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道國學:八卦方位圖探秘
聞道國學風欲起 易學起落幾多秋 中華沈浮五千年 世人皆醒事自休
《易》最原始、最基本的是符號,即陰陽八卦和由此演譯出來的六十四卦,這是《易》之靈魂,沒有這套符號系統就沒有《易》!
其實,每個卦本身就是一個圖象,或者說是一幅畫,是沒有文字和語言的象。後人為了解釋這套符號體系,又畫了許多圖,用啞語對啞語。最早的易圖只有九張,這就是北宋·朱熹在《周易本義》中傳出的《河圖》、《洛書》、《伏羲八卦次序》、《伏羲八卦方位》、《伏羲六十四卦次序》、《伏羲六十四卦方位》、《文王八卦次序》、《文王八卦方位》,和後來又傳出的《太極圖》。可後來畫圖成風,據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研究所專家收集,易圖已達四千多種,可謂世界學術史之最!這就將本來就很復雜的易學,搞得更加混亂了。
在上篇中,我們已經介紹了這九張圖中的《伏羲八卦次序》和《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在這一篇中,我們將介紹八卦方位圖。八卦方位圖有“先天”和“後天”之分。先天又稱《伏羲八卦方位》,後天又稱《文王八卦方位》。
八卦方位圖探秘
先天(伏羲)八卦方位圖
下圖是《先天八卦方位圖》:
此圖又稱《伏羲八卦方位圖》。有人說,是伏羲畫八卦的依據,這有些本末倒置;應該說,此圖是對伏羲八卦方位的解釋,其說源於《易傳·說卦傳》: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則順,知來則逆,是故《易》逆數也。邵雍在《觀物外篇》解釋說:“天地定位一節,明伏羲八卦也。八卦相錯也明交相錯,而成六十四卦也。數往則順,若順天而行,是左旋也,皆已生之卦也。知來則逆,若逆天而行,是右行也,皆來生之卦也,故曰知來也。夫易之數,由逆而成矣。此一節直解圖意,若逆知四時之謂也。”這些說的都是什麼意思呢? “天地定位”,是先定天地的位置。幹上坤下,幹南坤北,“天尊地卑,幹坤定矣。”“山澤通氣”,山為艮,澤是兌,艮、兌相對,山高澤低,山霧繚繞,澤氣上蒸,往來相通。“雷風相薄”,震為雷,巽為風,雷借風威,風傳雷聲,互增其勢。“水火不相射”,坎為水,離為火,水火本不相容,但它們各居一方,在對立的同時也有統一的一面,不加害於對方。這就把八卦的位置都標識出來了:幹南坤北,離東坎西,兌東南,震東北,巽西南,艮西北。易界普遍認為,先天八卦體現了宇宙萬物陰陽矛盾的對立統一,推摩交易規律,顯示事物發展螺旋變化周期。
幹一、兌二、離三、震四,皆為陽卦,自震四至幹一,表示陽氣上升過程,仿天道左行,故說是順行。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為陰卦,自巽五至坤八為逆行,表示陰氣上升過程,仿地道右行,即逆天而行。從整個圖來看,從坎北順時針旋,恰是冬—春—夏—秋四季順時針的有序變化,“數往則順”。“數(shǔ)”是計算、測算之義,即予測末來的事則順時針行。“知來則逆”,要推算過來的事則逆時針行。“《易》逆數”,“逆數”是由逆來而往前數,以過去推算末來。其實,《先天八卦方位圖》就是一個日月運行和四季變化的圖。《離》在東,猶日東升,中一陰象征地,日在地上和地下各一半。至《兌》陽光全部升上地面,只有一陰在上。至《幹》三爻皆陽,猶日在中天。至《巽》一陰始於下,陽光西斜。至《坎》一陽在中,陰居上下,猶日落於西邊,一半地上,一半地下。至《艮》日已全落於地下。至《坤》三爻皆陰,已是子夜。這一天的日象都標識出來了,周而復始,又開始了新的一天。此圖也是一個月亮運行規律圖。《離》為上弦月,至《幹》為滿月,至《坎》為下弦月,至《坤》為虛月。這又是一個一年四季的規律圖。如若將每個卦分成三節,八卦可為二十四節,均勻地分布著二十四節氣。《離》為春分,《幹》為立夏,《坎》為秋分,《坤》為冬至。此圖是《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即方圓圖的依據,詳見後篇的解釋。
