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的小年,比北方晚一天 臘月二十四才是我們的小年
今天農歷臘月二十三,看電視,刷手機,都會看到興高采烈地在說:“今天是小年……”這又是以北方文化為中心的說法,其實,在南方的很多地區,臘月二十四才過小年。
據說小年是竈王爺上天向玉帝打小報告的日子,各家各戶都要祭竈,用竈糖封住竈王爺的嘴,竈君吃了人的嘴軟,果然就去“上天言好事”。
福州人家家戶戶的廚房都有竈王爺的位置。過年還專門有“年糖年餅”,花生糖,芝麻糖,各種小甜點每樣一點,裝在一個喜氣洋洋的袋子裏。物資匱乏的時代,這麼豐富的“年糖年餅”一定是孩子們的最愛。對老一代的人來說,年糖年餅的糍味,是童年最美好的記憶之一。可現在,它包裝顯得土裏土氣,內容也並不算可口,因為現在精美好吃的零食實在太多了。但每年春節將至時,大小商店“年糖年餅”的生意還是很火爆,可見福州人是很尊重傳統的。
其實,小年到底是哪一天,小年的含義是什麼,各地的說法也並不統一,別的地方我不知道,據我所知,在我小時候生活過的江西南昌縣的一個村裏,每一個姓氏,過小年的日子都不一樣。到了農歷年底,每天都有人家過小年。而且,那裏過小年也不是為了祭竈,而是為了慶賀親人歸來。
據說,很久很久以前,這個村的青壯年男人們都被征去修長城了,年關將近時,他們放假回家過年,那可能是最早的“民工返鄉潮”,但沒有火車汽車之類的“春運”交通工具,他們是靠著雙腳走回家的。誰家修長城的男人回到了家,誰家就歡歡喜喜慶團圓。所以,那個村子,是以他們修築長城的祖先,回到家鄉的日子為小年的。每一個家族的祖先,到家的日子都不一樣,所以,張王趙李,每一家過小年的時間都不同。這個村子過小年的傳說,令我覺得溫暖中有些許的淒涼。因為我不知道是否有哪一家的男人,像孟姜女的丈夫一樣,埋骨長城之下。如果有,在“家家戶戶掛紅燈”的時候,親人未能回鄉的人家,該如何過這個年呢?好在,那個村裏家家戶戶都有自己的小年,可見,當年他們的祖先,都安全地回到了家鄉。
服徭役,“修長城”是一去不復返了,但是,人們背井離鄉謀生存,謀發展卻是常態,一到年關,離鄉的人們回家團圓,造成了蔚為大觀的“春運”“民工潮”,不知道很久很久以後,我們會不會產生一個新節日來緩解春運的壓力:那就是,我們像那個小村的村民一樣,把親人回到故鄉合家團圓的日子,當作家庭的節日。而不是只把公共的節日,當成家庭團圓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