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聲音去泉州 | 看“最世界”的文化、“最中國”的風俗
這裏有“最世界”的文化,是多元文化寶庫,是東亞文化之都,是旅行家馬可波羅眼中的“東方第一大港”。這裏有“最中國”的風俗,是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唯一涵蓋所有城市區域的世界遺產地。這裏是福建泉州。
泉州究竟有什麼魅力?又有哪些寶藏值得我們去發現呢?今天(7月30日)23時,《跟著聲音去遠方》邀請您與中國之聲主持人楊昶、泉州廣播電視臺主持人張馨一起相約泉州,探尋這座濱海古城的不同魅力。
最世界的文化:宋元中國與世界的對話窗口
坐落於中國東南沿海的泉州,曾是10世紀至14世紀世界海洋貿易網絡中高度繁榮的商貿中心之一。作為宋元中國與世界的對話窗口,它展現了中國完備的海洋貿易制度體系、發達的經濟水平以及多元包容的文化態度。
一年前,2021年7月25日,第四十四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通過,將“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 ”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樣以城市命名的世界遺產並不多見,而泉州是唯一涵蓋所有城市區域的世界遺產地。
向海而生,海納百川
“向海而生海為田,向海而立船做馬”。這座濱海之城,與海有著難舍難分的情誼與寄托。發源於山區的晉江與洛陽江,就像兩條絲帶,將泉州環繞其中,最終流入大海。著名的洛陽橋就在洛陽江的入海口,橫亙江海。
作為中國的四大古橋之一,洛陽橋素有“海內第一橋”的美譽,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跨海梁式石橋。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稱它為“中國古代橋梁的狀元”。
“水闊五裏,深不可址”。應對海灣的狂潮急水,泉州人在興建洛陽橋時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將天塹化為通途。洛陽橋的建設也代表著當時中國最先進的造橋技術。
洛陽橋晨曲 楊福安攝
與洛陽橋類似的遺產點,還有“天下無橋長此橋”的安平橋,“海國之衝衢,江城之險要”的順濟橋……數以百計的跨海、跨江大橋,星羅棋布的碼頭、航標塔,四通八達的道路網,共同構建出多維便捷的運輸網絡,聯通內地與沿海的貿易,使得宋元泉州這個世界級的海洋商貿中心得以持續繁榮。
今天的泉州,進一步升級“環灣面海”的格局,環灣快速交通體系持續提升。而一座座千年古橋依然橫於碧波,訴說著古城泉州的千年歷史文脈。
順濟橋遺址 陳起拓攝
千年古窯,生生不息
作為“東方第一大港”,泉州不只是普通的商品集散地,更擁有產運銷一體的強大機能。10世紀至14世紀,陶瓷窯場遍布泉州城內外。如今已發現的外銷陶瓷窯址有150多處,分布之廣泛居中國第一。
歷史上著名的德化窯以白瓷享譽世界。作為中國三大古瓷都之一,德化被聯合國授予全球唯一一個“世界陶瓷之都”的稱號。德化白瓷白如雪、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被稱為“中國白”,在國際上有“東方藝術”的聲譽。
德化窯址 邱聯鋒攝
宋元時期,以德化窯、磁竈窯為代表的瓷器窯址,批量生產帶有“泉州制造”標簽的外銷瓷,遠銷世界各地。
鬥轉星移,今天的德化依然是中國重要的外貿瓷生產基地,是全國最大的陶瓷工藝品生產和出口基地。全國半數以上的茶具都是從德化生產,千家萬戶都可以在自己的桌上感受德化瓷的精美。
漲海聲中萬國商,文化互鑒共繁榮
千年前的宋元時期,來自波斯、印度、錫蘭乃至非洲一些國家的人們雲集於泉州,呈現“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景象。
海洋貿易的繁盛,使得外來宗教與本土信仰在泉州交流互鑒、對話融合。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印度教、摩尼教等,都可以在這裏找尋到歷史痕跡。
邦克,也稱宣禮,是呼喚穆斯林到清真寺叩拜真主。說到清真寺,就一定要介紹位於泉州塗門街的清凈寺,這是中國最古老的伊斯蘭清真寺。
在塗門街這條繁華的商業街上,除了清凈寺,還有關帝廟、文廟、基督教堂、佛寺、道觀等。短短幾百米的街區,猶如一個宗教建築博物館。不同海域、不同國度、不同宗教、不同族群,它們穿越時空阻隔,多元共存、和諧共處一城,在這裏共同書寫著一個又一個鮮活的中國故事。
最中國的風俗:半城煙火半城仙
南音,發源於福建泉州,用閩南語演唱,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樂種之一,有“中國音樂歷史的活化石”之稱。
不僅僅是南音,在泉州,還有許多世界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梨園戲、北管、高甲戲、提線木偶等,都得到了很好的保護與傳承,讓市民樂享文化大餐,讓非遺融入老百姓的生活。
泉州有著“最世界”的文化,同樣也是一座“最中國”的城市。騎樓、紅磚古厝、煙火氣濃郁的菜市場,300多條小巷,古跡遺址市舶司、德濟門和天後宮都隱於老居民樓之間。既不隱於山野,也不遠離人群,而是在鬧市之中沿街而立,與煙火氣相伴,可謂是“半城煙火半城仙”。
泉州:半城煙火半城仙
今天(7月30日)23時,《跟著聲音去遠方》來到福建泉州,中國之聲主持人楊昶、泉州廣播電視臺主持人張馨,與您一起打卡寶藏城市泉州,看“最世界”的文化與“最中國”的風俗。
監制 | 郭靜
主持 | 楊昶 張馨
記者 | 鄒莉 陳庚 萬存靈 林露
編輯 | 陳敬瑜 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