後天(文王)八卦方位圖
後天八卦方位圖又稱文王八卦方方位圖(見下圖)。
《周易·易傳·說卦傳》說:
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幹,勞乎坎,成言於艮。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齊乎巽,巽,東南也;齊也者,言萬物之潔齊也。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蓋取諸此也。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焉,故曰致役乎坤。兌,正秋也,萬物之所說也,故曰說言乎兌。戰乎幹,幹,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物之所歸也,故曰勞乎坎。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後天八卦圖就是根據這段論述而來的。北宋·邵雍在《觀物外篇》中說:“起震終艮一節,明文王八卦也……文王之作《易》也,其得天地之用乎?故幹坤變為泰,坎離交而為濟既。幹生於子,坤生於午,離終於申,坎終於寅,以應天之時也。置幹於西北,退坤於西南,長子用事,而長女帶母,坎離得位而兌艮為隅,以應地之方也。”易界普遍認為,伏羲八卦為易之體,文王八卦為易之用。後天八卦體現了四時推移、八節變化、萬物生長的的流行周期以及陰陽互存互根、五行母子相生的規律。“帝”,古人心目中的大自然的主宰,是大自然生機的元氣。《震》在東,是日月生起的地方,一陽始生於下,時令為春分,萬物由此而生。《巽》二陽在上居東南,時令為立夏,萬物皆竟相生長。《離》者,明也,居南,時令為夏至,陽光普照,萬物生長旺盛,紛紛展現其形體,相互媲美。《坤》者,地也,萬物之母,居西南,值立秋,萬物開始成熟,但乃努力生長,使其更加飽滿。《兌》者,悅也,居西值秋分,萬物已經成熟,呈現出一派歡樂景象。《幹》三陽居於西北,時令為立冬,暑盡寒來,是萬物相交季節,陰陽交而孕育萬物。《坎》為水,居北方為冬至,物經四時,至此歸藏休息,以待來春。《艮》為止,時令是立春,含“前功已成,後功復萌”之義,物完成了一年的生長周期,又將重新復發。圖又體現了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坎水克離火,幹金克巽木,兌金克震木,坤艮土為同類。幹、兌金生坎水,坎水生震、巽木,震、巽木生離火,離火生坤、艮土。《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陰和陽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它們“互存互根”,相生相克、相感相摩而萬物生焉。“雷以動之,風以散之,雨以潤之,日以恒之,艮以止之,兌以說之,幹以君之,坤以藏之”,萬物就這樣有序地生長。
此圖還體現了“幹坤父母”的思想。北宋·朱熹在《周易本義》中載有《文王八卦次序》(見下圖)。
