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墓地風水

2024-10-05风水知识68

大家知道在古代的時候人們是如何選擇墓地的嗎?關於中國古代的帝王級陵墓風水又是怎樣的呢?古代墳墓風水理念同時說了什麼呢?相關的理論又是如何?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古代墓地風水

中國古代的帝王級陵墓風水

清代帝王陵寢選址、規劃時的“天人合一”觀念,承繼的是明朝的一套,其首倡者是開國皇帝朱元璋。在中國都城中,南京的都城城墻是不規則布局的,到過這座世界目前保存最好、最長的都城墻的人會發現,墻體都是傍山依地形順勢而建,城墻帶景象優美。如依傳統的“中軸線”理論,方方正正,就不會有“鬼臉照鏡”這樣的“金陵四十八美景”。朱元璋為自己選擇陵地址時,也追求陵與自然和諧統一,“遵照典禮之規制,配合山川之形勝”。元璋與歷代皇帝一樣,宗法禮制,崇尚祖先。不同的是,朱元璋更迷戀,對陵址選擇的講究到了苛刻的地步,以此求得風水佳境,賜福朱氏子孫。

中國歷史上的帝王陵寢制度,是在明朝完備起來的,明朝的帝王陵分布在四處,即葬朱元璋祖父母的盱眙“祖陵”、葬朱元璋父母的鳳陽“皇陵”、葬朱元璋的南京“孝陵”和北京的“十三陵”,這些陵所在都是“風水寶地”。

面積達30多平方公裏的鐘山風景區,幾乎就是當年明孝陵的整個範圍。在這處龐大的帝陵區域內,設計者將整座鐘山以及部分水面作為重要的“風水”景觀,一齊納入孝陵的建築規劃設計中,從而實現了“因山為陵”、“天人合一”的中國帝陵建築傳統和文化理念。

鐘山古稱“龍山”,早在江東末年,已被諸葛亮、孫權等政治家視為“龍蟠”之地,朱元璋作為大明開國之君,更不會放過這塊寶地,自然會擇金陵“龍脈”為葬地。後來,孫中山、蔣介石都選擇此地為自己的歸宿,也是因為鐘山是風山寶地之故 朱元璋選擇在鐘山之陽建造陵,鐘山之陰建陪葬功臣墓,南北對應,尊卑昭然,這完全符合古代“風水”要義。

鐘山有東、中、西三峰,在風水上稱“華蓋三峰”,而以中峰最尊,孝陵恰好處於中峰之南玩珠峰下,而最早將這塊地盤視作風水寶地的是梁代高僧寶誌和梁武帝蕭衍;

在孝陵之西,有一座小山,人稱“小虎山”,從風水地貌上分析,正處於孝陵之右的“虎砂”位上,與孝陵之東的“龍砂”之象左右對列;這座如屏的小山就是孝陵風水中的“案山”,

西南方向的前湖及逶迤南下的“鐘山浦”也具有靈動的“朱雀”風水特征。這樣孝陵陵宮及寶城就具備了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的風水“四象”,加之孝陵的三道“禦河”都呈左向右流淌的形勢,這種水在風水上稱“冠帶水”,自然形成,十分難得。

在明、清帝王陵的擇址上,表現最為明顯。整個陵區以昌瑞山為界,以北稱”後龍”,是龍脈來源;陵區以昌瑞山為靠山,東側的鷹飛倒仰山為青龍;西側的黃花山為白虎;南部的形如覆鐘的金星山為朝山;遠處的影壁山為案山;馬蘭河、西大河二水環繞屈曲流過,環抱有情。 

古代墳墓風水理念

晉朝的風水大師郭璞在《葬書》一書中說“葬者乘生氣也,氣乘風則散,界水而止,故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風水相墓就是指古人在選擇墓地時對氣候、地質、地貌、生態景觀等環境因素的綜合評測,以達到避兇趨吉的目的。縱觀歷史,墓地風水學孕育於先秦,盛行於唐宋,泛濫於明清。墓地風水能決定後代的貧富賤貴,子嗣繁昌,家族的興盛衰落。北宋司馬光在《葬論》中曾述“世俗信葬師之說,即擇年月日時,又擇山水形勢,以為子孫貧富賤貴,賢愚壽夭,皆系於此”。如相傳孔子墓前有條金城界水,以至孔家後代人才輩出。就連理學大師朱熹也對風水思想深信不疑“神靈得安,則其子孫昌盛,而祭祀不絕。《周易·大壯卦》說:“適形而止。”先秦時的姜太公倡導因地制宜,《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太公望封於營丘,地瀉鹵,人民寡,於是太公勸其女功,極技巧,通漁鹽。”這其實就是我們古代先民根據環境的客觀性,采取適宜於自然的生活方式的表現。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切實有效的方法,使人與建築適宜於自然,回歸自然,返璞歸真,天人合一,這也正是風水學的真諦所在。

古代墓葬風水知識理論

風水學理論認為:葬地內有生氣,生氣可以帶來福音。而生氣在地裏是流動的,遇風吹就會失散,遇水流攔擋就會停止不動。所以,古人尋找墓地,都是選擇生氣凝聚的地方,即風吹不到、有水流可以阻擋它流動的地方。後來,人們將風水概念擴大到城市、民居等領域。為了加以區別,人們將風水劃分為陰宅風水和陽宅風水兩大類。古代帝王陵寢,我們不得不承認它們確實都占據著華夏大地的一處處“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鹹備”的“吉壤”。而這些“吉壤”的選擇,也無不表現了我們的祖先對於中華民族血脈永繼、繁榮昌盛所寄予的深深祝願。由於古人“事死如事生”的倫理觀念和喪葬習俗,古代帝王的大墓裏往往藏有大量珍貴文物和金銀珠。推薦閱讀:公墓風水

相关文章