也。
【白話】
六四:井壁砌築陶瓦,沒有咎害。
象傳說:井壁砌築陶瓦,沒有咎害,是說修理井壁。
【解讀】
○甃[zhòu],《釋文》:“馬雲:為瓦裹下達上也。《子夏傳》雲:修治也。幹雲:以甎(磚)壘井曰甃。”
○井卦以三陽為井水,以三陰為井身。六四為井卦中間陰爻,故象征井壁。互體離中,離得坤中,坤土遇離火而得陶瓦,故曰甃。
九三見性悟道,以剛居剛,救世心切,而法緣不足,卦辭所言“汔至亦未繘井,未有功也”,故“行惻”以“求王明”。求九五之明,賴六四與上六也。六四修井,木橛井壁,換以滑順之甃,消除“羸其瓶”之患也,故曰“無咎”。象征君子悟後起修,以柔居柔,謙卑隨順,廣結善緣,以期見聞於九五也。
【48.8】
九五:井洌,寒泉食。
象曰:寒泉之食,中正也。
【白話】
九五:井水清澈,泉水涼爽可口。
象傳說:泉水涼爽可口,因為九五既中且正。
【解讀】
○洌,絜也。九五坎中一陽,得水之正體,故曰“寒泉”。“寒泉”者,清而冷者,水之本性,遇物然後濁而溫,故言寒泉以表絜也。處於上卦,汲水已成,故曰“食”。
九三正而不中,見性而自覺自利,至九五中正,始能自覺覺他、自利利他。九五者,道之成如熟酥,解眾生之饑渴;道之用如寒泉,滅眾生之煩惱。
【48.9】
上六:井收,勿幕;有孚,元吉。
象曰:元吉在上,大成也。
【白話】
上六:轆轤井繩安裝完畢,不用覆蓋井口;有誠信,最為吉祥。
象傳說:最為吉祥在上位,大有成就。
【解讀】
○虞翻曰:“幕,蓋也。收,謂以轆轤收繘也。”井卦陰爻為井身,上六在上,故為井口,坎為弓輪,變巽為繩,轆轤收繘,故曰“收”。九五性德具足,上六至此法緣具足。
勿幕,謂不擅其有,不私其利,“往來井井”之謂也。
上六體坎,應三比五,孚信普廣,“井養而不窮也”。醍醐入腹,止於至善,覺行圓滿,故象曰“元吉在上,大成也”。
【井卦總結】
以木質井盤安置於底部含水層中,以防護井壁和澄清水質,然後才可以往上提水,這就是夏商周三代時期的水井構造。井卦卦辭分為兩句,前句“改邑不改井,無喪無得,往來井井”以上坎為主,坎為孚;後句“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兇”以下巽為主,巽為不果。
井卦六爻以三陽為井水、三陰為井身。初六為井底,此井剛鑿出,尚未安置木質井盤,故“井泥不食”。九二、九三為井水,井字木盤襯砌,水已澄清,九二下比初六,其向下行,故“射鮒,甕敝漏”,九三仍處下卦而不能汲用於上,故“行惻”而“求王明”。六四為井壁,上比君王,修德如以瓦砌築井壁,“井甃”可證西周時期已有陶瓦井。九五井水合中正之德,故“井洌,寒泉食”。上六至於井口,水井功成,“井收,勿幕”,邑人可受福澤矣。
澤無水為困,此命也;澤雖無水,而井則有水焉,此性也。井,在先王是井田,在佛法是法性,在儒道是天性。
九五卦主以剛居中,“改邑不改井”,井體之不窮也;“無喪無得”,井德(水量)之不窮也;“往來井井”,井用之不窮也。盡性者不可一日而不用其力也,譬之井雖有水,如九三“汔至亦未繘井”乃“羸其瓶”,則井非我有矣。
井水,法性也;井身,法相也;繘繩,法緣也;瓶甕,法門也。井水、井身,自養之器也;繘繩、瓶甕,養他之器也。四器具足,自利利他也。
初六陰柔在下,本性迷失,迷失則不能自養其命,更不能養他之命。“井泥不食”,言爻之本位,不能自養也;“舊井無禽”,言爻之應與,不能養他也。
九二剛中,位於下卦,性光乍見,如井谷中之泉,唯堪“井谷射鮒”,不能自立,“甕敝漏”,何以立人乎?
九三見性悟道,以剛居剛,利他之心迫切,故曰“井渫不食,為我心惻”;不下註而應上,故曰“可用汲”。道之利眾,乃君王之職能,九三不與九五應與,故曰“求王明,並受其福”。
六四修井,木橛井壁,換以滑順之甃,消除“羸其瓶”之患也,故曰“無咎”。象征君子悟後起修,謙卑隨順,廣結善緣也。
九五中正,故能自覺覺他、自利利他。九五者,道之成如熟酥,解眾生之饑渴;道之用如寒泉,滅眾生之煩惱。
上六“井收”,則法緣具足;“勿幕”,則不擅其有,不私其利,“往來井井”之謂也。應三比五,孚信普廣,“井養而不窮也”。覺行圓滿,故象曰“元吉在上,大成也”。
蕅益大師曰:初六,理即佛也;九二,名字即佛,薄有聞熏,未成法器;九三觀行即佛;六四相似即佛;九五分證即佛,自利利他;上六究竟即佛,功德滿足,盡未來際恒潤眾生。
(本文引自李守力著《周易詮釋》,最新修訂日期為2020年03月01日,為文化傳統平臺原創發布,本鏈接可用於個人學習分享,機構轉載請聯系本平臺獲取授權。)
相 關 鏈 接
經學專著《周易詮釋》《周易密鑰》簡介
群賢畢至,共襄盛舉:《周易詮釋》《周易密鑰》發布
讓所有人都輕松讀懂《易經》
解易入門1:學易經就像騎三輪車,從小都會
解易入門2:八卦取象
文化傳統己亥年《易經》課程公告
卦爻演繹共讀在京啟動:西木《易經》讀書會
戊戌年首期《周易》研修遊學班圖文回顧
己亥年天水演易遊學圖文回顧
第三輪64卦演易小結
《周易詮釋》《周易密鑰》的最新修訂及傳習情況
喜歡上青州,記辛醜年首期《周易》研修遊學
壬寅虎年文化傳統第四輪演易共讀安排及報名
修己·仁愛·自覺·利他
解悟經典 修身治學 內化於心 外化於行
道德經 | 易經 | 論語 | 管子四篇 | 養生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