“天地絪緼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系辭下》)。天有陰陽之別,人有男女之分。天地陰陽二氣相互感應,而有萬物化生;男女交感構精,而孕育後代。《說卦傳》雲:《幹》,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震》一索(得《幹》初爻)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巽》一索(得《坤》初爻)而得女,故謂之長女。《坎》再索(得《幹》中爻)而得男,故謂之中男。《離》再索(得《坤》中爻)而得女,故謂之中女。《艮》三索(得《幹》上爻)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兌》三索(得《坤》上爻)而得女,故謂之少女。(括弧內文字是筆者加的)由此可見,此圖是融方位、四季、五行及萬物生長為一體的圖。如果說“先天”是天運行規律圖的話,那麼,“後天”則是天與地的相交圖。
《河圖》《洛書》探 秘
易圖,多數是為解釋《易》的符號即八卦、六十四卦而作的。這些易圖凝聚了古人、近代人和現代人的智慧,是易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有的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科學價值。在眾多易圖中,首推《河書》、《洛圖》。 、
《河書》、《洛圖》之謎
《河書》、《洛圖》是易學界爭議最大、最為復雜的圖,至今易界仍達不到共識。宋·陳摶始將《河書》、《洛圖》以及《先天圖》、《太極圖》傳於世,朱熹在《周易本義》公諸於世,這在易界引發了近千年的“河洛之爭”。
河、洛綜述
古籍對河、洛的記載《易傳·系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孔子做學問是慎重的,他說此話,可能他見過這兩張圖。史籍最早有記載的是《尚書·顧命》,說在成王逝世的葬禮上,陳列了許多寶器、用具,其中“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列。”與河圖並排的“天球”是否就是《洛書》,這還有待於研究。河洛之說在先秦典籍中就多有記載:
天不愛其道,地不愛其寶,人不愛其情。故天降膏露,地出澧泉,山出器車,河出馬圖。(《禮記·禮運》)
昔人之受命者,龍龜假,河出圖,洛出書,地出乘黃,今三祥未見有者。(《管子·小臣》)
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論語·子罕》)
故陽以七,陰以八為彖,易一陰一陽,合而為十五之謂道。陽變七之九,陰變八之六,亦合之十五,則彖變之數若之一也。陽動而進,變七之九,象其氣之息也。陰動而退,變八之六,象其氣之消也。故太一取其數以行九宮,四正皆合於十五。(《易緯·幹鑿度》)
這些論述說明,《河書》、《洛圖》淵源甚古!
河、洛之爭宋代《河圖》、《洛書》、《先天圖》、《太極圖》一面世,就引起了軒然大波,出現了“疑古派”和“圖書派”的大論戰,這一戰就是九百年!
首先發難的是“疑古派”先驅、北宋大文學家歐陽修,他在《童子問》中說:
敢問八卦之說,或謂伏羲已授《河圖》,又俯仰於天地,觀取於人物,然後畫八卦爾。二說雖異,會其義則一也,然乎?曰不然。此曲學之士牽合附會,以茍通其說而遂其一家之學爾……《河圖》之出也,八卦之文已具乎?則伏羲授之而已,復何所為也?八卦之文不具,必須人力為之,則不是為《河圖》也……嗚呼!這斯說者,王制之所宜誅也。
針對“疑古派”的挑戰,“圖書派”當仁不讓,奮起還擊,舌戰筆伐,時斷時續,一直延續到公元1977年!
1977年,在安徽阜陽縣雙古堆西漢汝陰侯出土的《太乙九宮占盤》(此占盤後篇將詳細介紹),給這場爭論暫時刬上了一個句號。
此盤正面按八卦位置和屬性(水火木金土)排列,九宮的名稱和各宮節氣的日期,與《靈樞經·九宮八風篇》首圖布局完全相同。小圓盤過圓心刬四條等分線,在每條等分線兩端刻“一君”對“九百姓”,“二“”對“八”,“三”對“七將”,“四”對“六”,這與《洛書》完全符合,也驗證了《易緯·幹鑿度》所說的:“故陽以七,陰以八為彖,易一陰一陽,合而為十五之謂道。陽變七之九,陰變八之六,亦合之十五,則彖變之數若之一也。陽動而進,變七之九,象其氣之息也。陰動而退,變八之六,象其氣之消也。故太一取其數以行九宮,四正四維皆合於十五”。
這說明,《洛書》至遲在西漢時期就已經存在,不是宋人偽造,從而平息了這場爭論。
河、洛的研究給了我們一個重要啟示:對待歷史問題要慎慎,不能采取簡單否認的作法。我們的祖先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給我們留下了這些寶貴的遺產,我們應該珍昔它。就是有文字以後,一些典籍都掌握在統治者手裏,別人是很難見到的。就拿《尚書》來說,它是國家文書檔案,很少有人能接觸到它,秦始皇焚書時伏生藏在墻壁裏的《尚書》,有可能是根據記憶刻在竹簡上的,有些地方就不免與原文有誤,但不能因此就否定它。《逸尚書》說是偽作,可其中確實記錄了商周時的許多史實;如果是偽書,它也反映了造偽者的思想,還是有參考價值的。我們這一代人智慧不足,還是留給後人去考證,更何況出土文物不斷發現,將會有個交待的,我們不宜忙於作否定性的結論。
河、洛是何人所得這是更為復雜的歷史遺案。孔子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可他沒有說這個“聖人”是誰,這就留下了一個懸念,後人眾說不一。
漢·孔國安為《尚書·顧命》作傳說:“《河圖》八卦,伏羲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以畫八卦,謂之《河圖》。”《漢書·五行誌》說:“劉歆以為伏羲氏繼天而王,受《河圖》則而畫之,八卦是也。”《三墳·天皇伏羲氏皇策辭》:“河龍馬負圖,神開我心,子其未生,我畫八卦,自上而下鹹安其居。”都說是伏羲得《河圖》,畫八卦。
《竹書紀年》載:“五十七秋七月庚申,鳳鳥至,帝祭於洛水……《龍圖》出河,龜書出洛,赤文彖字,以授軒轅。”《洛史·黃帝紀》:“黃帝有熊氏,河龍圖發,洛龜書成……乃重坤以為首,所謂《歸藏易》,故曰歸藏氏。”此說黃帝受《河圖》、《洛書》,作《歸藏易》。
《竹書紀年》引《宋書·符瑞誌》說:“帝在位七十年……修壇場於河、洛……乃有龍馬銜甲,赤文綠色,緣壇而上,吐甲圖而去。甲似龜,背廣九尺,其圖以白玉為柙,泥以黃金約以青繩。檢文曰:‘闿色授帝舜’。”此說帝堯得龍馬圖。
《竹書紀年》引《宋書·符瑞誌》說:“舜乃設壇於河,依堯故事,至於下昃,榮光休至,黃龍負圖,長三十二尺,廣九尺,出於壇畔,赤文綠錯,其言當禪禹。”此說帝舜得黃龍負河圖。
《竹書紀年》引《宋書·符瑞誌》說:“禹觀於河,有長人白面魚身,出曰:‘吾河精也’,呼禹曰:‘文命治水。’言訖,授禹《河圖》,言治水之事……禹治水既畢……乃受舜禪,即天子位。洛也龜書,是為《洪範》。”《漢書·五行誌》:“禹治洪水,賜《洛書》法而陳之,《洪範》是也。”此說大禹受《洛書》。
《竹書紀年》引《宋書·符瑞誌》說:“湯乃東至於洛,觀帝堯之壇,沈璧退立,黃魚雙踴,黑鳥隨之止於壇,化為黑玉。又有黑龜,並赤文成字。”此說殷商成湯得赤文
還有的說是周文王、周武王得到了河、洛。
這個問題看起來相當復雜。我們能否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些,是否可以設想:上面這些“聖人”都得到過《河》或《洛》,這裏有個傳承和發展的問題。
上面這些說法多是引用《宋書·符瑞誌》,《符瑞誌》引自《古本竹書紀年》,《竹書》是戰國時魏國的史書,此書自北宋之後已經失佚。今本《竹書》是在宋以前的古籍中輯得的佚文。可以認為,上面這些話都是出自《古本竹書紀年》。
然而,為什麼在一本書裏,把同一個東西給了不同時代的人呢?從“闿色授帝舜”、“其言當禪禹”、“乃受舜禪”這些語言來看,是將這部“天書”一代一代傳了下去,而且傳的禮儀非常莊重,要“潔齋修壇”,因為這兩張圖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它不僅涉及天文、地理問題,而且還涉及到經濟問題,甚至涉及到政治問題,誰得到這本“天書”誰就可以王天下。郭璞《山海經》說:“伏羲氏得《河圖》,夏人因之,曰《連山》。黃帝氏得《河圖》,商人因之曰《歸藏》。列山氏得《河圖》,周人因之曰《周易》。”從傳承和發展的關系來看,這個觀點是正確的。這些人都得到了《河》或《洛》,並將其不斷發展。
“龍圖三變”
說陳摶得《龍圖》,《宋史·藝文誌》載,陳摶著有《易龍圖》一巻,現已失佚,僅存《龍圖序》。
陳摶在《序》中說:“且夫龍馬始負圖,出於伏羲之代,在太古之先。”說明此圖不是陳摶杜撰的,是太古伏羲氏傳下來的,是畫八卦的依據。“然則何以知之?於夫子三陳九卦之義,探其旨,所以知之也。”怎麼知道是伏羲所作呢?是根據孔子的論述,得知“是《龍圖》者,天數而示之,伏羲合而用之,仲尼默而形之。”“天數示之”,即是《易傳》所說的仰觀俯察所得的天地之象;“伏羲用之”,即是伏羲用這些認識始作八卦;“仲尼形之”,就是孔子用文字將其表述出來了。陳摶說是伏羲得到了龍馬圖,其依據是孔子在《易傳》中說的。然而,孔子只是說伏羲“始作八卦”,並沒有說伏羲得到了河、洛;“聖人則之”,沒有說這個聖人是就是伏羲。這個謎待後我們再進行討論。陳摶在《序》中提出了“龍圖三變”之說,一變是“未合之數”,陳摶說:“天之垂象,的如貫珠,必有差,則不成次序也。”即“散而示之”,此時,“聖人不得見其象”,是天地未合的圖形;二變是“已合之序”,此時“聖人觀象而明其用”,是天地已合之圖;三就而成龍馬負圖,即《河書》、《洛圖》。元代張理在《易學圖說》中,對“龍圖三變”作了詳細說明和圖解,現一並介紹之。龍圖第一變《序》說:“始《龍圖》之未合也,惟五十五數。上二十五,天數也。中貫三五九,外包之十五,盡天三、天五、天九、並十五之位,後形一、六無位,又顯二十四之為用也。茲所謂‘天垂象’矣。下三十,地數也,亦分五位,皆明五之用也。十分而為六,形地之象焉。”請看下圖:
這是天地未合之圖。以白圈為天,以黑點為地。此圖上圖天數排列以五個為一組,即“天五”。橫向三組,縱向三組,即“天三”。橫線點數相加為九,豎線點數相加也是九,即“天九”。橫向和豎向點數之和皆是十五,總數為二十五,這是天地未合之數。天數“一”與地數“六”皆不配位,故起作用的數是二十四。此圖下圖是地數。天數以五為單位,地數以六為單位,每六個為一組,共分五組,總點數為三十。張理說:“上位天數也,天數中有五,分為五位,五五二十有五,積一、三、五、七、九,亦得二十五焉。五位縱橫見二,縱橫見五,三位縱橫見九,縱橫見十五。《序言》中‘中貫三五九,外包之十五’者,此也。下位地數也,地數中於六,亦分為五位,五六凡三十,積二、四、六、八、十,亦得三十焉。《序言》‘(三)十分而為六,形地之象’者,此也。”龍圖第二變在上圖的基礎上,演變成已合之圖,見下圖:
這個圖是怎麼演變出來的呢?此圖的上圖是天數變圖,是在第一變的天圖演變而來。未合之天圖共有五組,將上一組去四留一,左一組去一留四,右一組去二留三,下組去三留二。中間不動。這樣所余一、三、五仍為陽數,用○表示;而二、四則變成了陰數,用●表示。被去掉的這十個○到那裏去了呢?它隱藏在下圖的“十”之中。下圖為地數,在未合六組之地圖中,上組六加天圖左邊去掉的那個“一”則為七,左組六加天圖右邊去掉的“二”則為八,右組六加天圖下去掉的“三”為九,天圖上去掉的“四”加在中間為十,下組不動,這樣天圖減下來的十個○都有了位置。變化之後,上七、右九為陽數,用○表示;左八、下六、中間十為陰數,用●表示。這樣的加減似乎很麻煩,其實,在上面的天圖各組數目上各加“五”,就成了此圖的倒圖。這樣變化以後,上圖的點數是十五,下圖的點數是四十,合而仍為五十五。上圖中的五組,即一、二、三、四、五之數,表示五行之生數;下圖中的五組,即六、七、八、九、十,表示五行之成數。張理說:“一、、二、三、四,天之象,象變於上;六、七、八、九,地之形,形成於下。上下相重,而有五行,則左右、前後生成之位是也;上下相交,而為八卦,則四正、四隅、九宮之位是也。”龍圖第三變在第二變的基礎上,再經第三變就形成了《河圖》、《洛書》。變法有二:一是兩圖相合,把上圖倒過來與下圖合,即天一與地六相重,地二與與天七相重,天三與地八相重,地四與天九相重,天五與地十相重,這就是五行生成數相合而成《河圖》,是五行生成圖。二是兩圖相交,上圖的中間“五”不動,下圖的中間“十”不用,將兩圖的奇數分居四正位,偶數分居四隅之位,這樣形成的圖就是《九宮圖》,即是《洛書》。張理的“龍圖三變說”是否就是陳摶的本意,後人有不同的看法,因為陳摶所說的只是《河圖》,沒有涉及到《洛書》,這尚是一個疑案!
“圖九書十”和“圖十書九”說劉牧是陳摶的五傳弟子,他得到了《龍圖》,著有《易數鉤隱圖》和《易數鉤隱圖遺論九事》,兩書載圖六十四篇,其中與河、洛有直接關系的三篇,見下圖。
九宮圖是《河圖》,五行生成圖是《洛書》。因五行生成圖奇偶各五、共十數,故說“書十”;九宮圖共九數,故說“圖九”。右兩圖與張理的龍圖二變之圖是一樣的,然劉牧沒有完成之演變。南宋·蔡元定與劉牧的認識相反,認為“圖十書九”,朱熹贊成蔡說,在他們全著的《易學啟蒙》中說:“河圖主全,故極於十,而奇偶之位均,論其積實,然後見其偶贏而奇乏也。洛書主變,故極於九,而其位與實皆奇贏而偶乏也,必皆虛其中也,然後陰陽之數均為二十而無偏耳。”這說法得到了易界的普遍認可,在《周易本義》公諸此圖時,就是采用“圖九書十說”,見下圖。
這是宋·朱熹《周易本義》載《河圖》、《洛書》。河、洛是易學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兩張圖。圖中白圓圈代表天(陽),黑圓點代表地(陰)。《系辭上》說:“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這指的是《河圖》。“天數五”是指白圏一、三、五、七、九,合起來二十五。“地數五”是指黑點二、四、六、八、十,合起來是三十。天地數相加之和是五十五,這是天地之數。 《洛書》在《易傳》中並未提及。朱熹說:“《洛書》蓋取龜象,故其數: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九和一、三和七、中間五這都是陽數為天,居四正,兩兩相對,即天數二十五。二和四為陰數,居上隅;六和八亦為陰數,處下隅,四隅之和為二十,是地數,天地之數和為四十五。
移步到評論區留言與小道討論 吾輩皆為發揚中華文化精髓,勿惡言相贈,若是批評指教,虛心受教,多多益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